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口病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胃脈挾口環唇。大腸脈還出挾口。厥陰脈下頰裡環唇內。又皆統之於脾矣。獨其邪之所侵。火熱則赤。木乘則青。氣虛則白。火極似水則焦黑。水極似火則裂坼。一寒一熱。判若天淵。胃熱脈洪。責於心火。內熾脾虛。脈弱本於陰寒上逼。清胃涼膈。

所以徹熱。附子理中。所以溫里。今人一見唇焦。便指為熱。不知中氣虛寒。飲食不進。中焦失守。無根之火。逼而上浮。若以寒涼投之。則火愈不歸。而食愈不進。惟人參理中。溫其中氣。火奠厥位。而唇口坼裂。如久旱逢霖。立時潤澤矣。至乃舌為心苗。脾之絡。連舌本。

白話文:

中央屬黃色,與脾臟相通。脾臟開竅於口。胃經脈絡環繞口唇。大腸經脈從口中而出。厥陰經脈則位於下頰內側,也環繞著口唇。這些經脈都歸屬於脾臟。

但當邪氣入侵時,會根據不同的情況呈現不同的顏色:

  • 火熱則唇色發紅。
  • 木氣乘脾則唇色發青。
  • 氣虛則唇色發白。
  • 火氣極盛,類似水寒則唇色焦黑。
  • 水寒極盛,類似火熱則唇色乾裂。

寒熱之症,差別巨大。如果胃熱脈洪,應責之於心火。若內熱脾虛,脈弱則是由於陰寒上衝所致。需要清胃涼膈。

因此,遇到熱症時,可以用附子溫中理氣。遇到脾胃虛寒,可以用人參溫補中氣。

現在有些人看到嘴唇焦裂,就認定是熱症,殊不知可能是中氣虛寒,飲食不進,導致中焦失守,無根之火上浮。若用寒涼之藥,反而會加重火氣,令食慾更差。唯有用人參溫補中氣,讓火氣歸位,唇口裂痕才能像久旱逢雨般,迅速得到滋潤。

另外,舌頭是心臟的花朵,也是脾臟的絡脈,連接著舌根。

散舌下。腎之脈。亦系舌本。傷寒家驗舌苔。以焦黑為胃熱。為水枯。則本此。若別口味之辛甘鹹苦酸。以察五臟之熱。尤其顯白者。則各以其臟治之。斯善耳。要之二陽之病發心脾。火土子母相關。豈淺鮮哉。

一口病實熱。脈洪數有力者。用清胃湯。

一口病飲食不進。脈微細軟弱者。用人參理中湯。或歸脾湯加炮姜。

一謀慮不決。上為口糜。用逍遙散。或升陽散火湯。大腸移熱。用秦艽升麻湯。

白話文:

舌頭底下是腎經的脈絡,也連接著舌根。治療傷寒的醫生觀察舌苔,若發現舌苔焦黑,就判斷是胃火旺盛,體內水分不足。以此類推,根據舌頭對不同味道的反應,例如辛、甘、鹹、苦、酸,就能判斷五臟的熱度,尤其舌苔顯白者,就應該針對其對應的臟器進行治療,這樣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總之,二陽之病(指太陽、陽明兩經的病)會影響到心脾,火和土相互影響,這關係可不簡單。

如果病人舌苔厚實,脈搏洪數有力,就用清胃湯。

如果病人食慾不振,脈搏微細軟弱,就用人參理中湯,或者歸脾湯加入炮姜。

如果病人思慮過度,導致口糜,就用逍遙散,或者升陽散火湯。如果熱氣由大腸移入其他部位,就用秦艽升麻湯。

清胃傷,治胃火血燥唇裂。或為繭唇。或牙齦潰爛作痛。

黃連(炒),生地黃,升麻(各一錢),當歸(一錢二分),牡丹皮(八分)

水煎。

白話文:

清胃傷方

症狀:

胃火旺盛,血燥導致嘴唇乾裂,甚至出現繭唇,或牙齦潰爛疼痛。

藥方:

  • 黃連(炒):1錢
  • 生地黃:1錢
  • 升麻:1錢
  • 當歸:1錢2分
  • 牡丹皮:8分

用法:

用水煎服。

2. 齒病

五行之用。無在不彰。天一生水。水之凝者為石。其至堅者為金。而石可礱物。金能斷物。在人則齒應之。齒者胃之標。骨之餘。上齦屬胃。胃為艮土。故止而不動。下齦屬大腸。大腸主庚金。故動而不休。齒稟其氣。無物不摧。此造化之微。不可測也。腎中有水有火。足陽明喜寒畏熱。

手陽明喜熱畏寒。其氣不齊。凡齒落動搖。主腎。齒齦腫潰。主胃與大腸。其間有風寒乘之。濕熱侵之。疳蟲蝕之。或散或清。或盪滌。法亦不等。然必以寒熱兼濟。藥乃有效者何也。緣水火不可偏廢。一勝則一負。土不可燥。金不可寒。即其所喜所畏。可得用藥之權衡。如細辛。

白話文:

五行之用,無處不顯

五行在天地萬物中皆有作用,無處不彰顯。天一生水,水凝結後形成石頭,堅硬的石頭可磨制物品,而金屬則能切割物體。在人體中,牙齒對應五行中的金,牙齒是胃的標誌,也是骨頭的餘部分。上牙齦屬於胃,胃屬艮土,故而靜止不動;下牙齦屬於大腸,大腸主庚金,故而不停運動。牙齒承襲金氣,無物不摧,這是造化的精妙,不可測度。

腎臟中既有水又有火。足陽明經喜寒畏熱,手陽明經喜熱畏寒。如果人體氣血不調和,就會出現牙齒脫落、搖晃等問題,主要由腎臟所主。牙齦腫脹潰爛則主要與胃和大腸有關。這些問題的產生,可能是風寒入侵、濕熱侵襲、疳蟲侵蝕等因素造成的。

治療方法也因病症而異,有的需要散寒,有的需要清熱,有的需要盪滌,方法各不相同。但無論如何,都需要寒熱兼濟,才能收到效果。這是因為水火不可偏廢,一方過勝,另一方就會受損。土不能過燥,金不能過寒,這是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根據五行喜忌,才能掌握用藥的權衡。

例如,細辛屬辛溫之藥,可以溫陽散寒,用於治療寒性疾病。這就說明,要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選擇合適的藥物,才能有效地治療疾病。

少陰之熱藥也。黃柏。太陽之寒藥也。專用之。則各主一病。合用之。則止牙疼於俄頃。凡祛風解熱涼血劑中。皆不可缺。至真陰虧而水不足。元氣傷而火有餘。或益水中之火。或滋火中之水溯厥原而療之。能以常格論哉。

一東垣治劉經歷之內。齒痛不可忍。須騎馬外行。口吸涼風則痛止。至家復作。乃濕熱為邪。足陽明多血多氣。加以膏粱之味助之所致。因立方。不須騎馬。當令風寒之氣。生於齒間。黃連胡桐淚之苦寒。薄荷葉荊芥穗之辛涼。四味相合而作風寒之氣。治濕熱為主。新升麻之苦平。

白話文:

少陰的熱證,可以用黃柏治療。太陽的寒證,可以用黃柏治療。專門使用黃柏,就能分別治療一種疾病。如果將黃柏和黃連一起使用,就能在短時間內止住牙痛。在所有祛風解熱涼血的藥方中,黃柏都是不可或缺的。當真陰虧虛導致水液不足,元氣受損導致火氣旺盛時,要麼滋養水液中的火氣,要麼滋潤火氣中的水液,追溯病根進行治療,怎麼能用常規方法來論斷呢?

東垣先生曾經治療一位名叫劉經歷的人,他的牙齒疼痛難忍,必須騎馬外出,吸入涼風才能止痛,回家後又會復發。這是因為濕熱邪氣入侵,足陽明經絡血氣充沛,再加上飲食油膩助長了濕熱之邪。於是東垣先生開了藥方,不用騎馬,讓風寒之氣產生在牙齒之間。黃連和胡桐淚苦寒性強,薄荷葉和荊芥穗辛涼性強,四味藥合在一起就能產生風寒之氣,主要治療濕熱之邪。新升麻味苦性平。

行陽明經為使。羊䯒骨灰補之為佐。麝香少許為引。細末擦之。痛減半。又以調胃承氣去硝加黃連治其本。下三兩行。痛不復作。

一齒惡寒熱。或蟲疳齦腫。出血痛穢。皆手足陽明。外感風寒。內蘊濕熱。風寒。用荊防湯。濕熱。用清胃散。甚則承氣湯。

一牙齒動搖脫落。本足少陰經。用六味丸。火衰者。八味丸。還少丹。七情所傷。隨症調之。

白話文:

沿着陽明經脈塗抹藥物,以羊骨灰作為輔助藥材,加入少許麝香作為引藥。將藥物研磨成細末,塗抹患處,疼痛可減輕一半。另外,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去除硝石,加入黃連治療根本原因,服用三兩即可,疼痛不再復發。

第二段

一齒惡寒熱。或蟲疳齦腫。出血痛穢。皆手足陽明。外感風寒。內蘊濕熱。風寒。用荊防湯。濕熱。用清胃散。甚則承氣湯。

如果牙齒出現寒熱、蟲疳、牙齦腫脹、出血疼痛等症狀,這些都是手足陽明經脈的問題。可能是外感風寒,也可能是內蘊濕熱。如果是風寒,就用荊防湯;如果是濕熱,就用清胃散;症狀嚴重者,可以用承氣湯。

第三段

一牙齒動搖脫落。本足少陰經。用六味丸。火衰者。八味丸。還少丹。七情所傷。隨症調之。

牙齒鬆動脫落,是足少陰經的問題。可以用六味丸治療。如果是腎陽虛火衰,可以用八味丸或還少丹。如果是七情所傷導致,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治療。

一風毒牙痛。或大寒所犯。用獨活散。

荊防湯,治畏寒畏熱。

防風,荊芥,生地,枳殼,葛根(各一錢),細辛(三分),蔓荊子(七分焙研),黃柏(五分酒炒黑)

水煎。

清胃湯,治齦腫潰爛。

生地(一錢半),石膏(二錢),升麻(五分),丹皮,防風,枳殼(各一錢)

水煎。

下齦甚者。加芍藥、黃芩。

白話文:

風邪入侵導致牙痛,或是因為過度寒冷受寒而導致牙痛,可以用獨活散治療。

荊防湯用來治療怕冷又怕熱的症狀。

方劑包含防風、荊芥、生地、枳殼、葛根(各一錢)、細辛(三分)、蔓荊子(七分,焙乾研磨)、黃柏(五分,酒炒至黑)。

用水煎煮服用。

清胃湯用來治療牙齦腫脹潰爛。

方劑包含生地(一錢半)、石膏(二錢)、升麻(五分)、丹皮、防風、枳殼(各一錢)。

用水煎煮服用。

牙齦腫脹嚴重者,可以加芍藥、黃芩。

涼膈散,治胃有實熱。

大黃(酒蒸),朴硝,甘草,山梔(炒黑),黃芩,薄荷(各一兩),連翹(四兩)

為末。每服五七錢。水煎。

獨活散

獨活,川芎,羌活,防風(各五分),細辛,荊芥,薄荷,生地黃(各二錢)

每服五錢。水煎。

丹溪治小兒走馬牙疳。床一齊腐爛即死。用婦人尿桶中白垢。火煅一錢。入銅綠三分。麝香一分半。敷之立效。

立齋治中氣虧損。牙齒作病。用補中益氣、歸脾二湯。加酒炒黑黃柏。

白話文:

涼膈散,用來治療胃部有實熱的症狀。

藥方如下:大黃(用酒蒸熟),朴硝,甘草,山梔(炒至黑色),黃芩,薄荷(各一兩),連翹(四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到七錢,用水煎服。

獨活散

獨活,川芎,羌活,防風(各五分),細辛,荊芥,薄荷,生地黃(各二錢)。

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服。

丹溪醫家治療小兒走馬牙疳,這種病症會導致牙齦腐爛,嚴重時會致命。治療方法是用婦女尿桶中的白色垢,用火燒煅成一錢,加入銅綠三分,麝香一分半,混合在一起敷在患處,效果十分顯著。

立齋醫家治療中氣虧損,導致牙齒出現病變,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和歸脾湯,再加入酒炒黑黃柏一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