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2)
1. 肝
喜怒者,情之常。使必有喜而無怒,則矯矣!
雖然,人情貴於坦適,尤貴於安和。苟乘一時之忤,執一己之偏,則未有不悔於事後者。
經曰:「肝者,將軍之官,其病善怒。」毋論乖違謀慮,傷於拂鬱,尤可言也;憤亂機務,敗於經緯,不可言也。
故古來大怒必出於大忍,則有濟;輕怒必出於不忍,則多暌。任情一往,不審從違者,婦寺之見也;從容不迫,按節而動者,大度之舉也。
是以器識宏遠之流,見天下無可怒之事,見天下無可嫉之人。及其怒且嫉也,如天之雷霆,然偶一發焉,而天下莫不懾服者,有以畏其不測也。
然則人之喜怒不常者,其亦可以自反矣!
白話文:
喜怒是人類正常的情緒。如果一定要人只有喜悅而沒有憤怒,那就太過矯情了。雖然如此,人的情緒貴在坦然舒適,尤其珍貴的是平靜和諧。如果因為一時的衝突,就固執己見,那事後沒有不後悔的。《黃帝內經》說,肝就像將軍一樣,它的病症容易導致發怒。無論是違背常理的計謀或心思,傷於壓抑的情緒,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因為憤怒而擾亂政事,導致國家綱紀敗壞,這是絕對不允許的。所以古人說,能發大怒的人,必定是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人,這樣才能有所成就。而輕易發怒的人,必定是不能忍耐的人,這樣往往會招致更多的衝突。完全放縱情緒,不考慮對錯的人,是婦女或太監的見解。從容不迫,有節奏地行動,才是大氣的表現。因此,有遠大器量的人,看天下沒有什麼值得發怒的事,也沒有什麼值得嫉妒的人。等到他們真的發怒或嫉妒時,就像天上的雷霆一樣,偶爾爆發一次,就能讓天下都感到震懾,因為人們敬畏他們深不可測的氣度。如此看來,人們喜怒無常,或許也可以自我反省一下了。
2. 脾
今夫塊然者,地耳。萬物於焉資生,賴大氣以舉之也。所謂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耶?於人則脾應之,而其要有三:一主飲食。人一日不再食則飢。陰之五宮,生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所云傷者,非不及之足患,而太過之足患;亦不特太過之足患,而不節之足患。
惟養生者慎之。至云高梁之變,饒生大疔,可畏夫!一主四肢,出作入息,人之常也。思邈謂運樞不壞,流水不腐。每見安享之人,筋骨恆柔;辛勤之人,筋骨恆強。第不堪過竭耳。一主思慮。事不廢思,凡經營猷業,鮮不從思中來。殆心之精華而運於脾者,使或竭於無益之鄉,
而不留意正大之規,雖窮神竭慮,曷貴焉?嗟嗟,吾人止此身耳。佛印有云:「三十年功名富貴,過眼成空。」何不猛與一刀割斷?余謂三十年功名富貴,過眼成空,何不猛與垂不朽業?否則大負此心思也矣。
白話文:
現在所說的「塊狀物」,指的就是大地。萬物從這裡生長,依靠大氣來支撐。這就是所謂具有坤土靜止的特性,同時又有乾天剛健的運行嗎?在人體方面,就由脾來對應。而脾的作用重點有三個:
第一,主導飲食。人一天不吃飯就會感到飢餓。陰性的五臟,生長仰賴五味的滋養;陰性的五臟,也容易被五味所傷害。這裡說的傷害,並非指攝取不足的問題,而是攝取過多的問題。而且不只是攝取過多會造成傷害,沒有節制也會造成傷害。所以養生的人必須謹慎。至於說到吃太多高粱厚味的食物會導致長出大疔瘡,這是很可怕的。
第二,主導四肢活動。外出勞作、回家休息,這是人的正常作息。孫思邈說,保持樞紐的運轉就不會損壞,流動的水就不會腐敗。常常看到安逸享樂的人,筋骨總是柔軟;而辛勤勞作的人,筋骨就比較強壯,只是要注意不要過度勞累。
第三,主導思慮。事情不能停止思考,凡是經營事業,幾乎沒有不是從思考中來的。這大概是心智的精華運作到脾的結果。如果把心思耗費在無益的事情上,而不注意正當的規矩,就算窮盡心思也毫無價值。唉,我們人就只有這一輩子啊!佛印禪師說過,三十年的功名富貴,就像眼前雲煙一樣消散。為何不狠狠地一刀斬斷這些慾望?我認為,三十年的功名富貴,就像眼前雲煙一樣消散,為何不努力建立不朽的事業?否則就太辜負這顆思考的心了啊。
3. 肺
古人嗇氣,如持至寶。何若是之甚哉?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夫是氣也,善養之則塞天地,配道義;不善養之,則自餒而已矣。 《素問》云:「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壞判。」 浮屠之言曰:「一氣不至,何處安身立命?」 由是知氣之所繫大矣;而肺實主之。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治而出之以節,可見相傅之度,雍容不迫,無所事於囂張矣。 及觀希夷先生,收視返聽,葆神毓精,而終日齁齁,惟默運於一息之中,乃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今人縱不能師一二,奈何多言損氣外,而所以暴殄之者,慮無不至。盍亦反而思諸!
白話文:
古人愛惜氣息,就像持有珍寶一樣,為什麼要這樣看重呢?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那浩然正氣。」這個氣,如果善於培養,就能充塞天地,與道義相合;如果不善於培養,就會使自己衰弱。 《黃帝內經》說:「一息之間氣的運行不暢,身體的機能就會停滯;一毫的氣息不接續,整個身體就會崩壞。」佛教說:「一口氣上不來,又在哪裡安身立命?」由此可知氣的關係非常重大,而肺臟正是主導氣的。肺是輔助君主之官,能調和氣的運行。調和氣的運行要有節度,可見輔助君主的方式是從容不迫,不需要喧嘩張揚。 再看看陳摶先生,他收斂視線、傾聽內心,保持精神飽滿,整天呼吸均勻,只是默默地在一呼一吸之間運轉,才能夠活得像天地一樣長久,沒有終止的時候。現在的人即使不能學習到他的一兩成,又為什麼要在多言耗損氣息之外,還那樣暴殄天物呢?何不反過來好好思考一下呢?
4. 腎
凡人有切於己者,無不珍恤,而獨至精至要之所,反不之恤者,色是也。男子二八精通,八八精絕,言其常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言其妄也。殊不知此真陰,賦於先天,則有盈怯;資於後天,則有薄厚;矧且情欲交攻,勞役並侵,益少損多,豈堪供無窮之耗哉?故無病者,嗜之而成病;有病者,犯之而致死。
東坡謂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亡也。至逐聲伎,干非分,敗德喪簡,失業亡家,為神人所誅,隱曲難問者,尤不可言。即或稟賦過度,奉養素豐,足以樂而忘倦,胡不將此精力,立德、立功、立言,以垂來茲?乃耗於無用之地而為快哉?則亦不思之甚矣。
白話文:
人對於和自己切身相關的事物,沒有不珍惜愛護的,但唯獨對於最精華、最重要的東西,反而不加以愛惜,這指的就是性慾。男子十六歲時精氣充沛,六十四歲時精氣衰竭,這是指一般情況。如果用性慾來耗盡精氣,用來耗散真元,那就是胡作妄為了。要知道這真陰,是先天賦予的,所以會有充盈或虛弱的差別;後天滋養,也會有厚薄的差異。何況情慾不斷交相攻擊,勞累過度又一起侵擾,這樣只會越來越少,損失越來越多,哪能供應無止盡的消耗呢?所以,沒病的人,也會因為過度沉溺於色慾而生病;有病的人,更會因為犯色慾而導致死亡。蘇東坡說,傷害生命的事情不只一件,但是好色的人,一定會因此而滅亡。至於追逐聲色歌妓、做出不該做的事、敗壞道德、喪失簡樸、失業敗家,這都是會被神譴責的。其中隱藏的、難以啟齒的壞處,更是難以言說。即使有人天賦異稟,從小養尊處優,足以讓他縱情享樂而不知疲倦,為什麼不把這些精力用在立德、立功、立言,以流傳後世呢?卻要耗費在無用的地方來尋求快樂,這實在是太不值得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