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8)

1. 內傷論

內傷一門。東垣先生辨之詳矣。或勞役無節。或飢飽失時。或思慮過度。皆足傷其中氣而發熱焉。此與傷寒亦絕不相干。而治之者輒藉口而妄治。真大可嘆矣。診其脈。不辨其氣口弦大無力也。察其症。頭疼。不辨其時作時止也。惡寒不辨其得就溫暖即解也。發熱。不辨其四肢乏力無氣以動也。

不食。不辨其口淡無味也。惡風。不辨其惟惡些小賊風也。喘急。不辨其氣耗而乏也。不寐。不辨其心血不足也。神昏。不辨其神氣浮越也。及用藥。又烏信東垣補中益氣湯。可止頭疼。可除寒熱。可進飲食。可定喘促。烏信濟生歸脾湯。可益心神。可調榮血。身雖大熱。而投之輒應。

其神妙有如是乎。彼猶且揚揚驕人曰。此太陽症也。此陽明少陽症也。汗之不愈。表未解也。下之不愈。里未清也。直至敗壞。而醫者病者。終不覺悟。尚忍言哉。尚忍言哉。但東垣補中益氣湯。其加減法最詳。獨兼外感者。則慎用黃耆兼停滯者。則漸進參朮。惟在用之得宜耳。

按內傷症。必自汗。必體倦。必唇口淡白。必飲食無味。必脈大無力。縱使發熱。即與補中。倘兼風食。則先與解散。而後補之。若驟補。則邪反熾而難為療矣。此又不可不慎也。

補中益氣湯

人參,黃耆(蜜炙),白朮(土炒各一錢五分),甘草(炙五分),當歸(一錢),陳皮(五分),柴胡,升麻(各三分)

加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歸脾湯

人參,白朮(土炒),白茯神,黃耆(蜜炙),棗仁(炒研各二錢),遠志肉(甘草湯泡淨焙),當歸(各一錢),木香,甘草(炙各五分),龍眼肉(二錢)

加薑棗水煎服

白話文:

內傷這一類病症,李東垣先生已經辨別得很詳細了。有的是因為勞累過度沒有節制,有的是因為吃飯時間不規律,有的是因為思慮過多,這些都會損傷體內的中氣而發熱。這種發熱跟傷寒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治療的人常常找藉口亂治,實在太可悲了。他們診脈的時候,不辨別氣口脈弦大而無力;觀察症狀的時候,頭痛卻不辨別它是時發時止;怕冷卻不辨別得到溫暖就緩解;發熱卻不辨別四肢乏力,沒有力氣活動;不想吃東西卻不辨別口中無味;怕風卻不辨別只是怕一點點小風;喘氣急促卻不辨別是氣虛衰弱;失眠卻不辨別是心血不足;精神恍惚卻不辨別是神氣浮散。

到了用藥的時候,又不相信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可以止頭痛、除寒熱、促進食慾、平定喘促,不相信濟生歸脾湯可以補益心神、調和營血。身體即使發高燒,服用這些藥也往往有效。

這藥效如此神奇,他們卻還驕傲地說:「這是太陽症啊!這是陽明或少陽症啊!發汗不好,是表邪未解;瀉下不好,是裡邪未清。」一直到病情惡化,醫生和病人都還不醒悟,實在令人痛心。令人痛心啊!

只是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它的加減變化方法最詳細。只有兼有外感症狀的,要慎用黃耆;兼有停滯不消的,要逐漸加用人參白朮。關鍵在於是否用得恰當。

按內傷的病症,一定會自汗、身體疲倦、嘴唇和臉色淡白、吃東西沒味道、脈象大而無力。即使發熱,也要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如果兼有風邪和食積,要先用藥物解散風邪和消食積,然後再用補益的藥。如果馬上就用補益的藥,邪氣反而會更加旺盛,難以治癒。這一點也必須謹慎。

補中益氣湯

人參、蜜炙黃耆、炒白朮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當歸一錢,陳皮五分,柴胡、升麻各三分。

加薑棗煎水,早飯前空腹服用。

歸脾湯

人參、炒白朮、茯神、蜜炙黃耆、炒棗仁各二錢,遠志肉(用甘草水浸泡後焙乾),當歸各一錢,木香、炙甘草各五分,龍眼肉二錢。

加薑棗煎水服用。

2. 表症論

傷寒之用表藥。固其常也。而余獨鰓鰓慎之。何歟。蓋藥性有剛柔。人質有厚薄。喜用之則昌。不喜用之則危。匪細故也。即以麻黃論。味輕而浮。長於驅寒者也。而失之太熱。羌活獨活。利關節為最勝也。而失之過燥。如太陰之蒼朮。陽明之白芷。厥陰之川芎吳茱萸。少陰之細辛。

太陽之藁本。氣味辛烈。亦復如是。故仲景立麻黃湯。潤以杏仁。和以甘草。果足敵麻黃桂枝之辛熱乎。易老九味羌活湯。匯諸燥味。以黃芩生地監之。寡不勝眾。又豈制方之善者乎。余獨不然。漫立一方以平易易之。紫蘇味之辛溫者也。足以去寒。防風荊芥。味之辛散者也。

足以去風。柴胡性升。能除表熱。葛根性潤。長於解肌。廣皮辛苦。能散能降。甘桔味甘。合以生薑。辛甘發散。如是而寒有不除。風有不解者乎。如是而有耗其津液。損其真陰。亡其元陽者乎。若果脈緊無汗。則加麻黃羌活。脈細濕勝。則用蒼朮獨活。如吳茱細辛白芷藁本之屬。

倘或對症。暫投則可。否則感冒輕者。稟質薄者。及病後。勞後。產後。酒色後。即惡寒發熱。豈可一概不審。而漫執古方以恣浪投者邪。即予所定之方。亦未必中肯綮也。

紫蘇飲

紫蘇(一錢五分),防風,荊芥,柴胡,葛根,廣皮,桔梗(各一錢),甘草(炙三分),山楂(一錢五分)

加生薑三片水煎。頭痛。加川芎五分。夾食。加厚朴一錢薑製。枳殼一錢麩炒。如咳嗽。去柴胡。加前胡一錢。

按此方雖平易。虛者猶不能當。慎勿泛用多用。得汗即止。

白話文:

治療外感表證,使用發汗藥本是常規。但我卻格外謹慎,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藥性有剛柔之分,人體質也有厚薄之別。如果適合使用,就能治好病,不適合使用就會有危險,這不是小事。就拿麻黃來說,味道輕而向上發散,擅長驅散寒邪,但用過量會太過燥熱。羌活、獨活,最擅長疏通關節,但用過量會過於乾燥。像是太陰經的蒼朮、陽明經的白芷、厥陰經的川芎、吳茱萸,少陰經的細辛,太陽經的藁本,這些藥的氣味都辛辣,也同樣如此。所以張仲景創立麻黃湯時,用杏仁來潤澤,用甘草來調和,這樣才足以抗衡麻黃桂枝的辛熱之性嗎?李東垣的九味羌活湯,匯集了許多燥性的藥物,用黃芩、生地來加以制約,但少數的滋潤藥物無法勝過眾多的燥性藥物,這難道是好的組方方法嗎?我認為不應該這樣。我擬定一個比較平和的方子來替代。紫蘇,味道辛溫,足以驅散寒邪。防風、荊芥,味道辛散,足以驅散風邪。柴胡藥性升提,可以去除表熱。葛根藥性滋潤,擅長解除肌肉的緊張。廣陳皮,味道辛苦,能散能降。甘草、桔梗味道甘甜,加上生薑,辛甘發散。這樣用藥,如果寒邪還不能去除,風邪還不能散去嗎?這樣用藥,會損耗津液,損傷真陰,耗散元陽嗎?如果確實是脈象緊而無汗,可以加麻黃、羌活;如果脈象細而濕邪盛,可以使用蒼朮、獨活。像吳茱萸、細辛、白芷、藁本之類的藥物,如果對症,可以暫時使用,否則,感冒病情輕微的,體質虛弱的,以及病後、勞累後、產後、酒色過度的,即使出現怕冷發熱的症狀,也不可以不仔細辨別,而隨意套用古方。即使我所擬定的方子,也未必完全符合病情。

紫蘇飲

紫蘇(一錢五分),防風、荊芥、柴胡、葛根、廣陳皮、桔梗(各一錢),炙甘草(三分),山楂(一錢五分),加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如果頭痛,加川芎五分;如果夾雜飲食不消化,加厚朴一錢(薑製)、枳殼一錢(麩炒);如果咳嗽,去掉柴胡,加入前胡一錢。

請注意,這個方子雖然平和,但體虛的人仍然承受不住,切勿隨意多用,微微發汗就應該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