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一 (9)
卷之一 (9)
1. 里症論
傷寒傳裡。發熱口乾。胸滿。煩躁。甚則譫語揭衣。皆裡實也。攻之無疑。又何慎焉。不知攻裡之法。宜緩不宜速。宜平不宜峻。宜專不宜雜。宜升不宜降。宜潤不宜燥。何以言之。飲食入胃。消之者脾。腐之者中焦易易者。惟一為所阻。而藉藥以化之。則不能朝飲夕效。部分有上中下。
用藥有深淺次第。如邪在上中二焦而遽下之。成結胸痞氣是也。所謂宜緩不宜速也。人之所籍以生者胃氣耳。既為風寒飲食所傷。而復藥以克之。是重傷也。惟用辛溫苦平之劑。令其克化足矣。非比大積大聚。必得蓬朮大黃等峻厲以蕩之。庶胃氣不大壞。而完復可俟也。所謂宜平不宜峻也。
既傷於食。必審何物受傷。何藥能制。如山楂制肉。萊菔制面與豆。陳皮製蛋。杏仁制粉。葛根制酒。茗制穀氣之類。一物一治。用的為君。以他藥佐之。庶易見功。不然泛投取應。豈可得乎。所謂宜專不宜雜也。凡物之理。有升必有降。若降令太過。則壅塞而不行。胃氣喜升。
葛根能鼓舞之。膽氣欲升。柴胡能條達之。而後加以內消之藥。則升降之道得。而物易以化矣。所謂宜升不宜降也。大腸主津。小腸主液。腎為胃關。又主五液。其所以能變化傳導者賴此耳。若辛熱躁烈之藥。有以竭之。則煩躁斑黃譫妄之所由作也。如平胃散中。厚朴。苦溫者也。
同以葛根則潤。青皮枳實。苦而下降也。緩以甘桔則不峻。楂肉味酸。能調五味而化油膩。廣皮枳殼。能理氣而快膈。若婦人多怒。加香附以調之。故傷寒里藥。發表在前。汗液外泄。不可又用蒼朮木香草果豆蔻之屬。復竭其液也。觀其燥結。獨用膽汁蜜導。又可知矣。所謂宜潤不宜燥也。
枳樸湯
枳殼(麩炒),厚朴(薑汁炒),桔梗,柴胡,廣皮(各一錢),山楂,葛根(各一錢五分),甘草(二分炙)
加砂仁生薑。水煎。如寒未除。加紫蘇一錢。傷面。加卜子一錢。邪在下。加青皮枳實各一錢。去枳殼服四五劑。邪已變化。如未大便。用豬膽或蜜煎導之。
按上表里二法。最為穩當。惟不竭其津液也。豈待清火而後愈乎。蓋寒涼一早。食便不消。其熱愈熾。所謂點沸不如抽薪也。
白話文:
傷寒傳入體內,會出現發燒、口乾、胸悶、煩躁,嚴重時甚至會胡言亂語、掀開衣物,這些都是體內有實熱的症狀,應該毫不猶豫地攻下。然而,攻下的方法需要謹慎,宜緩不宜急,宜平穩不宜峻猛,宜專一不宜雜亂,宜升提不宜降泄,宜滋潤不宜燥烈。
為什麼這麼說呢?食物進入胃部,脾負責消化,中焦負責腐熟,如果消化功能受到阻礙,就只能借助藥物來幫助消化,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身體有上、中、下三個部分,用藥也有深淺之分,如果邪氣在上、中二焦,卻急著用瀉下的藥物,就會造成結胸、痞氣等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宜緩不宜速」。
人賴以生存的是胃氣,如果因為感受風寒或飲食不當而受傷,又用藥物來克伐,等於是再次傷害了身體。應該用辛溫、苦平的藥物來幫助消化,而不是像治療大積大聚那樣,必須用蓬朮、大黃等峻猛的藥物來攻下,這樣才能保護胃氣,讓身體慢慢恢復。這就是所謂的「宜平不宜峻」。
既然是飲食造成的損傷,就要仔細分析是哪種食物造成的損傷,以及用什麼藥物可以制約。例如山楂可以消化肉類,萊菔子可以消化麵食和豆類,陳皮可以消化蛋類,杏仁可以消化粉類,葛根可以解酒,茶葉可以消化穀物之氣。應該針對性地用藥,選對藥物作為主藥,再用其他藥物輔助,這樣才能容易見效。如果隨便用藥,只想碰運氣,怎麼可能有效呢?這就是所謂的「宜專不宜雜」。
萬物的運行都有升有降,如果降泄過度,反而會造成堵塞,胃氣喜歡上升,葛根可以鼓舞胃氣;膽氣想要上升,柴胡可以疏通膽氣,然後再用幫助消化的藥物,這樣升降順暢,食物就容易消化。這就是所謂的「宜升不宜降」。
大腸負責津液,小腸負責液體,腎是胃的關卡,也主宰五液,它們之所以能運化傳導,都是靠著這些津液。如果使用辛熱燥烈的藥物來耗竭津液,就會引起煩躁、斑疹、黃疸、胡言亂語等症狀。例如平胃散中的厚朴,雖然是苦溫的藥物,但搭配葛根就能潤澤;青皮、枳實雖然苦而下降,但用甘桔來緩解就不會過於峻猛。山楂味酸,能調和五味、化解油膩;廣皮、枳殼能理氣、開胸膈。如果是容易發怒的婦人,可以加上香附來調和。所以,傷寒治療裡症,應該先發表,讓汗液從外發散,不能再用蒼朮、木香、草果、豆蔻等耗竭津液的藥物。觀察到大便乾燥結塊時,應該單獨使用豬膽汁或蜂蜜來導瀉,就可以知道滋潤的重要性,這就是所謂的「宜潤不宜燥」。
枳樸湯
枳殼(麩炒)、厚朴(薑汁炒)、桔梗、柴胡、廣皮(各一錢)、山楂、葛根(各一錢五分)、甘草(二分炙)
可以加入砂仁、生薑一起煎煮。如果寒邪還沒解除,可以加入紫蘇一錢。如果是因為吃麵食而受傷,可以加入卜子一錢。如果邪氣在下,可以加入青皮、枳實各一錢,去掉枳殼服用四五劑。如果邪氣已經轉變,但還沒大便,可以用豬膽汁或蜂蜜煎煮後導瀉。
按照以上表裡兩種方法來治療,是最穩妥的。最重要的是不要耗竭津液。難道要等到火氣清除後才會痊癒嗎?如果一開始就用寒涼藥物,反而會導致食物難以消化,熱氣更加旺盛,這就像「點燃沸騰的水,不如從鍋底抽走柴火」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