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0)

1. 腿癰

人之脾主四肢。肝主筋。腎主骨。下部發地。三陰主之。則腰足是也。苟或勞乏罷極。傷筋骨皮肉而風寒濕乘間入之。則腿中作疼。發於肌肉者淺。入於筋骨者深。使復加以風藥。則愈耗其陰。進以寒涼。則愈傷其氣。將至於穿潰而不可支矣。故治此患者。仍補勿瀉。仍溫勿寒。

仍托勿斂。非比上三癰之喜攻喜瀉喜消也。如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八味丸。或入木瓜肉桂杜仲牛膝等引經藥。氣血充裕。筋骨堅強。則易潰易斂也。若沾沾於解毒。則敗矣。

治驗

一男子素勤苦。犯寒濕。腿中疼痛。半月餘。除濕解散藥太過。腿腫成癰。叫號不絕。余因謂曰。陳氏云此症從腎經受寒非桂附不能通關節。非羌活防風牛膝。不能行閉滯。非參朮甘草。不能使脾氣達四肢。非四物紅花。不能養血活血。令恪守其法而行之。果膿潰而痊。

大防風傷

人參(二錢),防風,白朮(土炒),附子當歸白芍(酒炒),川芎,杜仲(鹽水炒),黃耆,羌活,牛膝,熟地(各一錢),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

按癰屬陽而外發。疽屬陰而內陷。陽緩而陰危。夫人而知之矣。然陽症過寒涼。則毒不外發而反危。陰症能溫托。則毒反克化而得緩。又夫人而知之矣。殊不知治陽症者。疏散為上。解毒繼之。調補繼之。勿犯苦寒。致令倒戈。治陰症者。升托為主。溫補繼之。調養繼之。勿過辛熱。

致令液竭。余雖不與是科。間嘗參觀其際。見有大溫大補。乃得膿成易斂。若血脈空虛。疼痛之久者。須氣血兼補。佐以養育心神。蓋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膿血去多。必藉資養。不可一味熱藥以復耗之。是或一道也。

凡瘡瘍一科。競執解毒之名。不論其發於何部。屬於何經。或陰或陽。或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概以解毒為辭。即用芩連花粉苦寒藥。致令毒不化而邪內伏。變異頃刻者有之。終不起發者有之。故敗毒散中。惟人參敗毒散為良。不知火鬱發之開之。蘊毒托之化之。血熱涼之。氣虛補之。水衰益之。火衰溫之。種種不同。奈何甘蹈苦寒而不悔也。

人參敗毒散

人參,茯苓,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各一錢),川芎(八分),甘草(五分)

水煎。挾勞役者。倍用人參。加當歸芍藥。

化毒飲子,治七情怫鬱而發。

遠志肉(甘草制),當歸,甘草節(五分),連翹川貝母(去心研),金銀花(二錢),白茯神,鉤藤(二錢),牡丹皮(各一錢)

姜一片。水煎。或加柴胡木香香附

仙方活命飲

穿山甲(蛤粉炒黃),白芷,防風,赤芍藥,沒藥,甘草,當歸尾,乳香,貝母,天花粉,角針,陳皮(各一錢),金銀花(三錢)

酒煎服。

人參內托散

人參(錢半),黃耆(三錢),當歸,川芎,穿山甲,白芷,廣皮(各一錢),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血虛。加熟地白芍藥。脾弱。加白朮茯苓。虛寒。加炮姜附子。化毒。加金銀花。

加減八味丸,治瘡疽發渴神效

懷熟地(八兩),山藥山茱萸(各四兩),牡丹皮,茯苓,澤瀉(各三兩),五味子,肉桂(各一兩)

為末。地黃和丸。薛氏書。五味用四兩。恐酸收太過也。

2. 續腫脹論

嘗觀腫脹之疾。必發喘急。而喘病則有腫而不脹。脹而不腫者。又有先腫而後喘。先喘而後腫者。病情既殊。則治之者何可不為之別耶。試究詳之。大抵腫脹在脾。喘滿在肺。脹甚於腫。屬肝乘脾。腫甚於脹。屬腎乘肺。故治脹之法。先宜平肝。肝平則氣調。而不中滯。次用補脾斂肝。

土旺則能健運。土中瀉木。白芍藥酸以收之。若過於快氣。則中州亦傷。而不能復其職矣治腫之法。先宜清肺。肺清則氣降。而不上逆。次用淡滲益陰。淡滲則能利竅。金藏水中。生地黃苦以堅之。若過於疏泄。則有陽無陰。而亦不能以化矣。然由腫脹而至於喘者。則求其腫脹之因而調之。

不治喘而喘自寧。若由喘而至於腫脹者。則求其致喘之因而理之。不治腫脹而腫脹自愈。木火之與金水。易而為治。比之操刃。況乎土位於中。四氣昏得乘之也哉。善治者。必審臟腑所屬。而以苦欲補瀉求之。庶得乎病之情。而不膠於成法也。

治驗

一女人年三旬余。得氣喘症。身發腫脹。他醫療已逾年。竟罔效。延余診之。脈細帶數。行動喘乏。所服破氣藥無遺。余見其腫甚。用大腹皮陳皮茯苓澤瀉車前中。獨入生地白芍藥牡丹皮。以陰濟陽。上收其逆氣。而下得以化。不三劑減半。數劑乃愈。繼以八珍調之。

一男子年十六。近除得感寒症。余與發表消食。至新正四日。竟愈矣。余令之食粥。其家過慎。止與陳米湯飲。至二十日。復延治。上則發喘。下則發腫。由足跗至膝上。不惟腫。其色紅赤可怪。及按其脈。則微細。問其胸。覺飢甚。與粥飲入口便喘。余因謂曰。五氣養陽。

五味養陰。今半月餘。止用陳久米飲。有氣無味。陰不濟陽。其何能化。然兩足通紅奈何。余乃謂曰。此必過食鹹味。咸走血就下。隨其水而外發。故至此。詢之。乃因口淡。任啖醃菜而然。余以為不必治。急索飯及葷菜。與之半盞竟安。病者歡甚。少頃又進半盞。易以他葷亦安。

余竟教以如是調理。約旬日陰漸旺則陽化而腫自退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