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0)

1. 吐蛔

蛔者依胃為養。贊助化物之需。故古方欲其安而不欲其動。用炮姜理中湯加川椒烏梅。所謂聞酸則靜。見苦則安也。吳綬謂蛔厥卻緣多飢。節庵謂妄發厥陰汗。胃冷蛔上。又謂吐蛔雖大熱。勿犯寒涼。則蛔厥之用溫中也必矣。及閱仲景烏梅丸。烏梅為君。人參附子細辛桂枝蜀椒當歸為佐。

而柏皮之外。又加黃連。乃倍乾薑。豈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法乎。乃余見一婦。煩熱嘔酸。脈數吐蛔。欲投茱制黃連薑汁炒梔方可。奈醫者執用溫藥。隨飲隨斃。益信仲景烏梅丸倍黃連。早已開示後學一大法門。而習俗罕究也。又治二婦。食傷脹滿不堪。蛔竄十餘不止。氣口脈有力。

白話文:

蛔蟲依靠胃來生存,並協助消化食物。因此古代方劑都希望蛔蟲安靜,而不是亂動。所以用炮薑的理中湯加上川椒烏梅。這就是說,蛔蟲聞到酸味就會安靜,見到苦味也會安穩。

吳綬說蛔蟲引起的厥逆通常是因為饑餓造成的。節庵則認為,是妄發厥陰汗、胃寒導致蛔蟲上逆。另外,雖然吐蛔蟲時體內很熱,但也不要吃寒涼的食物,所以治療蛔蟲引起的厥逆一定要溫中。

我還閱讀了仲景的烏梅丸。烏梅是君藥,人參附子細辛桂枝蜀椒當歸是佐藥。

而除了柏皮之外,還加入了黃連,並且加倍乾薑。難道是寒症用熱藥,熱症用寒藥嗎?我曾經遇到一位婦女,她煩熱嘔酸,脈搏很快,還吐出蛔蟲。我想用茱萸、製黃連、薑汁炒梔子來治療她,可是醫生卻執意使用溫藥,結果她喝完藥就死了。這更加證明了仲景在烏梅丸中加倍黃連的用意,他早就為後學開示了一條重要原則,可惜習俗很少去研究它。

我還治療了兩個婦女,她們都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腹脹難受,蛔蟲不斷竄動,已經持續十多天了。她們的氣口和脈搏都很有力。

竟投枳樸等。溫中內消而愈。蓋失飢與傷飽。又不可執一者乎。要之蛔在平人。宜有不宜無。宜少不宜多濕。熱甚。蛔蟲滋長。發胃脘痛。吐出則少愈。若胃敗吐蛔。色黑且腐。併成族來者。在不治例。

理中湯

人參,白朮(土炒),乾薑(炮各一錢),甘草(八分),烏梅肉(二個),川椒(十粒)

水煎。

烏梅丸,治蛔厥

烏梅(七十五個),人參,附子(炮),柏皮,桂枝,細辛(各一兩五錢),乾薑(二兩五錢炮),黃連(四兩),蜀椒,當歸(各一兩)

十味各搗末。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飯上蒸之。飯熟搗梅成泥和勻

白話文:

如果病人因飲食不節,導致胃寒或胃熱,可以用枳實、厚朴等溫中消食的藥物治療。要記住,不管是飢餓還是飽食,都不應該過度偏執一種飲食方式。總之,蛔蟲存在於正常人體中是正常的,但數量要適量,不宜過多。濕熱過盛,容易滋生蛔蟲,導致胃脘疼痛。如果吐出蛔蟲後症狀減輕,就是好的預兆。但如果胃氣虛弱,吐出的蛔蟲顏色發黑腐爛,並且大量出現,就屬於難治的病症了。

理中湯:人參、白朮(土炒)、乾薑(炮各一錢)、甘草(八分)、烏梅肉(二個)、川椒(十粒),水煎服用。

烏梅丸:治療蛔厥。烏梅(七十五個)、人參、附子(炮)、柏皮、桂枝、細辛(各一兩五錢)、乾薑(二兩五錢炮)、黃連(四兩)、蜀椒、當歸(各一兩),十味藥材分別研磨成粉末。用苦酒浸泡烏梅一晚,去除核後放在米飯上蒸熟。米飯熟透後,搗碎烏梅成泥,與藥粉混合均勻。

諸藥。蜜丸梧子大。米飲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忌生冷滑物。

枳實湯,治胸滿。右關脈有力。吐蛔不止。

枳實(麩炒),紫厚朴(薑製),廣皮(各一錢),山楂(一錢半),柴胡(七分),萊菔子(炒研一錢)

炒熟砂仁末五分。生薑一片。水煎。

清中湯,治脈數。嘔酸黃水。煩躁吐蛔。

白話文:

藥方

所有藥材製成蜜丸,丸藥大小如梧桐子。用米湯送服,每次十丸,逐漸增加至二十丸。忌食生冷滑膩的食物。

主治

胸悶,右關脈有力,嘔吐蛔蟲不止。

藥材

  • 枳實(麩炒):一錢
  • 紫厚朴(薑製):一錢
  • 廣皮:一錢
  • 山楂:一錢半
  • 柴胡:七分
  • 萊菔子(炒研):一錢
  • 炒熟砂仁末:五分
  • 生薑:一片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脈搏數,嘔吐酸黃水,煩躁不安,嘔吐蛔蟲。

註解

  • 文中的「錢」和「分」是古代藥材的重量單位,一錢等於3.75克,一分等於0.375克。
  • 「麩炒」和「薑製」指的是藥材的炮製方法,即用麩皮或薑片炒製。
  • 「研」指的是研磨成粉末。
  • 「生冷滑物」指的是生冷的食物和滑膩的食物。
  • 「右關脈」是中醫脈診的部位,位於手腕橈側,尺骨莖突與橈骨莖突之間。
  • 「脈數」指的是脈搏跳動的次數過快。
  • 「嘔酸黃水」指的是胃酸逆流,嘔吐出酸黃色的液體。

山梔(炒),半夏(各一錢),黃連(七分),茯苓,廣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

竹茹一錢。川椒十粒。生薑一片。水煎。

白話文:

將山梔子炒過,與半夏、黃連(各一錢)、茯苓、廣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以及竹茹(一錢)、川椒(十粒)、生薑(一片)一起加水煎服。

2. 厥症

陰陽二厥。節庵辨之詳矣。但寒厥易辨。而熱厥易忽。以其脈俱微細。四肢俱冷。則有以認熱為寒者矣。但寒厥腹疼而瀉。熱厥腹或疼而不瀉。寒厥則喜熱飲。熱厥則喜冷飲。寒厥喜暖與日火光。熱厥畏熱而不喜明。寒厥投熱藥或捍格而移時即安。熱厥服香燥而嘔逆彌甚。餘一日初秋冒暑。

飲食未化。即便吐逆。少頃氣上壅。四肢漸冷。語言難布。及按脈則細微。自思吐之太甚。故氣逆不下。當晚以鐵鏽水磨下。覺少平。次日又出外不避暑。逾日復作。一友教以沉香磨服。氣不下。若見日光與火。便覺厭極。且終夜危坐。不能安寢。余乃思曰。此火逆衝上四肢故冷。

白話文:

陰陽二厥,節庵先生的辨證已經非常詳細了。不過,寒厥比較容易辨認,而熱厥則容易被忽略。因為熱厥的脈象也往往微細,四肢也冰冷,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寒厥。

但寒厥通常伴隨腹痛和腹瀉,而熱厥則可能腹痛,也可能不腹瀉。寒厥的人喜歡喝熱飲,熱厥的人則喜歡喝冷飲。寒厥的人喜歡溫暖和陽光,而熱厥的人卻畏熱,不喜歡明亮的光線。寒厥患者服用溫熱藥物,或用熱物敷貼,過一會兒就會好轉。而熱厥患者服用辛燥藥物反而會加重嘔逆的症狀。

我曾經在初秋的一天,因為冒暑,飲食沒有消化,就開始嘔吐,一會兒氣往上衝,四肢漸漸冰冷,說話也變得困難。我摸脈象時發現很微細,心想一定是吐得太厲害,導致氣逆不上不下。當晚我用鐵鏽水磨碎喝下,感覺稍微好些。第二天我又外出,沒有注意避暑,結果又犯病了。一位朋友教我用沉香磨碎服用,但是氣還是上不去。只要看到陽光和火,我就感到極度厭惡,整晚都只能危坐,無法安睡。我心想,這是火氣逆衝上來,導致四肢冰冷。

是熱厥也。命取黑山梔三錢冷水調下。當飲便安。復治一女子。下痢艱迫。四肢冷。脈微細。一醫欲用理中加茱萸治。余曰。此火邪內伏。非寒也。竟以山梔芍藥黃連木香等而愈。況傷寒熱厥從傳經來。寒厥從直中來。又甚不侔者乎。

按二厥之外。有氣厥者。五志過極。氣鬱不伸。脈必沉伏。婦人多見之。蘇合香丸。烏藥順氣選用。有痰厥者。體肥痰盛。氣壅脈滑。宜導痰湯二陳湯。虛者倍加人參。有食厥者。發之必暴。飲食不化。填塞中焦。上部有脈。下部無脈。鹽湯探吐。最妙法也。有大吐血後或產後。

白話文:

這是熱厥。用黑山梔三錢冷水調服,喝下去就會舒服。還有一位女子,腹瀉嚴重,四肢冰冷,脈搏微弱,一位醫生想用理中湯加茱萸治療。我說這是火邪內伏,不是寒症,最終用山梔、芍藥、黃連、木香等藥治好了。況且傷寒熱厥是從傳經來的,寒厥是從直中來的,這兩種情況更是截然不同。

除了這兩種厥症之外,還有氣厥,這是五志過度,氣鬱不舒,脈搏必定沉伏,婦女常見這種情況,可以用蘇合香丸、烏藥等順氣藥物治療。還有一種痰厥,體型肥胖,痰多,氣壅,脈搏滑利,適合用導痰湯、二陳湯,虛弱的人可以加倍用人參。還有食厥,發病突然,飲食不消化,積滯中焦,上部有脈搏,下部沒有脈搏,用鹽湯探吐是最有效的方法。還有一些人,例如大吐血後或者產後,也會出現厥症。

去血過多。陽無所附。自汗手足冷。宜益氣。獨參湯理中湯之類。有真氣虛寒者。參附湯八味湯。益火之原。以消陰翳。

白話文:

失血過多導致陽氣無處依附,容易自汗、手足冰冷,需要補益氣血。可以服用獨參湯、理中湯等溫補氣血的藥方。若有真氣虛寒的情況,則需使用參附湯、八味湯等溫陽補氣的藥方,以補益陽氣,消除陰寒。

3. 痓症

痓之為言痙也。痙直而不柔和也。凡病至此。實危且迫。仲景以有汗無汗分剛與柔。尤當以失汗過汗分實與虛可也。如雲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成痓。蓋濕傷筋則拘攣。寒入骨則強直。小續命湯。有汗去麻黃。無汗去附子治之。此因邪氣盛。而筋脈為之不利也。如雲大發濕家汗。

則成痓。蓋濕流肢節。大發其汗。則濕氣復襲而侵之。筋脈重傷。關節不利。宜秦艽等舒筋利濕以和之。如雲發產後病後失血瘡家汗。則成痓蓋氣血既虧。復耗其液。則筋脈失所滋養。而角弓反張之症見。乃氣血大損故也。立齋以十全大補參附歸脾腎氣等湯。隨症選用。實有卓見。

白話文:

張仲景認為,有汗或無汗可以區分痙攣的性質,有汗者為陽證,無汗者為陰證。更重要的是,要根據患者失汗或過汗的情況,來區分痙攣的虛實。

如雲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成痓。蓋濕傷筋則拘攣。寒入骨則強直。小續命湯。有汗去麻黃無汗去附子治之。

比如說,太陽中風之後,再次感受寒濕之邪,就會導致痙攣。這是因為濕邪傷及筋脈,導致筋脈拘攣,寒邪入侵骨髓,則導致肢體僵硬。可以用小續命湯治療,如果有汗就加入麻黃,無汗就加入附子。

此因邪氣盛。而筋脈為之不利也。如雲大發濕家汗。

這是因為邪氣盛行,導致筋脈受阻所致。比如說,濕邪盛行導致出汗過多。

則成痓。蓋濕流肢節。大發其汗。則濕氣復襲而侵之。筋脈重傷。關節不利。宜秦艽等舒筋利濕以和之。

就會導致痙攣。這是因為濕邪流注肢節,大量出汗後,濕氣又會乘虛而入,加重對筋脈的損傷,導致關節不利。可以用秦艽等舒筋利濕的藥物來治療。

如雲發產後病後失血瘡家汗。則成痓蓋氣血既虧。復耗其液。則筋脈失所滋養。而角弓反張之症見。乃氣血大損故也。

比如說,產後、病後、失血、瘡傷之後,容易出汗導致痙攣。這是因為氣血虧虛,又耗損了津液,導致筋脈失養,出現角弓反張的症狀。這是氣血大傷所致。

立齋以十全大補參附歸脾腎氣等湯。隨症選用。實有卓見。

立齋以十全大補湯、參附湯、歸脾湯、腎氣湯等補益氣血的方劑,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使用,確實很有見地。

若作風治。則失之矣。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芍藥(酒炒),甘草(炙),川芎,杏仁(去皮尖炒),防己,官桂(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炮去皮臍五錢)

每服五錢。姜五片。水煎服。剛痓去附子。柔痓減麻黃。

秦艽升麻湯

白話文:

如果用風寒治療,就會錯失良機。

小續命湯

麻黃(去掉節),人參(去掉蘆頭),黃芩,芍藥(用酒炒過),甘草(炙過),川芎,杏仁(去皮尖炒過),防己,官桂(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炮製去皮臍,用量五錢)

每次服用五錢,加薑五片,水煎服。若為剛痓,則去附子。若為柔痓,則減麻黃。

解釋

這段文字描述了兩種中醫處方:小續命湯和秦艽升麻湯。

  • 首先說明,如果用風寒治療,就可能治錯病。
  • 小續命湯的藥材和用量都列了出來,並根據病情調整藥材:
  • 剛痓:指病症剛發作,此時去掉附子,避免藥性過強。
  • 柔痓:指病症較輕,此時減少麻黃,避免藥力過猛。
  • 秦艽升麻湯的名稱也提到了,但沒有詳細描述。

注釋

  • 痓:指寒邪入體導致的病症。
  • 剛痓:病症剛發作。
  • 柔痓:病症較輕。
  • 炮製:中藥加工處理方法,如炮製附子可以減低毒性。
  • 炙:中藥加工處理方法,如炙甘草可以增強藥性。

注意

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藥(炒),人參(各五錢),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

每服一兩。蔥白三莖。水煎。

十全大補湯

肉桂(去皮),甘草(炙),芍藥(炒),黃耆(蜜炙),當歸(酒淨),川芎,人參(去蘆),白朮(土炒),茯苓,熟地(各等分)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的藥材包括:

  • 肉桂(去除外皮)、甘草(用文火炙烤)、芍藥(用文火炒)、黃耆(用蜂蜜炙烤)、當歸(用酒洗淨)、川芎、人參(去除鬚根)、白朮(用土炒)、茯苓、熟地(各取等量)。

  • 文中用到的「錢」是古代重量單位,一錢大約等於 3.75 克。
  • 「炙」是指用文火烘烤藥材,使藥性更溫和。
  • 「炒」是指用文火炒藥材,使藥性更平和。
  • 「蜜炙」是指用蜂蜜浸泡藥材後再用文火烘烤,使藥性更溫和滋潤。
  • 「酒淨」是指用酒洗淨藥材,使藥性更溫和。
  • 「土炒」是指用土炒藥材,使藥性更平和。
  • 「去蘆」是指去除人參的鬚根,因為鬚根通常比較寒涼。
  • 「去皮」是指去除肉桂的外皮,因為外皮比較辛辣。

說明

這段文字描述了兩種中藥方劑,第一部分是針對某種疾病的藥方,第二部分是十全大補湯的藥材組成。

請注意

中藥的使用需要專業醫師的指導,切勿自行服用。

每服六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

人參養榮湯

白芍藥(一錢五分酒炒),人參,黃耆(蜜炙),白朮(土炒),炙甘草,陳皮,桂心,當歸(各一錢),熟地黃,五味子(杵),茯苓(各七分),遠志肉(五分)

薑棗水煎。

白話文:

人參養榮湯

每服六錢。 每次服用六錢藥材。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 加入三片薑、兩顆紅棗,以水煎煮。

白芍藥(一錢五分酒炒),人參,黃耆(蜜炙),白朮(土炒),炙甘草,陳皮,桂心,當歸(各一錢),熟地黃,五味子(杵),茯苓(各七分),遠志肉(五分)

  • 白芍:一錢五分,用酒炒。
  • 人參、黃耆:各一錢,黃耆用蜜炙。
  • 白朮:一錢,用土炒。
  • 甘草:一錢,炙過。
  • 陳皮:一錢。
  • 桂心:一錢。
  • 當歸:一錢。
  • 熟地黃:七分。
  • 五味子:七分,用杵研磨。
  • 茯苓:七分。
  • 遠志肉:五分。

薑棗水煎。 用薑和紅棗以水煎煮以上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