《古今醫徹》~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1)
1. 續膈噎論
諺云。風勞鼓及膈。四證一犯。即難為療。噫。病則病矣。何遂至於若是耶。余請以膈申言之。人之身中。由咽至胸為上膈。由胸至心為中膈。由胃至肝為下膈。上膈者。稟上焦之氣而主納。中膈者。稟中焦之氣而主腐熟。下膈者。稟下焦之氣而主出。人之所以有生者。惟此出納腐熟之司。
如天之運行不息。而地道之生長化收藏。寒燠不失其宜。乃能順令而布化也。苟或太早而失之敦阜則雲雨不施。而孤陽濁治。水澤為枯矣。苟或太澇而失之卑監。則沉霾閉塞。而凝陰慘淡。生氣索竭矣。故膈之始也。病在上。咽嗌不利。則食而噎。犯於上焦。地氣不升。天氣不降。
白話文:
俗話說:「風勞鼓及膈,四證一犯,即難為療。」唉,病就病了,怎麼會嚴重到這個地步呢?我想要以「膈」來進一步說明。人體內,從咽喉到胸部稱為上膈,從胸部到心臟稱為中膈,從胃部到肝臟稱為下膈。上膈受上焦之氣支配,負責納氣;中膈受中焦之氣支配,負責腐熟食物;下膈受下焦之氣支配,負責排泄。人之所以能生存,正是依靠這三者出納腐熟的運作。
就如同天體運轉不停歇,地氣生長化收藏,寒暑變化適宜,才能順應時令而生生不息。如果過早而失去滋潤,就會導致雲雨不降,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水澤枯竭。如果過於濕潤而失去監控,就會導致霧霾閉塞,陰氣凝結而陽氣衰竭,生氣枯竭。因此,膈氣的病變初期,病在上焦,咽喉不暢,就會吃東西噎住,犯於上焦。地氣不能上升,天氣不能下降。
將成亢旱之兆矣。然食猶能強之而使安也。繼犯中焦。雖食而中脘不下。下之而痛。稍久則吐痰水。胃液不藏。肝火乘之。則味變而酸。脾陰既竭。則納而不化。天氣愈不降。地氣愈不升。乃見痞塞之狀矣。則食不能強之而使安也。繼犯下焦。朝餐而夕吐。夕餐而朝吐。火氣漸消。
孤陰獨存。陰陽不相為濟。五臟之液既竭。六腑無以資稟升降。出納俱廢。所云天氣地氣者安在哉。乃至絕粒而亡矣。然則絡無法以治之耶。曰。初須別其七情之所偏。繼須審其氣血之所竭。水火之所勝。唯在補其中氣。調其怫鬱。開其痰氣。熱者清之。寒者溫之。使協於平。
白話文:
眼看著就要乾旱了,但如果能吃飽飯,身體還能勉強撐住。接著病症侵犯中焦,即使吃飯,食物也停留在胃脘,無法下行,用藥瀉下去又會腹痛,時間久了就會吐出痰水,胃液無法儲存,肝火乘虛而入,就會覺得食物的味道變酸。脾陰耗竭,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消化。天氣越來越不降,地氣越來越不升,於是就出現了痞塞的症狀,這時即使吃飯也不能讓身體安穩。接著病症又侵犯下焦,早上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上吐,火氣逐漸消退,只剩下孤陰獨存,陰陽失衡,五臟的津液已經耗竭,六腑也無法得到營養供應來升降,出納功能都廢止了,所謂的天氣地氣又在哪裡呢?最終就會絕食而死。難道就沒有辦法治療嗎?當然有。首先要區分病患的情緒偏向,接著要審視氣血的虛弱程度,水火盛衰情況,關鍵在於補益中氣,調和鬱結,開通痰氣,熱則清之,寒則溫之,使之恢復平衡。
而又察上中下受病之淺深。而為之斟酌焉。安見其不可療哉。獨所難者。患疾之人。不知死期將迫。而反復煎熬之。必至髓竭液亡。終不悔悟。吾且奈之何也。
按噎在咽嗌之所。膈在心胃之間。反則直從下而上矣。越人謂心肺在膈上。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下焦在臍下。內經則以左附上。候肝與鬲。右附上。候脾與胃。則鬲之屬心下也明矣。余所以推而上之。又推而下之。非以其形而言。乃以其用而言也。猶三焦為水穀之道路。
氣之所終始。而所云如霧如漚如瀆者。不以其用哉。矧內經止言膈。而不及噎與反。則以膈統上中下。又復何疑。然妙在與肝為配。蓋膈之一症。多由鬱怒傷肝而作。鬱則為熱。日漸煎熬。血液枯竭。心肺之陽。不得通行。腸胃之陰。不得下停。而膈病之所由作。患者治者。
白話文:
觀察病患上中下三焦受病的深淺程度,根據情況斟酌治療方案。怎麼會認為這種病無法治癒呢?唯一困難的是,病患不知死亡將至,反而反覆煎熬折磨自己,直到精髓耗竭、體液枯竭,仍然不悔悟。我對此又能如何呢?
噎在咽喉處,膈在心胃之間。反則是指病氣從下往上逆行。越人認為心肺在膈膜之上,上焦在心臟之下,下膈膜,胃的入口;中焦在胃的中脘部位,下焦在臍下。內經則認為左側附上,候診肝臟和膈膜,右側附上,候診脾臟和胃。由此可見,膈膜是屬於心臟下方的。我所以推而上之,又推而下之,不是指其形體,而是指其功能。正如三焦是水穀流通的道路。
氣的始終之處,所謂如霧如漚如瀆,不是指其功能嗎?況且內經只提及膈膜,而不涉及噎與反,則以膈膜統管上中下三焦,還有什麼可疑的呢?然而妙處在於與肝臟相配,因為膈膜的病症大多是由於鬱怒傷肝而引起的。鬱悶則化為熱,日漸煎熬,血液枯竭,心肺之陽氣無法通行,腸胃之陰氣無法下停,於是就形成了膈膜的病症。患者和治療者要…
從此求之。思過半矣。
開鬱湯,治膈噎初起有火者。
山梔(炒黑),陳神麯(炒),桔梗,香附(醋炒),川貝母(去心研),茯苓,廣皮(各一錢),撫芎(五分)
姜一片。荷葉蒂三個。水煎。
遠志湯,第二用。
遠志肉(甘草制),茯神,白芍藥(灑炒),熟半夏,廣皮(各一錢),棗仁(一錢半),人參(二錢),鉤藤(三錢)
白話文:
從此以後就按照這個方法尋找原因吧,已經找到了答案的一半。
「開鬱湯」是用來治療剛開始出現的胸膈氣滯、食慾不振,伴有火氣的症狀。
配方包括山梔子(炒黑)、陳神麴(炒)、桔梗、香附(醋炒)、川貝母(去心研磨)、茯苓、廣皮(各一錢)、川芎(五分)、生薑一片、荷葉蒂三個,用水煎服。
如果效果不佳,可以接著服用「遠志湯」。
「遠志湯」的配方包括遠志肉(用甘草制)、茯神、白芍藥(灑炒)、熟半夏、廣皮(各一錢)、棗仁(一錢半)、人參(二錢)、鉤藤(三錢)。
桂圓肉五枚。姜一片。水煎。有熱加山梔。寒加炮姜。氣加木香。燥加丹參柏子仁。
此中焦藥也。若在下焦。以八味消息之。
白話文:
桂圓肉五枚,生薑一片,加水煮沸。若感到熱則加山梔,若感到寒則加炮姜。若氣喘則加木香,若口乾則加丹參與柏子仁。
這是一種針對中焦的藥方。如果病情在下焦,則需使用八味藥物來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