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5)

1. 內傷論

內傷一門。東垣先生辨之詳矣。或勞役無節。或飢飽失時。或思慮過度。皆足傷其中氣而發熱焉。此與傷寒亦絕不相干。而治之者輒藉口而妄治。真大可嘆矣。診其脈。不辨其氣口弦大無力也。察其症。頭疼。不辨其時作時止也。惡寒不辨其得就溫暖即解也。發熱。不辨其四肢乏力無氣以動也。

不食。不辨其口淡無味也。惡風。不辨其惟惡些小賊風也。喘急。不辨其氣耗而乏也。不寐。不辨其心血不足也。神昏。不辨其神氣浮越也。及用藥。又烏信東垣補中益氣湯。可止頭疼。可除寒熱。可進飲食。可定喘促。烏信濟生歸脾湯。可益心神。可調榮血。身雖大熱。而投之輒應。

其神妙有如是乎。彼猶且揚揚驕人曰。此太陽症也。此陽明少陽症也。汗之不愈。表未解也。下之不愈。里未清也。直至敗壞。而醫者病者。終不覺悟。尚忍言哉。尚忍言哉。但東垣補中益氣湯。其加減法最詳。獨兼外感者。則慎用黃耆兼停滯者。則漸進參朮。惟在用之得宜耳。

按內傷症。必自汗。必體倦。必唇口淡白。必飲食無味。必脈大無力。縱使發熱。即與補中。倘兼風食。則先與解散。而後補之。若驟補。則邪反熾而難為療矣。此又不可不慎也。

補中益氣湯

人參,黃耆(蜜炙),白朮(土炒各一錢五分),甘草(炙五分),當歸(一錢),陳皮(五分),柴胡升麻(各三分)

加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歸脾湯

人參,白朮(土炒),白茯神,黃耆(蜜炙),棗仁(炒研各二錢),遠志肉(甘草湯泡淨焙),當歸(各一錢),木香,甘草(炙各五分),龍眼肉(二錢)

加薑棗水煎服

2. 表症論

傷寒之用表藥。固其常也。而余獨鰓鰓慎之。何歟。蓋藥性有剛柔。人質有厚薄。喜用之則昌。不喜用之則危。匪細故也。即以麻黃論。味輕而浮。長於驅寒者也。而失之太熱。羌活獨活。利關節為最勝也。而失之過燥。如太陰之蒼朮。陽明之白芷。厥陰之川芎吳茱萸。少陰之細辛

太陽之藁本。氣味辛烈。亦復如是。故仲景立麻黃。潤以杏仁。和以甘草。果足敵麻黃桂枝之辛熱乎。易老九味羌活湯。匯諸燥味。以黃芩生地監之。寡不勝眾。又豈制方之善者乎。余獨不然。漫立一方以平易易之。紫蘇味之辛溫者也。足以去寒。防風荊芥。味之辛散者也。

足以去風。柴胡性升。能除表熱。葛根性潤。長於解肌。廣皮辛苦。能散能降。甘桔味甘。合以生薑。辛甘發散。如是而寒有不除。風有不解者乎。如是而有耗其津液。損其真陰。亡其元陽者乎。若果脈緊無汗。則加麻黃羌活。脈細濕勝。則用蒼朮獨活。如吳茱細辛白芷藁本之屬。

倘或對症。暫投則可。否則感冒輕者。稟質薄者。及病後。勞後。產後。酒色後。即惡寒發熱。豈可一概不審。而漫執古方以恣浪投者邪。即予所定之方。亦未必中肯綮也。

紫蘇飲

紫蘇(一錢五分),防風,荊芥,柴胡,葛根,廣皮,桔梗(各一錢),甘草(炙三分),山楂(一錢五分)

加生薑三片水煎。頭痛。加川芎五分。夾食。加厚朴一錢薑製。枳殼一錢麩炒。如咳嗽。去柴胡。加前胡一錢。

按此方雖平易。虛者猶不能當。慎勿泛用多用。得汗即止。

3. 里症論

傷寒傳裡。發熱口乾。胸滿。煩躁。甚則譫語揭衣。皆裡實也。攻之無疑。又何慎焉。不知攻裡之法。宜緩不宜速。宜平不宜峻。宜專不宜雜。宜升不宜降。宜潤不宜燥。何以言之。飲食入胃。消之者脾。腐之者中焦易易者。惟一為所阻。而藉藥以化之。則不能朝飲夕效。部分有上中下。

用藥有深淺次第。如邪在上中二焦而遽下之。成結胸痞氣是也。所謂宜緩不宜速也。人之所籍以生者胃氣耳。既為風寒飲食所傷。而復藥以克之。是重傷也。惟用辛溫苦平之劑。令其克化足矣。非比大積大聚。必得蓬朮大黃等峻厲以蕩之。庶胃氣不大壞。而完復可俟也。所謂宜平不宜峻也。

既傷於食。必審何物受傷。何藥能制。如山楂制肉。萊菔制面與豆。陳皮製蛋。杏仁制粉。葛根制酒。茗制穀氣之類。一物一治。用的為君。以他藥佐之。庶易見功。不然泛投取應。豈可得乎。所謂宜專不宜雜也。凡物之理。有升必有降。若降令太過。則壅塞而不行。胃氣喜升。

葛根能鼓舞之。膽氣欲升。柴胡能條達之。而後加以內消之藥。則升降之道得。而物易以化矣。所謂宜升不宜降也。大腸主津。小腸主液。腎為胃關。又主五液。其所以能變化傳導者賴此耳。若辛熱躁烈之藥。有以竭之。則煩躁斑黃譫妄之所由作也。如平胃散中。厚朴。苦溫者也。

同以葛根則潤。青皮枳實。苦而下降也。緩以甘桔則不峻。楂肉味酸。能調五味而化油膩。廣皮枳殼。能理氣而快膈。若婦人多怒。加香附以調之。故傷寒里藥。發表在前。汗液外泄。不可又用蒼朮木香草果豆蔻之屬。復竭其液也。觀其燥結。獨用膽汁蜜導。又可知矣。所謂宜潤不宜燥也。

枳樸湯

枳殼(麩炒),厚朴(薑汁炒),桔梗,柴胡,廣皮(各一錢),山楂,葛根(各一錢五分),甘草(二分炙)

砂仁生薑。水煎。如寒未除。加紫蘇一錢。傷面。加卜子一錢。邪在下。加青皮枳實各一錢。去枳殼服四五劑。邪已變化。如未大便。用豬膽或蜜煎導之。

按上表里二法。最為穩當。惟不竭其津液也。豈待清火而後愈乎。蓋寒涼一早。食便不消。其熱愈熾。所謂點沸不如抽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