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3)

1. 積聚論

為末。地黃膏子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下二十丸。日加一丸至三十丸。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地黃製成的膏狀物混合成丸劑,大小像梧桐子一樣。在空腹時用溫酒送服二十丸,每天增加一丸,直到服用三十丸。

2. 痿痹

痹之與痿,二者近似而實不同。蓋痹者從外而入,經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是也。痿者自內而出,經謂諸痿皆生於肺熱是也。

痹從外入,則風寒濕之三氣,由皮膚,而筋骨,而臟腑。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入臟者殆。然風寒濕之中,又分風勝為行痹,則走注疼痛,風自火出也;濕勝為著痹,則重著而關節不利也;寒勝為痛痹,則周身疼痛無已時也。三者之邪,既以雜合而至,即以雜合治之。

又云痛屬火,腫屬濕,尤須察其所勝。而散風之中,間以清火;除濕之內,間以養血;理氣之中,間以豁痰。丹溪不一其治,殆深得病情者與。雖然,此未入於五臟也。若久而不已,內舍五臟,則喘嘔上氣,尻腫脊蜷,筋急肢懈諸症見焉。則邪已侵入陰分,而非復風寒濕之可驅除也矣。經所以即繼之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雖不言及治法,而已明示陰氣將欲消亡,不可復躁動之,而當靜養之。則所存一線之陰氣,不幾危且殆哉?且又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明示患痹者須薄滋味,以飲食居處為其病本故也。

若痿則不然。當其發也,非有風寒濕之三氣為患,而惟一本於肺熱。又不獨一肺熱,而心肝脾胃四臟之氣,亦皆熱而上熏於肺。肺由是葉焦而生痿躄。原其由來,皆因於思想無窮,所求不得,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或遠行勞役,坐臥濕地,種種侵犯。五臟之陰日耗,五臟之熱日熾。於是而為脈痿、為筋痿、為肉痿、骨痿,而肺失治節之令矣。

然治之獨取陽明,又何也?陽明總宗筋之會,主束骨而利機關,為五臟六腑之海,合衝脈而滲灌溪谷,又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蓋陽明屬燥金喜潤;手太陰屬兌金,惡燥。明乎此則知治痿之法,以潤燥為第一義。試以天時觀之,秋令主燥,則草木黃落,地坼風勁。非假雨以潤之,則亢旱可虞。所以五臟之痿不同,未有不因精血虧損而得,非此痹症有風寒濕之雜合也。故以治痿之法治痹,則初終不同;以治痹之法治痿,則斷乎其不可。孰謂痹之與痿,可一視之哉?

按:余向患行痹,每過勞及飲酒,便肢節腫痛,屈伸不利,手臂痛。用威靈仙、當歸、秦艽、酒芩、枳殼、生地、陳皮、乾葛、茯苓、甘草。足脛痛,加牛膝、木瓜、米仁、黃柏、蒼朮。投一二劑即減。以之治諸患痹者,有紅腫甚,入連翹、花粉;痛甚,入羌活、獨活;便閉,加桃仁、紅花。出入加減,亦罔不效。

至戊申初春,二人患此,痛不可忍。用前法,足能伸縮,獨手臂拳攣不開,周身大痛異常,非人撫摩,便不能安。如此者四五旬尋愈。余自二月中旬,亦構此疾,其痛倍甚,諸藥罕應,惟玄武膏瘥妥。痛至五十日,肌肉盡去,日飲粥數盞。若進人參、葷菜則反劇。一友以木通湯進。

白話文:

痺症和痿症,兩者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不同。痺症是從外而來的,就像醫書說的,風、寒、濕三種邪氣一起侵入身體導致的。而痿症則是從身體內部發出的,醫書說的,各種痿症都是因為肺熱引起的。痺症從外部侵入,風、寒、濕這三種邪氣會從皮膚、到筋骨、再到內臟,如果停留在皮膚,比較容易好;如果停留在筋骨之間,就會疼痛很久;如果侵入到內臟,就危險了。而且,風、寒、濕三種邪氣中,以風邪為主就叫「行痺」,會到處遊走疼痛,這是因為風邪會引發火氣;以濕邪為主就叫「著痺」,會感到身體沉重,關節活動不利;以寒邪為主就叫「痛痺」,會全身疼痛不止。這三種邪氣通常混合在一起出現,所以治療的時候也要綜合考慮。還有人說,疼痛是屬於火,腫脹是屬於濕,所以要仔細觀察哪種邪氣比較強。在散風的時候,可以適當清熱;在祛濕的時候,可以適當養血;在理氣的時候,可以適當化痰。名醫朱丹溪不只用一種方法治療,可見他對病情了解非常透徹。

雖然如此,這只是邪氣還沒進入五臟的情況。如果痺症久治不好,邪氣侵入五臟,就會出現喘氣、嘔吐、呼吸困難、屁股腫脹、脊椎彎曲、筋脈攣急、肢體無力等症狀。這表示邪氣已經侵入陰分,不再只是風、寒、濕這些外邪可以驅除的了。醫書接著說,「陰氣,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雖然沒有說如何治療,但已經清楚表明陰氣快要消失了,不能再讓身體躁動,要靜養,才能保留僅存的一點陰氣,否則就非常危險。醫書還說,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損,這也說明患有痺症的人應該飲食清淡,因為飲食和生活習慣才是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而痿症則不同。發病時,不是因為風、寒、濕這些外邪,而是因為肺熱引起的。而且不只是肺熱,心、肝、脾、胃這四個臟腑的熱氣也會往上熏蒸到肺,導致肺葉焦灼,產生痿症。追究原因,大多是因為思慮過多、慾求不得、房事過度、筋脈鬆弛、長途勞累、久坐潮濕的地方等種種因素,損耗了五臟的陰氣,導致五臟的熱氣越來越旺盛,於是就產生了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等不同症狀,使肺失去了調控身體的能力。

但是治療痿症卻要從陽明經入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陽明經是全身筋脈匯聚的地方,負責約束骨骼和管理關節的活動,是五臟六腑的能量來源,它和衝脈會合,灌溉全身的組織,而且還屬於帶脈,和督脈相連。陽明經屬性是燥金,喜歡滋潤,而手太陰肺經屬性是兌金,不喜歡乾燥。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治療痿症最重要的是滋潤燥氣。用天時來觀察,秋天主燥,草木枯黃,土地乾裂,如果沒有雨水滋潤,就會發生旱災。所以,五臟引起的痿症不同,但都是因為精血虧損導致的,這和痺症是因為風寒濕邪入侵是不同的。用治療痿症的方法治療痺症,或用治療痺症的方法治療痿症,都是不恰當的,這兩種病不能混為一談。

我曾經患過行痺,每次過度勞累或喝酒後,就會關節腫痛,活動不利,手臂疼痛。我用威靈仙、當歸、秦艽、酒芩、枳殼、生地、陳皮、葛根、茯苓、甘草等藥治療。腳脛疼痛就加上牛膝、木瓜、薏仁、黃柏、蒼朮。吃一兩次藥就減輕了。我用這個方法治療其他痺症患者,如果紅腫嚴重,就加入連翹、花粉;如果疼痛嚴重,就加入羌活、獨活;如果便秘,就加入桃仁、紅花。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大多都有效。

到了戊申年春天,有兩個人患了這種病,疼痛難忍。我用之前的方法,他們腳能活動了,但是手臂卻不能伸開,全身劇痛,需要別人按摩才能稍微舒服。這樣持續了四、五十天才好。我在二月中旬也得了這種病,疼痛更嚴重,吃藥效果不明顯,只有玄武膏稍有效果。疼痛持續了五十天,肌肉都消瘦了,每天只能喝幾碗粥,如果吃人參或葷菜就會加重病情。有個朋友給我喝木通湯,喝了之後肚子悶脹,小便不暢,反而拉肚子,當晚就昏昏沉沉,氣息微弱。過了兩天,手腳都攣縮,眼看就要死了。幸好有個叫梅曹子的朋友,之前就跟我商量過製作膏藥的事情。他認為我因為疼痛而耗損了精血,就用肉蓯蓉、枸杞、當歸、生地、遠志、茯神、棗仁、石斛、麥冬、五味子、桂圓肉煎好,再加入玄武膏儲存起來。這時藥剛好煎好四五天,我就趕緊喝了幾碗,筋脈馬上舒展開了,疼痛也減輕了。我又煎了三帖藥,每天早上喝一大碗,之後食慾大增。過了一個月就能坐起來,再過一個月就能站起來,再過一個月就能走路了,肌肉也慢慢長出來了。後來我吃了八味丸加肉蓯蓉來調理,過了半年才痊癒。這雖然是周痺,但我用治療痿症的方法治療,如果沒有用峻補的方法,怎麼能有重生的機會呢?之後這個病就再也沒有復發了。

虎潛丸的配方:龜板、黃柏各四兩,知母、熟地黃各二錢,牛膝三兩半,芍藥一兩半,鎖陽、酥炙虎骨、當歸各一兩,陳皮七錢半,乾薑五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藥丸。加入附子效果更好。

蠲痺飲的配方:秦艽一錢,酒芩一錢,羌活六分,蒼朮七分,酒黃柏一錢,獨活八分,酒炒威靈仙一錢,木瓜一錢,薏仁一錢,紅花三分,當歸一錢,桃仁七粒研磨,枳殼一錢。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