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三 (15)
卷之三 (15)
1. 腿癰
人之脾主四肢。肝主筋。腎主骨。下部發地。三陰主之。則腰足是也。苟或勞乏罷極。傷筋骨皮肉而風寒濕乘間入之。則腿中作疼。發於肌肉者淺。入於筋骨者深。使復加以風藥。則愈耗其陰。進以寒涼。則愈傷其氣。將至於穿潰而不可支矣。故治此患者。仍補勿瀉。仍溫勿寒。
仍托勿斂。非比上三癰之喜攻喜瀉喜消也。如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八味丸。或入木瓜肉桂杜仲牛膝等引經藥。氣血充裕。筋骨堅強。則易潰易斂也。若沾沾於解毒。則敗矣。
治驗
一男子素勤苦。犯寒濕。腿中疼痛。半月餘。除濕解散藥太過。腿腫成癰。叫號不絕。余因謂曰。陳氏云此症從腎經受寒非桂附不能通關節。非羌活防風牛膝。不能行閉滯。非參朮甘草。不能使脾氣達四肢。非四物紅花。不能養血活血。令恪守其法而行之。果膿潰而痊。
大防風傷
人參(二錢),防風,白朮(土炒),附子,當歸,白芍(酒炒),川芎,杜仲(鹽水炒),黃耆,羌活,牛膝,熟地(各一錢),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
按癰屬陽而外發。疽屬陰而內陷。陽緩而陰危。夫人而知之矣。然陽症過寒涼。則毒不外發而反危。陰症能溫托。則毒反克化而得緩。又夫人而知之矣。殊不知治陽症者。疏散為上。解毒繼之。調補繼之。勿犯苦寒。致令倒戈。治陰症者。升托為主。溫補繼之。調養繼之。勿過辛熱。
致令液竭。余雖不與是科。間嘗參觀其際。見有大溫大補。乃得膿成易斂。若血脈空虛。疼痛之久者。須氣血兼補。佐以養育心神。蓋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膿血去多。必藉資養。不可一味熱藥以復耗之。是或一道也。
凡瘡瘍一科。競執解毒之名。不論其發於何部。屬於何經。或陰或陽。或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概以解毒為辭。即用芩連花粉苦寒藥。致令毒不化而邪內伏。變異頃刻者有之。終不起發者有之。故敗毒散中。惟人參敗毒散為良。不知火鬱發之開之。蘊毒托之化之。血熱涼之。氣虛補之。水衰益之。火衰溫之。種種不同。奈何甘蹈苦寒而不悔也。
人參敗毒散
人參,茯苓,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各一錢),川芎(八分),甘草(五分)
水煎。挾勞役者。倍用人參。加當歸芍藥。
化毒飲子,治七情怫鬱而發。
遠志肉(甘草制),當歸,甘草節(五分),連翹,川貝母(去心研),金銀花(二錢),白茯神,鉤藤(二錢),牡丹皮(各一錢)
姜一片。水煎。或加柴胡木香香附。
仙方活命飲
穿山甲(蛤粉炒黃),白芷,防風,赤芍藥,沒藥,甘草,當歸尾,乳香,貝母,天花粉,角針,陳皮(各一錢),金銀花(三錢)
酒煎服。
人參內托散
人參(錢半),黃耆(三錢),當歸,川芎,穿山甲,白芷,廣皮(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人體的脾臟主管四肢的活動,肝臟主管筋絡,腎臟主管骨骼。下肢的疾病,主要與足三陰經有關,也就是腰部和腿部。如果過度勞累,損傷了筋骨皮肉,又遭受風寒濕邪的侵襲,就會導致腿部疼痛。病邪在肌肉層比較淺,侵入筋骨則較深。此時如果再用疏散風邪的藥物,會更加耗損陰液;如果用寒涼的藥物,會更加傷害氣血,最終會導致潰爛難以控制。所以治療這類疾病,應該以補養為主,不要使用瀉法的藥物,以溫熱為主,不要用寒涼的藥物,以托舉為主,不要用收斂的藥物。這與治療上部的癰不同,上部的癰適合攻邪、瀉火、消腫。可以選用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八味丸等方劑,或者加入木瓜、肉桂、杜仲、牛膝等引導藥物。當氣血充足,筋骨強健,瘡瘍就容易潰破和收斂。如果只是一味地用解毒的藥物,那就失敗了。
治療案例
有一個男子,平時勞苦,又遭受寒濕侵襲,導致腿部疼痛半個多月。由於過度使用祛濕散邪的藥物,腿部腫脹形成癰,疼痛難忍。我認為,陳氏說過這種病是從腎經受寒引起的,必須用桂附才能疏通關節;必須用羌活、防風、牛膝才能疏通行走不暢的氣血;必須用人參、白朮、甘草才能使脾氣通達四肢;必須用四物湯和紅花才能養血活血。讓他依照這個方法治療,果然膿液潰出後就痊癒了。
大防風傷的藥方
人參(八克),防風、白朮(炒過)、附子、當歸、白芍(酒炒)、川芎、杜仲(鹽水炒)、黃耆、羌活、牛膝、熟地(各四克),甘草(二克)
生薑一片,用水煎服。
癰屬於陽證,病邪向外發散;疽屬於陰證,病邪向內陷。陽證病情緩和,陰證病情危急。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陽證如果過用寒涼藥,毒邪就不能向外發散,反而會更加危險。陰證如果用溫熱托舉的藥,毒邪反而能夠被化解,病情會趨於緩和。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治療陽證,應該以疏散為主,解毒為次,調補再次,不要使用苦寒的藥物,以免導致病情惡化。治療陰證,應該以升舉托毒為主,溫補為次,調養再次,不要過度使用辛熱的藥物,以免導致津液耗竭。我雖然不是專門看外科的,但也經常觀察到,使用大溫大補的藥物,就能使膿液形成後容易收斂。如果血脈空虛,疼痛持續時間較長,就必須氣血兼補,並佐以養心安神的藥物。因為心主管血脈,脾主管肌肉。膿血流失過多,必須補充營養。不能一味地使用熱藥來過度消耗。這也是一種治療方法。
凡是治療瘡瘍的醫生,都執著於解毒之說,不論病發於哪個部位,屬於哪條經絡,是陰證還是陽證,是外感六淫引起的,還是內傷七情引起的,都一概以解毒來處理,使用黃芩、黃連、花粉等苦寒藥,導致毒邪不能化解,反而潛伏在體內,病情會迅速變化,甚至無法發出來。所以敗毒散中,只有人參敗毒散是比較好的。很多人不知道,火鬱要疏散,毒邪蘊結要托舉化解,血熱要清涼,氣虛要補養,津液不足要滋養,陽氣虛弱要溫補。各種情況不同,為什麼還要堅持使用苦寒的藥物呢?
人參敗毒散的藥方
人參、茯苓、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各四克),川芎(三克),甘草(二克)
用水煎服。如果是勞累過度的人,要加倍人參的用量,並加入當歸、芍藥。
化毒飲子,治療因七情鬱結而發的瘡瘍
遠志肉(甘草製)、當歸、甘草節(二克),連翹、川貝母(去心研)、金銀花(八克),白茯神、鉤藤(八克),牡丹皮(四克)
生薑一片,用水煎服。可以加入柴胡、木香、香附。
仙方活命飲的藥方
穿山甲(蛤粉炒黃)、白芷、防風、赤芍藥、沒藥、甘草、當歸尾、乳香、貝母、天花粉、皂角刺、陳皮(各四克),金銀花(十二克)
用酒煎服。
人參內托散的藥方
人參(六克),黃耆(十二克),當歸、川芎、穿山甲、白芷、廣皮(各四克),甘草(二克)
生薑一片,用水煎服。如果血虛,加入熟地、白芍;如果脾虛,加入白朮、茯苓;如果虛寒,加入炮姜、附子;如果毒邪嚴重,加入金銀花。
加減八味丸,治療瘡瘍口渴,效果很好
懷熟地(三百二十克),山藥、山茱萸(各一百六十克),牡丹皮、茯苓、澤瀉(各一百二十克),五味子、肉桂(各四十克)
將藥材研磨成粉,用生地黃汁調和製成藥丸。薛氏的書中五味子用了160克,可能是因為怕酸澀收斂作用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