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8)

1. 消症

聞之一毫竅中。皆有生氣。所云生氣者。則津液也。皮毛得之以潤。肌肉得之以滑。筋骨得之以柔。血脈得之以和。其所以充周一身者。固無乎不至也。然以含而不露者為生氣。出而不反者為死氣。故東坡謂涕淚汗溺皆咸。而惟舌下廉泉則甘。故藏而不竭。以灌溉於五臟六腑。

則何上中下三消之有。然從何而生。從何而發源乎。或曰腎主五液。則生之者腎也。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則發之者三焦也。而不知越人所謂腎間動氣者是。乃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是氣之動。則上而蒸津液。肺得之而不渴。

白話文:

只要聞到一絲毛孔中所散發出的氣息,就能知道它是有生氣的。所謂的生氣,其實就是津液。皮膚毛髮靠它來滋潤,肌肉靠它來滑潤,筋骨靠它來柔軟,血脈靠它來調和。它充盈周身,無所不及。

然而,含而不露的才是生氣,而外泄不回的則是死氣。因此,蘇東坡說,淚水、汗液、大小便都鹹,唯獨舌下廉泉處的津液是甘甜的,因為它儲藏不竭,滋潤著五臟六腑。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上中下三消呢?它又是從哪裡產生,從哪裡發源的呢?有些人說,腎臟主宰五液,所以生氣是源於腎臟。上焦像霧氣,中焦像泡沬,下焦像水溝,所以發氣是源於三焦。但他們不知道,越人所說的“腎間動氣”,才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源,呼吸的門戶,三焦的本源,也就是“守邪之神”。正是這股氣的運作,向上蒸發津液,使肺臟得到滋潤而不會口渴。

胃得之而不飢。膀胱得之而氣化。惟真火衰而真水竭。則不能上輸於肺。而肺反欲借救於水矣。不能中養於胃。而胃反欲藉助於食矣。不能下調膀胱。而膀胱反欲擾動於精府矣。於是引飲無度。多食肌虛。小便如膏。皆水火之不能相濟。乃至此將至自焚而死矣。故治之者。急宜壯水之主。

以鎮陽光。兼進生脈散。滋其化源。此大法也。而尤恐寒水不能上達。立齋以大料六味。內肉桂一兩。益水中之火。使之蒸動而上布。所謂地氣上為云。天氣降為雨。而後甘霖沛遍。生氣盈宇矣。又何必分肺消膈消腎消。紛紛求治為哉。總之津液者。人之所賴以生。一日而不可竭者。

白話文:

胃得到水就會不飢餓,膀胱得到水就能正常排泄。但是,如果真火衰弱,真水枯竭,水就無法輸送到肺,肺反而需要靠水來救助;水無法滋養胃,胃反而需要靠食物來幫助;水無法調節膀胱,膀胱反而會擾動精氣。這樣就會導致過度飲水、暴飲暴食、虛弱無力,小便像膏一樣,都是水火失衡造成的。最終可能會導致身體像火一樣燃燒殆盡而死亡。因此,治療這種情況,要立即補益水氣,鎮住陽氣,同時服用生脈散滋養化源,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但還要警惕寒水無法上達,可以用大料六味湯,加入肉桂,增強水中的火氣,讓水蒸騰上升,就像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才能使甘霖普降,生氣充滿天地。所以,不必再分別治療肺、膈、腎,而是要總體調治水液,因為水液是人體賴以生存的根本,一刻都不能枯竭。

人亦何苦自焦自煩。百計以竭之。迨竭矣。而假資放藥餌。又不窺其原本。譬之樹之滋膏既竭。欲灌其枯萎而復生之。不亦難之難哉。

上消麥門冬湯

人參(一錢),麥門冬(一錢),葛粉(一錢),炙甘草(三分),五味子(九粒),知母(一錢),天花粉(一錢),原蠶繭(三個)

白話文:

人何必自尋煩惱,耗費心思百般計較。當心力耗盡,才依賴藥物治療,卻不探究病根,就像樹木的精華耗竭,想要灌溉枯萎的樹枝,使其再生,這難上加難。

上消麥門冬湯:人參一錢,麥門冬一錢,葛粉一錢,炙甘草三分,五味子九粒,知母一錢,天花粉一錢,原蠶繭三個。

水煎服。

中消黃耆湯

黃耆(二錢),人參(二錢),石膏(二錢煨熱),炙甘草(三分),知母(一錢),粳米(一撮)

竹葉五片。水煎。

下消六味湯

懷熟地(三錢),牡丹皮(一錢),澤瀉(一錢),山茱肉(一錢半),山藥(一錢半),茯苓(一錢),牛膝(一錢半),車前子(一錢半)

水煎。火衰加肉桂五味。

白話文:

中消黃耆湯和下消六味湯都需要用清水煎煮。中消黃耆湯的藥材包括黃耆、人參、石膏、炙甘草、知母、粳米和竹葉,下消六味湯的藥材包括熟地、牡丹皮、澤瀉、山茱肉、山藥、茯苓、牛膝、車前子,如果火衰,可以加肉桂五味。

2. 喘論

嘗慨天地人。三才也。天地一日夜。凡二息。則亙古不弊。人一日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則度百歲乃去。何若是之相懸哉。蓋天地之氣合。而人之氣分。天地之於人。又未始須臾而離。彼春之溫。為夏之熱。彼秋之忿。為冬之怒。人在氣交中。一呼則以天之氣而接人之氣。

一吸則以人之氣而接天之氣。所謂天食人以五氣是也。況呼出心與肺。在上為陽。吸入腎與肝。在下為陰。脾居中州而調之。故徐而不迫。則合其一萬三千五百息之常度也。若有所勞倦。則氣耗而喘出於肺。有所憂慮。則氣結而喘出於心。有所飢飽。則氣餒而喘出於脾。有所暴怒。

則氣逆而喘出於肝。有所縱欲。則氣竭而喘出於腎。故在脾肺者益其氣。氣得補而喘自止。在腎肝者滋其陰。陰得返而喘自定。雖有痰喘水喘火喘。及六淫之邪。為患最多。亦不過標者其暫。而本者宜固也。試觀之天地。有時而怒濤。有時而晦冥。有時而奔潰。有時而崩陷。

白話文:

我常常感慨天地和人,這三者合稱三才。天地一天一夜,呼吸兩次,便能亙古不變。人一天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百年之後才離開人世。為什麼天地和人之間的呼吸次數相差這麼大呢?因為天地之氣是結合在一起的,而人之氣是分開的。天地對人而言,從未有一刻分離。春天溫暖,便會導致夏天炎熱;秋天肅殺,便會導致冬天寒冷。人在天地之氣交合之中,呼氣時以天之氣接納人之氣,吸氣時以人之氣接納天之氣。這就是所謂的「天食人以五氣」。

更何況,呼氣時心與肺在上,屬陽;吸氣時腎與肝在下,屬陰。脾居中州調和陰陽。所以呼吸徐緩而不急促,就能符合人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的常規。如果勞累過度,氣力耗損,就會喘氣,氣息從肺部呼出。如果憂慮過度,氣機阻塞,就會喘氣,氣息從心臟呼出。如果飢飽不節,氣力衰弱,就會喘氣,氣息從脾臟呼出。如果暴怒過度,氣逆上衝,就會喘氣,氣息從肝臟呼出。如果縱慾過度,氣力衰竭,就會喘氣,氣息從腎臟呼出。因此,如果喘氣是由於脾肺虛弱,就應該補益其氣,氣力恢復了,喘氣自然就會停止。如果喘氣是由於腎肝虧虛,就應該滋補其陰,陰氣回升了,喘氣自然就會平息。

雖然有痰喘、水喘、火喘等各種喘症,以及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邪氣,導致的疾病很多,但它們不過是暫時的表象,根本原因還是要固本。試想天地之間,有時會有怒濤狂瀾,有時會有陰雲密布,有時會有山崩地裂,有時會有地陷塌方。

其暴疾之可畏實同乎喘。而終古不壞者。不失其潮汐之常。而以清以寧者如故也。而人之患喘者。使其清升濁降。不改故常。即至諸邪交侵。亦安足慮哉。如余治喘證多矣。未有若儒者錢曾一室人。庚戌秋。患喘二旬余。始延治。比至。聞聲如痰哮。按脈則微促。心肺腎肝。

壅逆而上。痛不可忍。上膈則實。下腹則空。檢方藥。消痰降氣無遺用。余因謂曰。此陰虛發喘。因喘而陰將絕矣。約以六味湯加杜仲阿膠。連進二十劑可愈。否則不救。當晚即進一劑。覺胸膈痛遂止。閱旦視之。謂曰。此藥不勝病。亟取煎劑。余坐進之。連飲二盞。胸次覺寬。

白話文:

那些突然發作的急病,其可怕程度如同喘病一樣。而人體自古以來能長久不壞,是因為它始終保持着自身的陰陽氣血運行的規律,如同潮汐般有規律地運行,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保持着正常狀態。

因此,即使遇到各種邪氣入侵,也不必過於擔心。我治療喘病的經驗很多了,從未遇到過像儒者錢曾先生這樣的情況。庚戌年秋天,他患喘病二十多天,才開始請我治療。我趕到時,聽到他的聲音像是痰哮,把脈則感到脈搏微弱而急促,心、肺、腎、肝等臟腑,都出現了氣機壅塞逆上,疼痛難忍的現象。上胸膈部位感覺充實,下腹部卻空虛。查看他的藥方,發現都是消痰降氣的藥物,並無遺漏。

我於是對他說:“這是由於陰虛而引起的喘病,由於喘病導致陰氣將要耗盡了。我建議你服用六味湯加杜仲、阿膠,連續服用二十劑就可以治好。否則就無藥可救了。”當天晚上,他就服用了一劑,結果胸膈疼痛立刻消失了。第二天早上,我看他時,他說:“這藥似乎治不了我的病。”於是急忙取來藥湯,我坐在那裡喝了兩碗,頓時感到胸部舒暢了不少。

遂命以一日三劑。由是喘定索粥。五臟安和。得保其生。可見天地間之理。固有至正不易者。而豈容泛泛哉。

一丙午季秋。幼兒患肺風痰喘。因避熱乘涼所致。痰喘四五日。胸骨俱高。消痰降喘藥。俱不效。延郡中曹子叔明視之曰。此雖天熱。而肺則受寒也。以麻黃三分。杏仁五粒。桔梗枳殼廣皮荊防前胡之屬。進一劑而得汗。喘稍定。余以貝母栝蔞霜連飲之。以保破殘之肺。獲安。向非叔明見之精切。則喘何由而定哉。因錄之以鳴感。且以示後之同患者。

白話文:

於是就吩咐他一天喝三次藥。從此呼吸平穩,想要喝粥。五臟安和,得以保住性命。由此可見天地之間的道理,本來就存在著至正不變的規律,怎麼可以隨便輕忽呢?

有一年丙午年的秋天,有一個小孩子患上了肺風痰喘,原因是避暑乘涼所導致。痰喘了四五天,胸骨都高聳起來,消痰降喘的藥都無效。請郡中的曹子叔明來看,他說:「雖然天氣炎熱,但孩子的肺卻是受了寒。」用麻黃三分、杏仁五粒、桔梗、枳殼、廣皮、荊防、前胡等藥材,服用一劑之後就出了一身汗,喘息稍微平穩。我用貝母、栝蔞霜讓他連續喝,以保護受損的肺,最終恢復健康。如果不是叔明醫生精心地診斷,孩子怎麼能平息喘息呢?因此我記錄下此事以表達我的感激之情,並且讓後來的同病患者有所借鑒。

三拗湯,治寒湍。

麻黃(一錢),杏仁(十粒),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

蘇子栝蔞湯,治痰火發喘。

蘇子(研),桑白皮(蜜炒),川貝母(去心研),栝蔞霜(各一錢),杜仲(一錢鹽水炒),茯苓(一錢),廣皮(一錢),前胡(一錢),桔梗(一錢),甘草(三分炙)

姜一片。水煎。熱甚加黃芩。

二冬湯,治肺火而喘。

白話文:

三拗湯用來治療寒氣引起的喘息。

麻黃一錢,杏仁十粒,甘草三分,生薑三片。水煎服。

蘇子栝蔞湯用來治療痰熱引起的喘息。

蘇子研磨,桑白皮用蜜炒,川貝母去心研磨,栝蔞霜各一錢,杜仲一錢用鹽水炒,茯苓一錢,廣皮一錢,前胡一錢,桔梗一錢,甘草三分炙。生薑一片。水煎服。熱氣很盛的話,可以加黃芩。

二冬湯用來治療肺火引起的喘息。

天門冬(一錢半去心),麥門冬(一錢去心),款冬花(一錢),紫菀茸(一錢),桔梗(一錢),甘草(三分),廣陳皮(一錢),川貝母(一錢),百合(一錢),馬兜苓(一錢),阿膠(一錢)

水煎。

半夏湯,治水逆而喘。

半夏(一錢),茯苓(一錢),炙甘草(三分),桑白皮(一錢),廣皮(一錢),澤瀉(七分),白朮(一錢)

白話文:

方一

天門冬(一錢半,去心),麥門冬(一錢,去心),款冬花(一錢),紫菀茸(一錢),桔梗(一錢),甘草(三分),廣陳皮(一錢),川貝母(一錢),百合(一錢),馬兜苓(一錢),阿膠(一錢)。

水煎服。

此方名為「半夏湯」,用於治療水逆而喘

方二

半夏(一錢),茯苓(一錢),炙甘草(三分),桑白皮(一錢),廣皮(一錢),澤瀉(七分),白朮(一錢)。

水煎服。

此方亦名為「半夏湯」,用於治療水逆而喘

方一

  • 天門冬(去掉心,用量一錢半)
  • 麥門冬(去掉心,用量一錢)
  • 款冬花(用量一錢)
  • 紫菀茸(用量一錢)
  • 桔梗(用量一錢)
  • 甘草(用量三分)
  • 廣陳皮(用量一錢)
  • 川貝母(用量一錢)
  • 百合(用量一錢)
  • 馬兜苓(用量一錢)
  • 阿膠(用量一錢)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此方名為「半夏湯」,適用於治療因水氣上逆導致的呼吸困難(喘)。

方二

  • 半夏(用量一錢)
  • 茯苓(用量一錢)
  • 炙甘草(用量三分)
  • 桑白皮(用量一錢)
  • 廣皮(用量一錢)
  • 澤瀉(用量七分)
  • 白朮(用量一錢)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此方也名為「半夏湯」,適用於治療因水氣上逆導致的呼吸困難(喘)。

  • 此處的「錢」和「分」是古代的藥量單位,具體換算需要參考專業資料。

薑棗水煎。

仲景用木防己湯

木防己(二錢),石膏(二錢),桂枝(一錢),人參(二錢)

水煎。

白話文:

將生薑和紅棗加水煎煮。

這是張仲景的「木防己湯」的藥方:

藥材:

  • 木防己(二錢)
  • 石膏(二錢)
  • 桂枝(一錢)
  • 人參(二錢)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