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一 (7)
卷之一 (7)
1. 陰證論
參附湯
人參(半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分作三服。姜水煎。
白話文:
將人參(約15克)和炮製過的附子(約30克,需去除外皮和中心)分成三份。用薑汁水煎煮。
2. 陰虛論
夫陰寒者。腎中之真火衰也。陰虛者。胃中之真水虧也。真火衰。則有寒而無熱。真水虧。則有熱而無寒。經曰。陰虛則發熱是也。世或不察。見其發熱。動曰傷寒。舛誤悖謬。莫可言狀。殊不知與傷寒二字。絕不相干。試診其脈。則不緊而數。不實而虛。驗其症。或頭目眩暈。
或引衣倦臥。或腰腿痠疼。或渴喜熱飲。身雖熱而未嘗惡寒。不喜食而未嘗脹滿。詢其因。非酒色過縱。必大勞大病後。不能謹欲。乃致此。急與六味地黃湯大劑飲之。則熱退而病卻矣。或畏寒口渴。則用七味湯。足冷脈弱。則與八味湯。或有畏其泥膈而不敢輕嘗者。蓋不知六味八味等湯。
皆是腎經本藥。直達下焦。使果陰虛。急藉以益水補火。必不可缺。必不可緩之劑。更何疑之有。
治驗
一人年五旬。得發熱症。已曾服藥七八日矣。比予診之。脈來虛數。目赤唇焦。舌腫大無津。余曰。此腎陰水衰之候也。宜進地黃湯。彼家猶豫。復延醫者曰。脈虛甚矣。乃所用藥。則芩連梔粉清火之劑。余曰。若服此而津生。所不待言。服此而更甚。則非此藥所能療也。及服之愈甚。
始信予言。遂進地黃湯一劑。覺少寐而舌和。二劑而津果生。後與生脈散相間服之得痊。
一人年五旬余。素不謹欲。冒寒發熱。他醫曾與解散。及余視之。則脈微細。面色通紅。目赤唇焦。舌黑而枯。予曰。此真陰衰竭。水火兩虧。宜以八味湯加五味子峻補方可。其家雖信。未肯輕投。余曰。不用此藥。則無救矣。急延吾友唐子松聲驗之何如。比至診之。謂余曰。
此八味湯加五味子候也。其言若合符節。遂取而進服之。果舌有微津。連劑焦枯頓釋。又加人參。調理而安。後不守禁。半載後。犯房戒。用他藥以殞。
一徽商年二十八。病後不謹發熱。彼家以過啖厚味故復。醫者投小柴胡湯三劑。體倦。腰胯痛。不能轉側。余診之。脈微弱。曰此女勞復也。以七味湯加五味杜仲。連進二劑。即能轉側。又數劑。兼人參而痊。
六味地黃湯
懷熟地(三錢),山茱萸(一錢五分去核),茯苓(一錢),淮山藥(一錢五分炒),牡丹皮(一錢),澤瀉(一錢)
水煎。
八味地黃湯(即前方),加熟附肉桂(各五分),去附子名七味湯
白話文:
所謂的陰寒,指的是腎臟中的真陽之火衰弱了;而陰虛,則是胃中的真陰之水不足。真火衰弱,就會有寒冷的感覺而沒有發熱;真水虧損,就會有發熱的感覺而沒有寒冷。經典上說:「陰虛就會發熱」,就是這個道理。世人常常不仔細分辨,看到發熱就隨便說是傷寒,這是大錯特錯,非常荒謬。要知道,這種情況和傷寒是完全不相干的。診斷這類病人的脈象,會發現脈搏不緊反而呈現虛數,不實反而虛弱;觀察他們的症狀,可能會有頭暈眼花、疲倦想躺著、腰腿痠痛、口渴喜歡喝熱飲、身體發熱但不怕冷、食慾不佳卻沒有腹脹的感覺。詢問他們發病的原因,通常不是因為縱慾過度,就是大病或過勞之後沒有好好休養。這種情況要趕快給予大量的六味地黃湯服用,就能退燒並治癒疾病。如果病人怕冷又口渴,就改用七味湯;如果腳冷且脈搏微弱,就用八味湯。有些人擔心這些藥會太滋膩而不敢輕易嘗試,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六味湯、八味湯等方劑都是針對腎經的根本藥物,能夠直達下焦,如果確實是陰虛的狀況,就必須趕快用來滋陰補火,是不可或缺、不能拖延的藥方,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治療驗案
有一位五十歲的病人,得了發熱的病症,已經吃了七八天的藥了。我為他診斷,發現脈象虛弱且跳動快速,眼睛紅腫,嘴唇乾焦,舌頭腫大沒有唾液。我說:「這是腎陰之水衰竭的表現,應該服用地黃湯。」病人的家屬猶豫不決,又找了其他醫生來看。那位醫生說:「脈象非常虛弱,應該用黃芩、黃連、梔子、滑石等清熱瀉火的藥物。」我說:「如果服用這些藥能讓病人產生唾液,我無話可說;但如果服藥後病情更嚴重,那就不是這些藥能治好的了。」結果,病人服藥後病情更加嚴重,這家人才相信我的話。於是服用了一劑地黃湯,病人覺得稍微能夠入睡,舌頭也變得潤澤些;服用兩劑之後,唾液果然產生。之後搭配生脈散服用,才痊癒了。
另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病人,平常不注意節制性慾,又冒著寒冷而發燒。其他醫生曾經給他服用解表的藥物,我為他診斷,發現脈象非常細微,臉色通紅,眼睛紅腫,嘴唇乾焦,舌頭發黑而乾燥。我說:「這是真陰衰竭,水火兩虛的狀況,應該用八味湯加上五味子,加重補益的藥力才行。」病人的家屬雖然相信,卻不敢輕易用藥。我說:「不用這個藥,就沒救了。」於是請我的朋友唐子松來診斷,他來了之後診斷後跟我說:「這確實是八味湯加上五味子的適應症。」他的話和我的診斷完全一致。於是病人服用了藥,舌頭果然開始有少許唾液,連服數劑後,乾燥焦枯的狀況立刻緩解。又加上人參來調理,才康復了。後來因為沒有注意戒色,過了半年後又犯了房事禁忌,結果因為服用其他藥物而去世了。
有一位徽州商人,二十八歲,生病之後沒有好好休養而發燒。他的家人認為是因為吃太多油膩的食物所造成的,所以醫生給他服用了三劑小柴胡湯,結果病人變得疲倦,腰部和胯部疼痛,無法轉動身體。我為他診斷,發現脈象微弱,說:「這是因為勞累過度又復發了。」於是用七味湯加上五味子和杜仲,連續服用兩劑,病人就能夠轉動身體了。又服用幾劑,加上人參,就痊癒了。
六味地黃湯的組成:
熟地黃(三錢)、山茱萸(一錢五分,去核)、茯苓(一錢)、淮山藥(一錢五分,炒過)、牡丹皮(一錢)、澤瀉(一錢)。用水煎服。
八味地黃湯,就是六味地黃湯加上熟附子和肉桂(各五分),去掉附子的名稱,又叫做七味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