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0)

1. 脅痛

一人患右脅前岐骨下軟肉處痛。醫者用破氣血藥加酒煎。投三四劑。遂叫號不絕。余亦以推氣散加延胡飲之。瘥緩。但面赤脈數口乾。加入生地、茯苓。去前、桔。痛稍止。又因勞心。後加遠志、當歸、鉤藤、杜仲。去枳殼。乃愈。或問之曰。病名為何。余曰。此名閃肭痛。

肭在臍之旁。季脅之前。曰何以知之。曰。膃肭臍乃海狗腎之別稱。則肭之命名。當在臍與腎之間也。若勞倦不節。色欲不謹。氣血有阻。則軟脅前痛。宜補而調之。勿投燥劑可也。

疏肝飲,治左脅痛。

柴胡,當歸,黃連(各七分茱制),青皮(醋炒),枳殼(麩炒),白芍(各一錢酒炒),川芎,紅花(各五分),桃仁(九粒研如泥)

姜一片。水煎。如兼痰喘者。不用此藥。

推氣散,治右脅痛。神應勝原方。

枳殼(麩炒),前胡,山楂(各錢半),鉤藤(二錢),甘草(三分),廣皮,葛根,桔梗(各一錢)

白話文:

有一個人右邊肋骨前方、分岔的軟骨下方的軟肉處疼痛。醫生使用破氣活血的藥,加上酒一起煎煮,給他吃了三、四劑藥後,病人就開始不斷哀嚎。我也用推氣散加上延胡索飲給他服用,疼痛稍微減緩,但是病人臉色發紅、脈搏跳得很快、口乾舌燥,所以我又加入生地、茯苓,並拿掉前胡、桔梗,疼痛才稍稍止住。後來因為他過度勞心,我又加上遠志、當歸、鉤藤、杜仲,並拿掉枳殼,病才痊癒。有人問我這是什麼病,我說這叫做「閃肭痛」。

「肭」這個位置在肚臍旁邊,季脅(肋骨末端)的前面。有人問我怎麼知道的?我說,膃肭臍是海狗腎的別稱,那麼「肭」這個命名,應該就在肚臍和腎臟之間。如果過度勞累、生活不規律、性生活不節制,導致氣血阻塞,就會造成軟肋骨前方疼痛,應該用補氣血的藥來調理,不要使用太過燥熱的藥。

「疏肝飲」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左邊肋骨疼痛的。

藥方組成:柴胡、當歸、黃連(各七分,黃連經過茱萸炮製)、青皮(醋炒)、枳殼(麩炒)、白芍(各一錢,酒炒)、川芎、紅花(各五分)、桃仁(九粒,磨成泥狀)。

加上一片生薑,用水煎煮。如果有兼有痰喘的病人,就不能用這個藥方。

「推氣散」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右邊肋骨疼痛的。效果比原來的方子更好。

藥方組成:枳殼(麩炒)、前胡、山楂(各一錢半)、鉤藤(二錢)、甘草(三分)、廣陳皮、葛根、桔梗(各一錢)。

2. 中脘痛

胃脘近心之分。而與脾膜相連。故其疼也。俗指為心。而古則稱脾耳。蓋脾之脈貫於胃。而為之行其津液。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於是發為中脘痛。方書分為九種。一曰客寒犯胃。一曰寒鬱為熱。則新與久之別也。一曰痰涎在膈。一曰蟲積在中。

則嘔痰與清水之別也。一曰氣。一曰食。則脹與滿之分也。一曰血。一曰火。則喜熱與寒之分也。一曰虛。則與實殊者。喜手按不可按之分也。然此特其大概耳。要之胃氣。人之所賴而生者。依中焦以腐化。藉脾氣以消磨。一或阻隔。失其健運之常。則氣血食積痰飲。皆得乘之而為患。

使徒知治標。而不探其本。將愈攻愈虛。雖或少寬於旦夕。實則致病於將來。以致觸而即發。久而彌劇者。未必非治之失宜故也。故凡療脾疼者。脈見耎弱。中氣已虛。即宜歸脾暫去當歸、耆、術。少加柴胡。或兼二陳。有食加枳實。有寒加炮姜。有熱加山梔。先固其中氣。

則痛不致於傷胃。脾陰不竭。而胃陽有助。心君寧而肝不敢乘。腎獨能凌乎。一舉而諸善備焉。若夫治實之法。方書具在。

一客寒犯胃。或過食生冷。中脘疼痛。手足厥逆。脈見弦緊。用草豆蔻湯。

一心痛稍久。寒鬱為熱。煩躁嘔酸。面赤脈數者。山梔仁湯。

一痰涎在胸膈。嘔逆大痛不可忍。脈來洪滑者。枳縮二陳湯。

一蟲痛時作時止。口吐清水。或如咬狀。用川楝子湯。

一心痛因怒而發。心膈脹悶。脈沉伏。四股冷者。木香湯。

一心痛因麵食堅硬等味。過用不化。用萊菔子湯。

一心痛素喜食熱物者。瘀血停於胃口也。桃仁玄胡湯。

一中氣不足。思慮過度。飢飽失時。勞役不節者。歸脾湯、六君子湯。

草豆蔻湯

草豆蔻(煨),高良薑,廣皮,陳神麯(炒),吳茱萸(湯泡五分),茯苓,半夏(各一錢),炙甘草(三分)

煨姜一片。水煎。非脈實症寒者。勿輕用。

山梔仁湯

山梔(炒黑),半夏,廣皮(各一錢),竹茹(一團),木香(五分),甘草(炙三分),黃連(七分茱制)

燈芯一握。水煎。

枳縮二陳湯

枳實(麩炒),熟半夏(各錢半),茯苓,砂仁(炒熟),廣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

川楝子湯

川楝肉(二錢),木香(七分),檳榔,熟半夏,枳實(曲炒),廣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

生薑水煎。入砂糖少許和服。

木香湯

木香,香附(醋炒),青皮,廣皮,枳實(麩炒),柴胡,蘇梗(各一錢),炙草(三分)

炒熟砂仁末一錢。水煎。

萊菔子湯

萊菔子(焙研),山楂(各錢半),厚朴(薑製),枳實,廣皮(各一錢),蓬朮(八分醋製),炙甘草(三分)

白話文:

中脘這個部位,靠近心臟的下方,又與脾臟的膜相連。所以這裡的疼痛,一般人俗稱是心痛,但古代則稱之為脾痛。因為脾的經脈貫穿胃部,負責運送津液。如果受到外來的邪風或虛弱的影響,陽氣就會受到損害;如果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陰氣就會受到損傷,進而引發中脘痛。醫書將中脘痛分為九種:第一種是外來的寒邪侵犯胃部;第二種是寒氣鬱積化熱,這區分了新發病和久病;第三種是痰液積聚在胸膈;第四種是體內有寄生蟲,這區分了嘔吐痰液和清水;第五種是氣滯;第六種是食積,這區分了脹氣和腹滿;第七種是瘀血;第八種是火氣,這區分了喜溫和喜涼;第九種是虛弱,這與實證不同,區分了喜歡按揉和不能按揉。但這些只是大概的分類。總之,胃氣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依賴中焦來消化食物,藉由脾氣來磨化食物。一旦胃氣受阻,失去正常的運作,氣、血、食積、痰飲等都會趁虛而入,引發疾病。

如果只知道治療表面症狀,而不探究病因,就會越治越虛弱,即使能暫時緩解,實際上卻會埋下病根,導致病情反覆發作,久而久之會更加嚴重,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治療方法不當造成的。所以凡是治療脾痛的人,如果脈象呈現軟弱無力,表示中氣已經虛弱,就應該使用歸脾湯,暫時去除當歸、黃耆、白朮,稍微加入柴胡,或者搭配二陳湯,有食積就加入枳實,有寒氣就加入炮薑,有熱氣就加入山梔子。先鞏固中氣,這樣疼痛就不會傷及胃部,脾陰不竭,胃陽也能得到幫助,心臟安寧,肝臟就不會侵犯,腎臟自然能夠發揮作用,這樣就能達到全面治療的效果。至於治療實證的方法,醫書上都有記載。

第一種,外來寒邪侵犯胃部,或者過食生冷食物,導致中脘疼痛,手腳冰冷,脈象弦而緊,用草豆蔻湯治療。

第二種,心痛稍微久一點,寒氣鬱積化熱,出現煩躁、嘔吐酸水、面色潮紅、脈象快,用山梔仁湯治療。

第三種,痰液積聚在胸膈,嘔吐不止,疼痛難忍,脈象洪大而滑,用枳縮二陳湯治療。

第四種,蟲痛時作時止,口吐清水,或有咬囓的感覺,用川楝子湯治療。

第五種,心痛因憤怒而發作,胸膈脹悶,脈象沉伏,四肢冰冷,用木香湯治療。

第六種,心痛因食用麵食等堅硬難消化的食物,導致消化不良,用萊菔子湯治療。

第七種,心痛患者平時喜歡吃熱食,表示瘀血停留在胃部,用桃仁玄胡湯治療。

第八種,中氣不足,思慮過度,飢飽失常,勞累過度,用歸脾湯或六君子湯治療。

草豆蔻湯 草豆蔻(煨過)、高良薑、廣陳皮、炒過的陳神麯、用熱水泡過的吳茱萸(五分)、茯苓、半夏(各一錢)、炙甘草(三分),再加上煨過的生薑一片,用水煎服。如果不是脈象實證寒證,不要輕易使用。

山梔仁湯 炒黑的山梔子、半夏、廣陳皮(各一錢)、竹茹(一團)、木香(五分)、炙甘草(三分)、用黃連(七分)和茱萸製作,再加上燈芯一小把,用水煎服。

枳縮二陳湯 麩炒過的枳實、熟半夏(各錢半)、茯苓、炒熟的砂仁、廣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再加上三片生薑,用水煎服。

川楝子湯 川楝肉(二錢)、木香(七分)、檳榔、熟半夏、曲炒的枳實、廣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再加上生薑水煎服,可加入少許砂糖調味。

木香湯 木香、醋炒過的香附、青皮、廣陳皮、麩炒過的枳實、柴胡、蘇梗(各一錢)、炙甘草(三分),再加入炒熟的砂仁末一錢,用水煎服。

萊菔子湯 焙乾研磨的萊菔子、山楂(各錢半)、用薑製過的厚朴、枳實、廣陳皮(各一錢)、用醋製過的蓬朮(八分)、炙甘草(三分),再加上三片生薑,用水煎服。

桃仁延胡湯 桃仁泥(十粒)、木香、炮薑(各五分)、炙甘草(三分)、醋炒過的香附、醋煮過的延胡索、廣陳皮(各一錢)、鉤藤、澤蘭(各錢半),再加上砂仁五分,用水煎服。

歸脾湯 人參、鹽水炒過的石斛、用甘草水淨泡焙乾的遠志內、茯神、炒熟研磨的棗仁、土炒的白朮(各一錢)、炮薑、木香、石菖蒲(各五分)、柴胡、炙甘草(各三分)、當歸身(七分),再加上桂圓肉五枚,用水煎服。

六君子湯 人參、半夏、土炒的白朮、茯苓、廣陳皮(各一錢)、鉤藤(一錢)、木香(五分)、炙甘草(三分),再加上兩枚棗子和三片生薑,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