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傷寒

3. 傷寒論

經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余始讀而疑之,謂既傷於寒,何以反病熱乎?蓋寒者天之陰氣也,熱者人之陽氣也。天以陰氣侵人,則拘急而畏寒。人以陽氣被郁,則蒸冒而發熱。然邪氣既盛,正氣不能拒之而出,須以辛溫之藥助之,使邪從汗解而愈。此發表之所由設也。

重則麻黃,次則羌活,又次則紫蘇,皆當因其輕重而施之。中病即止,毋使過劑。過則邪氣既去,正氣反虛,種種變遷,不易枚舉。蓋汗者身之液也,始由寒閉腠理,無從發越,故藉汗以疏通,令氣和平斯已。今發之太過,則人身之津液既耗於外,必竭於內。無論汗多亡陽,而胃腑燥竭,腎陰消亡,煩渴秘結等症,總由一汗所致。諸謂其可泛視乎?故余嘗謂治傷寒法,不可不汗,不可輕汗,不可大汗,不可再汗,不可誤汗。明乎此者,庶入仲景之室而免文伯之恐也。

一太陽受冬月嚴寒,頭痛壯熱,畏寒拘急,脈緊盛而無汗者,仲景用麻黃二錢,桂枝一錢,甘草五分,杏仁八粒,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名麻黃湯。治冬月正傷寒,此不可不汗也。

一前症雖具,或感非時暴寒,不可與麻黃湯,用羌活、紫蘇、防風、荊芥、葛根、廣皮、川芎、甘草等,量症加減,此不可大汗也。

一前症雖具,或元氣素弱,或向有雜病,及產後、痘後、失血後,兼勞倦內傷,並犯房欲者,果又冒寒,方與荊防、蘇葛、甘草、陳皮,隨症加減,微解其表。若不因寒而發熱者,只治其本,此不可輕汗也。

一前症雖具,曾經發表出汗,不可復用發散,蓋邪既卻矣,而又汗之,能不傷正氣乎?此不可再汗也。

一凡惡寒發熱,雜症皆有,即一瘡一癤亦復如是,豈可不審何證所致,概用發散?如余治一婦惡寒發熱,脈得洪數,詢之乃左乳腫痛,余竟治其乳,腫痛頓消,寒熱亦止。舉一可例其餘,此不可誤汗也。

余觀近時風尚,凡病家、醫士,及旁觀者,一發寒熱,動以傷寒首戒,每必曰曾汗否?曾下否?使汗之下之而斃,縱無憾也。如不汗不下而痊,猶未愜志焉。此生民之厄運,未俗之波靡也。失哲代起而痛發之,相沿不覺,可勝悼哉!余習見勞倦陰虛雜症,胎前產後暑病等,妄發汗而死者,不可勝計,不得不深致焉。

白話文:

經典說,人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反而會發熱。我剛開始讀到時很疑惑,想說既然是受到寒邪侵襲,為什麼反而會發熱呢?這是因為寒邪是天地的陰氣,熱是人體的陽氣。當天地的陰氣侵入人體時,會導致身體經絡收縮、感到畏寒;而人體的陽氣被寒邪阻礙,就會鬱積而發熱。然而,當邪氣強盛時,人體的正氣無法將其驅趕出去,這時就需要藉助辛溫的藥物來幫助,使邪氣隨著汗液排出而痊癒,這就是使用發汗藥的原理。

病情較重時使用麻黃,次之使用羌活,再輕微一點則使用紫蘇,都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來使用。當病情好轉就應該停止用藥,不要過量。如果用藥過量,雖然邪氣被祛除了,但正氣反而會虛弱,各種變化難以一一列舉。汗液是人體的精液,原本因為寒邪封閉了皮膚毛孔,無法向外散發,所以藉助發汗來疏通,使氣機平和就好了。如果發汗過度,人體的津液會耗損於外,必然會導致體內津液枯竭。無論是汗出過多導致陽氣耗損,還是導致腸胃乾燥、腎陰虧虛、煩躁口渴、便秘等症狀,都是因為發汗過度所導致的,怎能輕視呢?所以,我常常說治療傷寒的方法,不可以不發汗,但也不可以輕易發汗、大量發汗、重複發汗,更不可以誤用發汗。明白這些道理的人,才能真正進入仲景的醫學殿堂,而免於犯下像文伯那樣的錯誤。

第一種情況,在冬天感受嚴寒,導致頭痛、高燒、畏寒、身體僵硬、脈象緊盛但不出汗的,仲景使用麻黃二錢、桂枝一錢、甘草五分、杏仁八粒、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用水煎煮,稱為麻黃湯,治療冬天正傷寒,這種情況是必須發汗的。

第二種情況,雖然有上述症狀,但可能是因為突然感受非時節的寒邪,不可以用麻黃湯,應該用羌活、紫蘇、防風、荊芥、葛根、廣皮、川芎、甘草等,根據病情來加減用藥,這種情況不可大量發汗。

第三種情況,雖然有上述症狀,但可能是因為元氣原本就虛弱,或是本來就有其他疾病,或是產後、痘後、失血後,加上勞累過度、內傷,甚至房事過度的人,如果又感受寒邪,應該用荊芥、防風、紫蘇、葛根、甘草、陳皮等,根據病情來加減用藥,稍微解表就可以。如果不是因為感受寒邪而發熱,就應該先治療原來的疾病,這種情況不可輕易發汗。

第四種情況,雖然有上述症狀,但如果曾經發汗過,就不能再用發散的藥物。因為邪氣已經被祛除了,如果再發汗,難道不會損傷正氣嗎?這種情況不可重複發汗。

第五種情況,凡是出現惡寒發熱,各種雜症都有可能引起,即使是一個瘡或一個癤子也可能如此,怎麼可以不仔細辨別病因,就一概使用發散的藥物呢?例如,我曾經治療一位婦人,她惡寒發熱,脈象洪數,詢問之後才知道是左乳腫痛,我就治療她的乳房,腫痛立刻消退,寒熱也停止了。舉這個例子,可以推知其他情況也是如此,這種情況不可誤用發汗。

我看現在的風氣,凡是病家、醫生,甚至旁觀者,一看到有人發寒熱,就馬上想到是傷寒,首先就會問有沒有發汗過、有沒有用瀉藥。他們認為如果發汗或使用瀉藥後病人死亡,也沒什麼好遺憾的,如果不用發汗或瀉藥而痊癒,反而覺得不滿意。這實在是百姓的厄運,是世俗的歪風啊!雖然有賢哲不斷地提出警惕,但大家還是不自覺地沿襲舊習,真是令人悲痛!我常見到因為勞累過度、陰虛、雜病、懷孕、產後、暑病等,被錯誤地使用發汗而死亡的,實在是太多了,不得不在此深切地說明。

4. 兩感論

傷寒一經有一經之症。則有一經之治。或傷於陽。或傷於陰。固不同也。經何以言兩感哉。傷寒有並病矣。如雲太陽未已。復過陽明或少陽。並之已盡。則入里。未盡。猶在表。是陽與陽並也。烏知陰不與陰並耶。有合病矣。如雲太陽陽明齊病。陽明少陽齊病。或三陽合病。

則自下利是陽與陽合也。烏知陰不與陰合耶。有傳經矣。如雲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然有始終只在一經者。有傳一二經而止者。有越經而傳者。有過經不解者。是由陽傳入陰也。若陰出之陽則愈矣。有直中矣。

三陰受邪。始終不發熱。乃不從陽經傳入。是陰自受病也。則與陽不相侔矣。若此者。俱不可謂之兩感。而所謂兩感者。則一陰一陽同受病也。如雲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

不知人。雖然。三陽之頭疼身熱耳聾。感於寒者。則誠有之。三陰之煩滿譫語囊縮。則是傳經熱證。若初感於寒。則固未之或見也。且傳經熱證。與兩感之證。既已相同。何以於傳經者。曰熱雖甚不死。於兩感者。曰必不免於死。余不能無辨焉。蓋傳經者。由三陽入三陰。始終發熱。

乃脈與證相合者也。兩感者。則一陰一陽。外受寒為表實。內受寒為裡虛。必脈證不相合者也。如嗣真云太陽症得少陰脈。少陰症反發熱之例。差足以當之。故予嘗謂傳經之邪。感之者多實。故不即犯三陰而無慮其為甚。兩感之邪。受之者必虛。故即兼及三陰而觸之即不免。

經雖不言虛實。而雖甚必不免之辭。不可充而見之哉。若嗣真注兩感篇。則依文配釋。求之病情。終不相符。故予以嗣真太陽少陰之例。推之於陽明太陰。少陽厥陰。當無不然。又何疑之有。

附嗣真少陰症似太陽太陽脈似少陰不同論

蓋太陽病。脈似少陰。少陰病。證似太陽。所以謂之反。而治當異也。今深究其旨。均自脈沉發熱。以其有頭疼。故為太陽病。脈當浮。今反脈不浮而沉者。以裡虛久寒正氣衰微所致。今身體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氣內強。逼邪外出。而乾薑生附。亦能出汗而解。假若里不虛寒。

則見脈浮。而正屬太陽麻黃證也。均自脈沉發熱。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病。當無熱。今反寒邪在表。但皮膚鬱閉而為熱。如在裡。則外必無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間之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假使寒邪惟在裡。當見吐利厥逆等症。而正屬少陰四逆湯證也。以此觀之。表邪浮淺。

發熱之反尤輕。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此四逆為劑。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可見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所謂太陽少陰脈沉發熱雖同。而受病有無頭疼與用藥自別。故並言之耳。若誤治之。其死必矣。

白話文:

[兩感論]

傷寒這種病,每一條經絡都有其對應的症狀,因此也有對應的治療方法。可能是陽經受傷,也可能是陰經受傷,這兩者本來就不同。為什麼會提到「兩感」呢?因為傷寒會有併發症。像是太陽經的病還沒好,又轉到陽明經或少陽經,如果併發的情況已經結束,病邪就會進入體內更深處,如果還沒結束,病邪就還在體表。這是陽經和陽經的併發。那陰經難道就不會和陰經併發嗎?

還有「合病」的情況,像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甚至三陽經一起發病。會出現下痢,這是陽經和陽經的合併。那陰經難道就不會和陰經合併嗎?

還有「傳經」的情況,像是第一天是太陽經受邪,第二天是陽明經受邪,第三天是少陽經受邪,第四天是太陰經受邪,第五天是少陰經受邪,第六天是厥陰經受邪。但也有從頭到尾都只在一條經絡的,也有傳了一兩條經絡就停住的,也有跳過經絡傳的,也有傳過經絡但病邪沒有解除的。這是從陽經傳到陰經。如果陰經的病邪傳到陽經,病情就會好轉。

還有「直中」的情況,就是三陰經直接受邪,從頭到尾都不會發熱,這不是從陽經傳進來的,而是陰經自己受病。這樣就和陽經受病的情況不一樣了。以上這些情況,都不應該被稱為「兩感」。而所謂的「兩感」,是指一條陰經和一條陽經同時受病。像是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生病,就會出現頭痛、口乾、煩躁不安;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生病,就會出現腹脹、身體發熱、不想吃東西、說胡話;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生病,就會出現耳聾、睪丸縮起來、四肢冰冷、喝不下水、失去意識。

雖然說,三陽經的頭痛、身體發熱、耳聾,確實可能是因為感受寒邪引起的。但三陰經的煩躁不安、說胡話、睪丸縮起來,都是因為熱邪傳入經絡導致的。如果是剛開始就感受到寒邪,就不會有這些症狀。而且,傳經引起的熱證和兩感的症狀既然很相似,為什麼對傳經的說法是「熱雖然很嚴重,但不會死」,而對兩感的說法卻是「一定會死」呢?我不能不加以辨別。

因為傳經是從三陽經傳到三陰經,從頭到尾都會發熱,脈象和症狀是相符的。而兩感是一條陰經和一條陽經同時受病,外表感受寒邪是表實,內在感受寒邪是裡虛,脈象和症狀一定是不相符的。像是張仲景說的,太陽病的症狀卻出現少陰脈,少陰病的症狀反而發熱。這個例子就很能說明問題。所以我曾經說過,傳經的邪氣,多數是身體強壯的人感受的,所以不會馬上傷及三陰經,因此不用擔心會很嚴重。而兩感的邪氣,一定是身體虛弱的人感受的,所以會直接侵犯三陰經,一旦發生就難以倖免。

經典雖然沒有提到虛實,但是「即使病情很嚴重也一定會死」這句話,不就暗示了虛實嗎?如果依照張仲景註解兩感篇的說法,只是按照字面解釋,並不能符合病情。所以我用張仲景的太陽少陰的例子,來推論陽明太陰和少陽厥陰,道理應該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好懷疑的。

附:張仲景的少陰症像太陽症、太陽脈像少陰的不同論述

太陽病,脈象卻像少陰病;少陰病,症狀卻像太陽病,所以說這是「反常」,治療方法也應該不同。現在深入探討它的道理,都是從脈象沉、身體發熱開始的。因為有頭痛,所以認為是太陽病,太陽病的脈象應該是浮的,現在脈象反而不浮而是沉,是因為體內虛弱、久病寒冷、正氣衰退所導致的。現在身體疼痛,所以應該先救治體內,使正氣強盛,把邪氣逼出體外,而乾薑和炮附子也能幫助發汗而解病。假如體內不虛寒,脈象就會是浮的,那才是真正的太陽病,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

都是脈象沉、身體發熱,因為沒有頭痛,所以叫做少陰病。少陰病本來不應該發熱,現在反而有熱,是因為寒邪在體表,但皮膚閉塞,所以才發熱。如果寒邪在體內,體表就不會有熱。所以用麻黃、細辛來發散體表的熱,用附子來溫暖少陰經。假如寒邪只是在體內,應該會出現嘔吐、腹瀉、四肢冰冷等症狀,這才是真正的少陰四逆湯證。

從這裡可以看出,體表邪氣浮淺,發熱的反常比較輕微;正氣衰弱,脈沉的反常比較嚴重。所以四逆湯的藥力,比麻黃附子細辛湯更強。由此可見,熟附子配麻黃,發散中帶有補益的作用,生附子配乾薑,補益中帶有發散的作用。所以說,太陽病和少陰病脈沉發熱雖然相同,但是因為有沒有頭痛,所用的藥也不同,所以要一起說明。如果誤診誤治,一定會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