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二 (7)
卷之二 (7)
1. 積聚論
越人謂五臟為積。六腑為聚。積屬陰故靜。聚屬陽故動。靜則易伏。而動則易散也。然有所徵驗於外謂之癥。假物而成謂之瘕。痞塞不快謂之痞。藏於幽闢謂之癖。或云癥主食而瘕主血。痞主氣而癖主痰。四者分而言之可。合而言之亦無不可。惟在療之者。察其臟腑之陰陽。
部分之高下。氣血之多寡。新久之淺深。元氣之厚薄。或十攻而一補。或半攻而半補。或十補而勿一攻。握一定之算。然後能取決於必勝也。近時士材立初中末三法。未嘗不善。而余則尤有商焉。積聚之生也以漸。匪朝伊夕之故。使苟元氣充。臟腑調。分布周列。何隙可容其蹯踞。
令積聚實逼處此。妨礙於升降往來。惟其萌於有漸。始尚不覺。日以益大。漸至猖狂而不可遏。斯時緩攻之邪不去。峻攻之邪亦不去。即去矣。而邪之聚者。復散而變他症。蓋攻積之藥。必由臟腑腸胃。而後達病所。其清純之氣。有不傷乎。余立一法。以攻積丸累累加用。倍入人參湯監之。
貧者以白朮膏代之。必使元氣勝乎邪氣。而邪自無容留地。否則專補元氣。復其健運之常。則所積者。所聚者。將不攻而自走。又必須其人。善自珍攝。愛護生命。而後可與施此術也。苟不然者。亦終無如何矣。
攻積丸
人參,京三稜(醋煮),蓬朮(醋煮),菟絲子(酒煮),桃仁,當歸,香附(醋煮),黃連(土炒),青皮(醋炒),枳實(麩炒),茯苓,半夏(各一兩),炮姜(五錢),澤瀉(七錢),肉桂(一兩不見火)
上為末。神麯為丸。濃煎人參湯下。每服二錢。不拘時服。
一肝之積曰肥氣。左脅下。如覆杯。嘔逆。脅痛。引小腹。宜扶脾抑肝。
逍遙散
加連制吳茱萸醋製鱉甲青皮撫芎桃仁以破其血。
一肺之積曰息奔。右脅下。如覆杯。氣逆。背痛。喘咳。宜人參茯苓廣皮蘇子款冬花半夏旋覆花桔梗炙甘草。兼脾弱。六君子以補其母。
一心之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煩心。用人參川連遠志菖蒲茯神肉桂柏子仁丹參乾薑。
一脾之積曰痞氣。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吐瀉。不為肌膚。用四君子湯加麩炒枳實山楂炮姜藿香黃連蓬朮神麯麥芽。
一腎之積曰奔豚。稜於少腹。上至心。若豚狀。上下無時。久則骨痿少氣。宜安腎丸。地黃膏子丸。八味丸。或茯苓肉桂澤瀉苦楝子杜仲玄胡索香附茴香桃仁。
安腎丸
肉桂,桃仁,烏頭(各一分),白蒺藜,巴戟,山藥,茯苓,白朮,石斛,肉蓯蓉,萆薢,補骨脂(各三分)
蜜丸。每服三錢。鹽湯下。
地黃膏子丸
血竭,沉香,木香,廣朮(泡),玄胡索,人參,蛤蚧,當歸,川芎,白朮(土炒),續斷(酒炒),川楝子(麩炒),全蠍,茴香,柴胡,沒藥,青皮,吳茱萸,桂(以上分兩無定數隨症加減用)
為末。地黃膏子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下二十丸。日加一丸至三十丸。
白話文:
醫家認為五臟的病變稱為「積」,六腑的病變稱為「聚」。「積」屬於陰性,所以性質靜止;「聚」屬於陽性,所以性質活動。靜止的病容易潛伏,而活動的病容易消散。但病變在體外有徵象可見的,稱為「癥」;假借外物形成的,稱為「瘕」;阻塞不暢快的,稱為「痞」;隱藏在深處的,稱為「癖」。
有人說「癥」主要與飲食有關,「瘕」主要與血有關,「痞」主要與氣有關,「癖」主要與痰有關。這樣分開來說可以,合起來說也沒有問題,關鍵在於治療的人,要仔細觀察病變臟腑的陰陽狀況,部位的高低,氣血的多少,病程的新舊深淺,以及元氣的強弱。治療時,有時要用十分的藥力來攻邪,輔以一分的補藥;有時攻補各半;有時則用十分的補藥而不用攻邪的藥。總之要掌握一定的原則,才能確保治療成功。
近代一些醫生將治療分為初、中、末三個階段,這種方法固然不錯,但我還有不同的看法。「積聚」的形成是逐漸發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元氣充足,臟腑調和,氣血運行順暢,哪有空間讓積聚存在呢?
如今「積聚」已經形成,並阻礙氣機升降運行,這是因為它在初期時是慢慢萌發的,起初沒有察覺,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擴大,最後變得猖獗難以遏制。這個時候,用藥性緩和的藥物攻邪無法去除病邪,用藥性強烈的藥物攻邪也無法去除病邪,即使去除了,病邪也可能散開而轉變成其他病症。因為攻積的藥物,必須經過臟腑、腸胃才能到達病灶,這樣會不會損傷臟腑的清純之氣呢?我提出一個方法,就是用攻積丸持續服用,並用人參湯輔助。貧窮的人可以用白朮膏代替人參湯。必須要使元氣勝過邪氣,這樣邪氣就沒有容身之地。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就專門補益元氣,恢復臟腑正常的運轉功能,那麼積聚之病,不攻也會自然消退。
此外,還必須要求病人,要懂得愛惜自己的生命,注意養生,這樣才能運用這種治療方法。如果病人不注意養生,也是沒有辦法的。
以下是攻積丸的組成和服用方法:
攻積丸
人參、醋煮京三稜、醋煮蓬朮、酒煮菟絲子、桃仁、當歸、醋煮香附、土炒黃連、醋炒青皮、麩炒枳實、茯苓、半夏(各一兩)、炮姜(五錢)、澤瀉(七錢)、肉桂(一兩,不見火)。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神麴糊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二錢,用濃煎的人參湯送服,不拘時間。
-
肝之積 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像倒扣的杯子,會出現嘔逆、脅痛,並牽引到小腹。治療時應當扶助脾氣,抑制肝氣。可使用逍遙散加減:逍遙散加上醋製吳茱萸、醋製鱉甲、青皮、川芎、桃仁,以破除瘀血。
-
肺之積 稱為「息奔」,位於右脅下,像倒扣的杯子,會出現氣逆、背痛、喘咳。治療時宜用人參、茯苓、廣陳皮、蘇子、款冬花、半夏、旋覆花、桔梗、炙甘草。如果兼有脾虛的症狀,則用六君子湯來補益脾胃。
-
心之積 稱為「伏梁」,從臍上開始,大如手臂,向上延伸到心下,會出現心煩的症狀。治療時宜用人參、川連、遠志、菖蒲、茯神、肉桂、柏子仁、丹參、乾薑。
-
脾之積 稱為「痞氣」,位於胃脘部,大如倒扣的杯子,會出現痞塞、吐瀉,肌肉不豐滿。治療時宜用四君子湯,再加入麩炒枳實、山楂、炮姜、藿香、黃連、蓬朮、神麴、麥芽。
-
腎之積 稱為「奔豚」,位於少腹部,向上衝至心,形狀如小豬奔跑,發作沒有定時,時間久了會導致骨骼痿軟,氣短。治療時宜用安腎丸、地黃膏子丸或八味丸,也可以用茯苓、肉桂、澤瀉、苦楝子、杜仲、玄胡索、香附、茴香、桃仁。
安腎丸
肉桂、桃仁、烏頭(各一分)、白蒺藜、巴戟天、山藥、茯苓、白朮、石斛、肉蓯蓉、萆薢、補骨脂(各三分)。
用蜂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三錢,用鹽水送服。
地黃膏子丸
血竭、沉香、木香、泡廣朮、玄胡索、人參、蛤蚧、當歸、川芎、土炒白朮、酒炒續斷、麩炒川楝子、全蠍、茴香、柴胡、沒藥、青皮、吳茱萸、桂(以上藥材的用量沒有固定,可根據病情加減)。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地黃膏製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空腹用溫酒送服二十丸,每天增加一丸,最多吃到三十丸。
2. 痿痹
痹之與痿。二者近似而實不同。蓋痹者從外而入。經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是也。痿者自內而出。經謂諸痿皆生於肺熱是也。痹從外入。則風寒濕之三氣。由皮膚。而筋骨。而臟腑。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入臟者殆。然風寒濕之中。又分風勝為行痹。
則走注疼痛。風自火出也。濕勝為著痹。則重著而關節不利也。寒勝為痛痹。則周身疼痛無已時也。三者之邪。既以雜合而至。即以雜合治之。又云痛屬火。腫屬濕。尤須察其所勝。而散風之中。間以清火。除濕之內。間以養血。理氣之中。間以豁痰。丹溪不一其治。殆深得病情者與。
雖然。此未入於五臟也。若久而不已。內舍五臟。則喘嘔上氣。尻腫脊蜷。筋急肢懈諸症見焉。則邪已侵入陰分。而非復風寒濕之可驅除也矣。經所以即繼之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雖不言及治法。而已明示陰氣將欲消亡。不可復躁動之。而當靜養之。則所存一線之陰氣。
不幾危且殆哉。且又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明示患痹者須薄滋味。以飲食居處為其病本故也。若痿則不然。當其發也。非有風寒濕之三氣為患。而惟一本於肺熱。又不獨一肺熱。而心肝脾胃四臟之氣。亦皆熱而上熏於肺。肺由是葉焦而生痿躄。原其由來。皆因於思想無窮。
所求不得。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或遠行勞役。坐臥濕地。種種侵犯。五臟之陰日耗。五臟之熱日熾。於是而為脈痿。為筋痿。為肉痿骨痿。而肺失治節之令矣。然治之獨取陽明。又何也。陽明總宗筋之會。主束骨而利機關。為五臟六腑之海。合衝脈而滲灌溪谷。又屬於帶脈。
而絡於督脈。蓋陽明屬燥金喜潤。手太陰屬兌金。惡燥。明乎此則知治痿之法。以潤燥為第一義。試以天時觀之。秋令主燥。則草木黃落。地坼風勁。非假雨以潤之。則亢旱可虞。所以五臟之痿不同。未有不因精血虧損而得。非此痹症有風寒濕之雜合也。故以治痿之法治痹。
則初終不同。以治痹之法治痿。則斷乎其不可。孰謂痹之與痿。可一視之哉。
按余向患行痹。每過勞及飲酒。便肢節腫痛。屈伸不利。手臂痛。用威靈仙當歸秦艽。酒芩枳殼生地陳皮乾葛茯苓甘草。足脛痛。加牛膝木瓜米仁黃柏蒼朮。投一二劑即減。以之治諸患痹者。有紅腫甚。入連翹花粉。痛甚。入羌活獨活。便閉。加桃仁紅花。出入加減。亦罔不效。
至戊申初春。二人患此。痛不可忍。用前法。足能伸縮。獨手臂拳攣不開。周身大痛異常。非人撫摩。便不能安。如此者四五旬尋愈。余自二月中旬。亦構此疾。其痛倍甚。諸藥罕應。惟玄武膏瘥妥。痛至五十日。肌肉盡去。日飲粥數盞。若進人參葷菜則反劇。一友以木通湯進。
服之腹中㽲悶。小便不利。大便反瀉。當晚昏昏默默。氣與俱脫矣。越二日。手足拘攣。有死無生。會一友原梅曹子。先數日詣余商定膏脂藥。以痛傷精血。用蓯蓉枸杞當歸生地遠志茯神棗仁石斛麥冬五味桂圓肉煎就。入玄武膏收貯。此時幸已煎成四五日矣。亟索飲之。連進三四盞。
筋脈頓舒。其痛稍定。又煎三料。每日清晨飲一大盞。自後飲食倍增。閱月而起坐。又閱月而起立。又閱月而始步。肌肉方長。後進八味加蓯蓉為丸。調理半載余乃痊。此雖周痹症而以痿法治。向使不與峻補。焉能有更生之日哉。嗣後永不再發。
虎潛丸
龜板,黃柏(各四兩),知母,熟地黃(各二錢),牛膝(三兩半),芍藥(一兩半),鎖陽,虎骨(酥炙),當歸(各一兩),陳皮(七錢半),乾薑(五錢)
為末。灑糊丸。加附子更妙。
蠲痹飲
秦艽(一錢),酒芩(一錢),羌活(六分),蒼朮(七分),酒柏(一錢),獨活(八分),威靈仙(一錢酒炒),木瓜(一錢),米仁(一錢),紅花(三分),當歸(一錢),桃仁(七粒研),枳殼(一錢)
加姜三片。水煎。
白話文:
痺症和痿症,兩者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不同。痺症是從外而來的,就像醫書說的,風、寒、濕三種邪氣一起侵入身體導致的。而痿症則是從身體內部發出的,醫書說的,各種痿症都是因為肺熱引起的。痺症從外部侵入,風、寒、濕這三種邪氣會從皮膚、到筋骨、再到內臟,如果停留在皮膚,比較容易好;如果停留在筋骨之間,就會疼痛很久;如果侵入到內臟,就危險了。而且,風、寒、濕三種邪氣中,以風邪為主就叫「行痺」,會到處遊走疼痛,這是因為風邪會引發火氣;以濕邪為主就叫「著痺」,會感到身體沉重,關節活動不利;以寒邪為主就叫「痛痺」,會全身疼痛不止。這三種邪氣通常混合在一起出現,所以治療的時候也要綜合考慮。還有人說,疼痛是屬於火,腫脹是屬於濕,所以要仔細觀察哪種邪氣比較強。在散風的時候,可以適當清熱;在祛濕的時候,可以適當養血;在理氣的時候,可以適當化痰。名醫朱丹溪不只用一種方法治療,可見他對病情了解非常透徹。
雖然如此,這只是邪氣還沒進入五臟的情況。如果痺症久治不好,邪氣侵入五臟,就會出現喘氣、嘔吐、呼吸困難、屁股腫脹、脊椎彎曲、筋脈攣急、肢體無力等症狀。這表示邪氣已經侵入陰分,不再只是風、寒、濕這些外邪可以驅除的了。醫書接著說,「陰氣,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雖然沒有說如何治療,但已經清楚表明陰氣快要消失了,不能再讓身體躁動,要靜養,才能保留僅存的一點陰氣,否則就非常危險。醫書還說,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損,這也說明患有痺症的人應該飲食清淡,因為飲食和生活習慣才是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而痿症則不同。發病時,不是因為風、寒、濕這些外邪,而是因為肺熱引起的。而且不只是肺熱,心、肝、脾、胃這四個臟腑的熱氣也會往上熏蒸到肺,導致肺葉焦灼,產生痿症。追究原因,大多是因為思慮過多、慾求不得、房事過度、筋脈鬆弛、長途勞累、久坐潮濕的地方等種種因素,損耗了五臟的陰氣,導致五臟的熱氣越來越旺盛,於是就產生了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等不同症狀,使肺失去了調控身體的能力。
但是治療痿症卻要從陽明經入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陽明經是全身筋脈匯聚的地方,負責約束骨骼和管理關節的活動,是五臟六腑的能量來源,它和衝脈會合,灌溉全身的組織,而且還屬於帶脈,和督脈相連。陽明經屬性是燥金,喜歡滋潤,而手太陰肺經屬性是兌金,不喜歡乾燥。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治療痿症最重要的是滋潤燥氣。用天時來觀察,秋天主燥,草木枯黃,土地乾裂,如果沒有雨水滋潤,就會發生旱災。所以,五臟引起的痿症不同,但都是因為精血虧損導致的,這和痺症是因為風寒濕邪入侵是不同的。用治療痿症的方法治療痺症,或用治療痺症的方法治療痿症,都是不恰當的,這兩種病不能混為一談。
我曾經患過行痺,每次過度勞累或喝酒後,就會關節腫痛,活動不利,手臂疼痛。我用威靈仙、當歸、秦艽、酒芩、枳殼、生地、陳皮、葛根、茯苓、甘草等藥治療。腳脛疼痛就加上牛膝、木瓜、薏仁、黃柏、蒼朮。吃一兩次藥就減輕了。我用這個方法治療其他痺症患者,如果紅腫嚴重,就加入連翹、花粉;如果疼痛嚴重,就加入羌活、獨活;如果便秘,就加入桃仁、紅花。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大多都有效。
到了戊申年春天,有兩個人患了這種病,疼痛難忍。我用之前的方法,他們腳能活動了,但是手臂卻不能伸開,全身劇痛,需要別人按摩才能稍微舒服。這樣持續了四、五十天才好。我在二月中旬也得了這種病,疼痛更嚴重,吃藥效果不明顯,只有玄武膏稍有效果。疼痛持續了五十天,肌肉都消瘦了,每天只能喝幾碗粥,如果吃人參或葷菜就會加重病情。有個朋友給我喝木通湯,喝了之後肚子悶脹,小便不暢,反而拉肚子,當晚就昏昏沉沉,氣息微弱。過了兩天,手腳都攣縮,眼看就要死了。幸好有個叫梅曹子的朋友,之前就跟我商量過製作膏藥的事情。他認為我因為疼痛而耗損了精血,就用肉蓯蓉、枸杞、當歸、生地、遠志、茯神、棗仁、石斛、麥冬、五味子、桂圓肉煎好,再加入玄武膏儲存起來。這時藥剛好煎好四五天,我就趕緊喝了幾碗,筋脈馬上舒展開了,疼痛也減輕了。我又煎了三帖藥,每天早上喝一大碗,之後食慾大增。過了一個月就能坐起來,再過一個月就能站起來,再過一個月就能走路了,肌肉也慢慢長出來了。後來我吃了八味丸加肉蓯蓉來調理,過了半年才痊癒。這雖然是周痺,但我用治療痿症的方法治療,如果沒有用峻補的方法,怎麼能有重生的機會呢?之後這個病就再也沒有復發了。
虎潛丸的配方:龜板、黃柏各四兩,知母、熟地黃各二錢,牛膝三兩半,芍藥一兩半,鎖陽、酥炙虎骨、當歸各一兩,陳皮七錢半,乾薑五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藥丸。加入附子效果更好。
蠲痺飲的配方:秦艽一錢,酒芩一錢,羌活六分,蒼朮七分,酒黃柏一錢,獨活八分,酒炒威靈仙一錢,木瓜一錢,薏仁一錢,紅花三分,當歸一錢,桃仁七粒研磨,枳殼一錢。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