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0)

1. 腿癰

人之脾主四肢。肝主筋。腎主骨。下部發地。三陰主之。則腰足是也。苟或勞乏罷極。傷筋骨皮肉而風寒濕乘間入之。則腿中作疼。發於肌肉者淺。入於筋骨者深。使復加以風藥。則愈耗其陰。進以寒涼。則愈傷其氣。將至於穿潰而不可支矣。故治此患者。仍補勿瀉。仍溫勿寒。

仍托勿斂。非比上三癰之喜攻喜瀉喜消也。如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八味丸。或入木瓜肉桂杜仲牛膝等引經藥。氣血充裕。筋骨堅強。則易潰易斂也。若沾沾於解毒。則敗矣。

治驗

一男子素勤苦。犯寒濕。腿中疼痛。半月餘。除濕解散藥太過。腿腫成癰。叫號不絕。余因謂曰。陳氏云此症從腎經受寒非桂附不能通關節。非羌活防風牛膝。不能行閉滯。非參朮甘草。不能使脾氣達四肢。非四物紅花。不能養血活血。令恪守其法而行之。果膿潰而痊。

大防風傷

人參(二錢),防風,白朮(土炒),附子,當歸,白芍(酒炒),川芎,杜仲(鹽水炒),黃耆,羌活,牛膝,熟地(各一錢),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

按癰屬陽而外發。疽屬陰而內陷。陽緩而陰危。夫人而知之矣。然陽症過寒涼。則毒不外發而反危。陰症能溫托。則毒反克化而得緩。又夫人而知之矣。殊不知治陽症者。疏散為上。解毒繼之。調補繼之。勿犯苦寒。致令倒戈。治陰症者。升托為主。溫補繼之。調養繼之。勿過辛熱。

致令液竭。余雖不與是科。間嘗參觀其際。見有大溫大補。乃得膿成易斂。若血脈空虛。疼痛之久者。須氣血兼補。佐以養育心神。蓋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膿血去多。必藉資養。不可一味熱藥以復耗之。是或一道也。

凡瘡瘍一科。競執解毒之名。不論其發於何部。屬於何經。或陰或陽。或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概以解毒為辭。即用芩連花粉苦寒藥。致令毒不化而邪內伏。變異頃刻者有之。終不起發者有之。故敗毒散中。惟人參敗毒散為良。不知火鬱發之開之。蘊毒托之化之。血熱涼之。氣虛補之。水衰益之。火衰溫之。種種不同。奈何甘蹈苦寒而不悔也。

人參敗毒散

人參,茯苓,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各一錢),川芎(八分),甘草(五分)

水煎。挾勞役者。倍用人參。加當歸芍藥。

化毒飲子,治七情怫鬱而發。

遠志肉(甘草制),當歸,甘草節(五分),連翹,川貝母(去心研),金銀花(二錢),白茯神,鉤藤(二錢),牡丹皮(各一錢)

姜一片。水煎。或加柴胡木香香附。

仙方活命飲

穿山甲(蛤粉炒黃),白芷,防風,赤芍藥,沒藥,甘草,當歸尾,乳香,貝母,天花粉,角針,陳皮(各一錢),金銀花(三錢)

酒煎服。

人參內托散

人參(錢半),黃耆(三錢),當歸,川芎,穿山甲,白芷,廣皮(各一錢),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血虛。加熟地白芍藥。脾弱。加白朮茯苓。虛寒。加炮姜附子。化毒。加金銀花。

加減八味丸,治瘡疽發渴神效

懷熟地(八兩),山藥,山茱萸(各四兩),牡丹皮,茯苓,澤瀉(各三兩),五味子,肉桂(各一兩)

為末。地黃和丸。薛氏書。五味用四兩。恐酸收太過也。

白話文:

人體的脾臟主管四肢的活動,肝臟主管筋絡,腎臟主管骨骼。下肢的疾病,主要與足三陰經有關,也就是腰部和腿部。如果過度勞累,損傷了筋骨皮肉,又遭受風寒濕邪的侵襲,就會導致腿部疼痛。病邪在肌肉層比較淺,侵入筋骨則較深。此時如果再用疏散風邪的藥物,會更加耗損陰液;如果用寒涼的藥物,會更加傷害氣血,最終會導致潰爛難以控制。所以治療這類疾病,應該以補養為主,不要使用瀉法的藥物,以溫熱為主,不要用寒涼的藥物,以托舉為主,不要用收斂的藥物。這與治療上部的癰不同,上部的癰適合攻邪、瀉火、消腫。可以選用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八味丸等方劑,或者加入木瓜、肉桂、杜仲、牛膝等引導藥物。當氣血充足,筋骨強健,瘡瘍就容易潰破和收斂。如果只是一味地用解毒的藥物,那就失敗了。

治療案例

有一個男子,平時勞苦,又遭受寒濕侵襲,導致腿部疼痛半個多月。由於過度使用祛濕散邪的藥物,腿部腫脹形成癰,疼痛難忍。我認為,陳氏說過這種病是從腎經受寒引起的,必須用桂附才能疏通關節;必須用羌活、防風、牛膝才能疏通行走不暢的氣血;必須用人參、白朮、甘草才能使脾氣通達四肢;必須用四物湯和紅花才能養血活血。讓他依照這個方法治療,果然膿液潰出後就痊癒了。

大防風傷的藥方

人參(八克),防風、白朮(炒過)、附子、當歸、白芍(酒炒)、川芎、杜仲(鹽水炒)、黃耆、羌活、牛膝、熟地(各四克),甘草(二克)

生薑一片,用水煎服。

癰屬於陽證,病邪向外發散;疽屬於陰證,病邪向內陷。陽證病情緩和,陰證病情危急。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陽證如果過用寒涼藥,毒邪就不能向外發散,反而會更加危險。陰證如果用溫熱托舉的藥,毒邪反而能夠被化解,病情會趨於緩和。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治療陽證,應該以疏散為主,解毒為次,調補再次,不要使用苦寒的藥物,以免導致病情惡化。治療陰證,應該以升舉托毒為主,溫補為次,調養再次,不要過度使用辛熱的藥物,以免導致津液耗竭。我雖然不是專門看外科的,但也經常觀察到,使用大溫大補的藥物,就能使膿液形成後容易收斂。如果血脈空虛,疼痛持續時間較長,就必須氣血兼補,並佐以養心安神的藥物。因為心主管血脈,脾主管肌肉。膿血流失過多,必須補充營養。不能一味地使用熱藥來過度消耗。這也是一種治療方法。

凡是治療瘡瘍的醫生,都執著於解毒之說,不論病發於哪個部位,屬於哪條經絡,是陰證還是陽證,是外感六淫引起的,還是內傷七情引起的,都一概以解毒來處理,使用黃芩、黃連、花粉等苦寒藥,導致毒邪不能化解,反而潛伏在體內,病情會迅速變化,甚至無法發出來。所以敗毒散中,只有人參敗毒散是比較好的。很多人不知道,火鬱要疏散,毒邪蘊結要托舉化解,血熱要清涼,氣虛要補養,津液不足要滋養,陽氣虛弱要溫補。各種情況不同,為什麼還要堅持使用苦寒的藥物呢?

人參敗毒散的藥方

人參、茯苓、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各四克),川芎(三克),甘草(二克)

用水煎服。如果是勞累過度的人,要加倍人參的用量,並加入當歸、芍藥。

化毒飲子,治療因七情鬱結而發的瘡瘍

遠志肉(甘草製)、當歸、甘草節(二克),連翹、川貝母(去心研)、金銀花(八克),白茯神、鉤藤(八克),牡丹皮(四克)

生薑一片,用水煎服。可以加入柴胡、木香、香附。

仙方活命飲的藥方

穿山甲(蛤粉炒黃)、白芷、防風、赤芍藥、沒藥、甘草、當歸尾、乳香、貝母、天花粉、皂角刺、陳皮(各四克),金銀花(十二克)

用酒煎服。

人參內托散的藥方

人參(六克),黃耆(十二克),當歸、川芎、穿山甲、白芷、廣皮(各四克),甘草(二克)

生薑一片,用水煎服。如果血虛,加入熟地、白芍;如果脾虛,加入白朮、茯苓;如果虛寒,加入炮姜、附子;如果毒邪嚴重,加入金銀花。

加減八味丸,治療瘡瘍口渴,效果很好

懷熟地(三百二十克),山藥、山茱萸(各一百六十克),牡丹皮、茯苓、澤瀉(各一百二十克),五味子、肉桂(各四十克)

將藥材研磨成粉,用生地黃汁調和製成藥丸。薛氏的書中五味子用了160克,可能是因為怕酸澀收斂作用太過。

2. 續腫脹論

嘗觀腫脹之疾,必發喘急。而喘病則有腫而不脹,脹而不腫者。又有先腫而後喘,先喘而後腫者。病情既殊,則治之者,何可不為之別耶?試究詳之。大抵腫脹在脾,喘滿在肺。脹甚於腫,屬肝乘脾;腫甚於脹,屬腎乘肺。故治脹之法,先宜平肝,肝平則氣調,而不中滯。次用補脾斂肝。土旺則能健運,土中瀉木,白芍藥酸以收之。若過於快氣,則中州亦傷,而不能復其職矣。治腫之法,先宜清肺,肺清則氣降,而不上逆。次用淡滲益陰。淡滲則能利竅,金藏水中,生地黃苦以堅之。若過於疏泄,則有陽無陰,而亦不能以化矣。然由腫脹而至於喘者,則求其腫脹之因而調之,不治喘而喘自寧。若由喘而至於腫脹者,則求其致喘之因而理之,不治腫脹而腫脹自愈。木火之與金水,易而為治,比之操刃,況乎土位於中,四氣昏得乘之也哉。善治者,必審臟腑所屬,而以苦欲補瀉求之,庶得乎病之情,而不膠於成法也。

治驗

一女人,年三旬余,得氣喘症,身發腫脹。他醫療已逾年,竟罔效。延余診之,脈細帶數,行動喘乏,所服破氣藥無遺。余見其腫甚,用大腹皮、陳皮、茯苓、澤瀉、車前子,獨入生地、白芍藥、牡丹皮,以陰濟陽,上收其逆氣,而下得以化。不三劑減半,數劑乃愈。繼以八珍調之。

一男子,年十六,近除得感寒症。余與發表消食,至新正四日,竟愈矣。余令之食粥,其家過慎,止與陳米湯飲。至二十日,復延治。上則發喘,下則發腫,由足跗至膝上,不惟腫,其色紅赤可怪。及按其脈,則微細。問其胸,覺飢甚。與粥飲入口便喘。余因謂曰:「五氣養陽,五味養陰。今半月餘,止用陳久米飲,有氣無味,陰不濟陽,其何能化?然兩足通紅奈何?」余乃謂曰:「此必過食鹹味,咸走血就下,隨其水而外發,故至此。」詢之,乃因口淡,任啖醃菜而然。余以為不必治,急索飯及葷菜,與之半盞竟安。病者歡甚,少頃又進半盞,易以他葷亦安。

余竟教以如是調理,約旬日陰漸旺則陽化而腫自退,果然。

白話文:

我觀察腫脹這種疾病,通常會伴隨呼吸急促的症狀。然而,呼吸急促的疾病,有時候會出現只有腫而沒有脹的情況,也有脹而沒有腫的情況。甚至還有先腫後喘,或是先喘後腫的情況。既然病情表現各不相同,那麼治療方法當然也不能一樣啊!我試著仔細探討這個問題。

一般來說,腫脹大多與脾有關,喘滿大多與肺有關。脹比腫更嚴重,通常是肝氣過盛而影響到脾;腫比脹更嚴重,通常是腎氣過盛而影響到肺。所以治療脹的方法,首先要平肝氣,肝氣平順則全身氣機調和,不會停滯。其次要用補脾氣、收斂肝氣的藥物。脾氣旺盛才能正常運作,而用白芍藥的酸味來收斂肝氣,就能讓肝氣不至於過度亢盛,這就相當於在脾土之中瀉去過旺的肝木。如果過度使用疏通氣機的藥物,反而會傷到脾胃,使其無法正常運作。治療腫的方法,首先要清理肺氣,肺氣清暢則氣機下降,不會向上逆行。其次要用淡滲利濕、滋養陰液的藥物。淡滲利濕能疏通人體孔竅,用生地黃的苦味來堅固腎水,使其不外洩,這就相當於在肺金之中滋養腎水。如果過度使用疏洩的藥物,會導致身體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同樣也無法正常運化。

然而,如果是由腫脹發展到喘,就要找出腫脹的原因來調理,不必特別治療喘,喘自然就會平息。如果是由喘發展到腫脹,就要找出導致喘的原因來治療,不必特別治療腫脹,腫脹自然就會痊癒。木火與金水的關係,容易轉換來治療,就像用刀一樣容易。更何況脾土位於中央,四氣都容易侵犯到它啊!善於治療的人,一定要審慎觀察病症屬於哪個臟腑,然後用苦、甘、補、瀉的藥物來調理,這樣才能真正了解病情,而不會拘泥於固定的治療方法。

病案驗證

一位三十多歲的婦女,得了氣喘病,身體也出現腫脹。其他醫生治療了一年多,都沒有效果。請我診治,我把脈後發現脈象細而帶數,她走路會喘,而且非常疲乏。之前服用的破氣藥物已經用盡了。我觀察到她的腫脹很嚴重,於是使用了大腹皮、陳皮、茯苓、澤瀉、車前子等藥物,再加入生地黃、白芍藥、牡丹皮等滋養陰液的藥物,以滋養陰液來平衡陽氣,上能收斂逆氣,下能促進水濕代謝。服藥不到三次,腫脹就減輕了一半,幾次之後就痊癒了。後來再用八珍湯來調養身體。

一位十六歲的男子,最近感冒受寒,我給他開了發散風寒、消食積的藥,到新年第四天就痊癒了。我囑咐他吃粥,但他家人過於謹慎,只給他喝陳米湯。到了第二十天,又請我治療,這時上身出現氣喘,下身開始腫脹,從腳背腫到膝蓋以上。不僅腫,而且顏色紅赤,看起來很奇怪。我把脈後發現脈象微細,問他胸口感覺,他說非常飢餓,但是粥一入口就喘。我因此說道,五穀之氣是用來滋養陽氣的,五味是用來滋養陰液的。現在半個多月,只用陳久米湯,只有氣而沒有味道,陰液不足以滋養陽氣,這樣怎麼能正常運化呢?但是兩腳紅腫要怎麼辦呢?我於是說,這一定是吃過多鹹味的東西導致的。鹹味入血走下,跟著水液往外發散,所以才會變成這樣。問他,果然是因為覺得嘴巴沒味道,所以大量吃醃菜導致的。我認為不必特別治療,立刻要了飯菜和葷菜給他,吃了半碗就安穩了。病人非常高興,過一會兒又吃了半碗,換成其他葷菜也沒事了。

我於是教他這樣調理,大約十天,陰液逐漸旺盛,陽氣也跟著正常運化,腫脹果然就消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