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一 (4)
卷之一 (4)
1. 三陰論
經言六經,而即繼之曰: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此何以說也?余請以三陰概之可乎?傷寒傳入三陰,已寒變為熱矣。蓋太陰者脾也,其經布胃絡嗌,故邪入之,則腹滿而嗌乾。然經既屬脾,經病則脾亦病。脾主消磨,亦失其職。況布於胃則食不化,而腹滿絡於嗌,則熱傷陰而嗌乾。
且但曰滿,則邪猶在中焦,未可遽下。故腹滿平以厚朴陳皮,嗌乾和以葛根枳桔。此雖治太陰之經,實即治陽明之腑也。少陰者腎也,其經絡肺系舌本,故邪入之,則口燥舌乾,而渴。然經雖屬腎,土旺則水必虧,腎為胃關,亦失傳化。況絡於肺,則水不升而作渴,繫於舌,則津液亡而口燥。此時邪熱已深,仲景所謂忽下以存津液,故實則大小承氣下之,虛則六味地黃潤之。此雖治少陰之經,亦即治足陽明兼手太陽手陽明之腑也。厥陰者肝也,其經循陰器而絡於咽,故邪入之,則煩滿而囊縮。厥陰者,陰之盡也。經雖屬肝,此時胃邪下陷,陽亢陰渴,腎水既虧,肝火彌熾,蓄熱不解,則煩而且滿,陰氣已極,則囊縮少泄。如果大便未下,急與下之,下後不解,即與黃連解毒之類,宣散蓄熱,庶或有生。此雖治厥陰之經,實即治五臟六腑俱受之病也。不然,或謂邪入於臟,或謂邪入於腑,又為藏物之臟,紛紛不已,曷與正之。
按三陰邪熱,皆從三陽傳入,而陽明失治尤多。始而過汗以竭其液,繼而過下以損其陰。液者,氣之餘也,陰者,血之屬也。氣血既損,則煩滿燥渴等症作矣。況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三陰既虧,則腐熟傳道化物之司,愈失其職。仲景欲急下以存津液,豈無有窺其微者耶?養葵先生出,直以六味補水,挽其源而治之矣。
白話文:
經典裡提到六經,接著又說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會生病,這是什麼道理呢?讓我用三陰來概括說明可以嗎?傷寒傳入三陰,原本的寒邪已經轉變成熱證了。
太陰指的是脾,它的經脈分布在胃部並連結到咽喉,所以邪氣侵入時,就會出現腹部脹滿和咽喉乾燥的症狀。既然經脈屬於脾,經脈生病,脾也會跟著生病。脾的功能是消化食物,一旦生病就會失去這個功能。加上經脈分布在胃部,食物無法消化就會腹脹;連到咽喉,熱邪會傷害陰液而導致咽喉乾燥。
但如果只是腹脹,代表邪氣還在中焦,不能馬上用瀉下的藥物。所以治療腹脹,要用厚朴、陳皮等藥材來平緩;治療咽喉乾燥,要用葛根、枳殼、桔梗等藥材來調和。這雖然是治療太陰經脈的病,實際上也是在治療陽明腑的病。
少陰指的是腎,它的經脈連結肺部並連到舌根,所以邪氣侵入時,會出現口乾舌燥和口渴的症狀。雖然經脈屬於腎,但土旺(指脾胃)就會導致腎水不足。腎是胃的關卡,也因此失去傳導水液的功能。加上經脈連結肺部,水液不能上輸就會造成口渴;連到舌頭,津液會更加流失而導致口燥。這時候邪熱已經很深了,就像張仲景說的要趕快瀉下,來保住津液。所以如果是實證,就用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來瀉下;如果是虛證,就用六味地黃丸來滋潤。這雖然是治療少陰經脈的病,實際上也是在治療足陽明經、手太陽經、手陽明腑的病。
厥陰指的是肝,它的經脈沿著陰部並連結到咽喉。所以邪氣侵入時,就會出現煩躁、腹脹和陰囊萎縮的症狀。厥陰是陰氣的盡頭。雖然經脈屬於肝,但這時候胃的邪氣會往下陷,導致陽氣過亢,陰液乾枯。
腎水不足,肝火就會更加旺盛,熱邪積蓄而無法消解,就會煩躁而且腹脹。陰氣已經到達極限,就會陰囊萎縮、排泄減少。如果大便還沒排出,要趕快用瀉下的藥物。如果瀉下後症狀還沒解除,就用黃連解毒湯之類的藥物,來宣散體內積蓄的熱邪,這樣或許還有生存的機會。這雖然是治療厥陰經脈的病,實際上也是在治療五臟六腑都受病的情況。否則,如果有人說邪氣進入了臟,有人說邪氣進入了腑,又有人說臟是儲藏東西的,議論紛紛沒有休止,要如何去糾正呢?
依照三陰經脈的邪熱來看,都是從三陽經脈傳入的,而陽明經失治的情況尤其多。一開始就過度發汗導致體液耗竭,接著又過度使用瀉下藥物損害陰液。體液是氣的餘留,陰液屬於血的一部分。氣血既然受損,就會出現煩躁、腹脹、乾燥、口渴等症狀。況且,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產生;沒有陰液,陽氣也無法轉化。三陰經脈既然虧損,負責腐熟食物、傳導物質、化生精微的功能,就會更加失去作用。張仲景想要趕快瀉下以保存津液,難道是沒有看到這個細微的道理嗎?養葵先生提出來了,直接用六味地黃丸來補水,抓住源頭來治療。
2. 三焦論
內經傳入三陰,止曰可泄而已;仲景以下字易之,立大小調胃三承氣湯。後人遵而用之,一汗之後,輒爾遽下,遺人夭殃者多矣。不知仲景分痞滿燥實堅,有上中下三焦氣血水穀之別;不精求其理,則其法不可得而施也。何以言之?
上焦者,氣分也,主納而不出;病則不能主納矣,於是為痞。在上者因而越之。然有可吐者,有不可吐者;有吐後不減者,須枳桔陳皮之屬,泄上焦之氣則得矣。中焦者,主腐熟水穀者也;病則不能主腐熟矣,於是為滿。腸胃為市,無物不受,宜各隨其所受而消之磨之,加以苦溫等藥,是泄中焦法也。下焦者,陰分也,主出而不納;病則不能主出矣,於是為燥實堅積。蘊熱既久,津液必亡,不能傳導,須以盪滌之,劑下之,斯愈矣。
由是觀之,則上中下三焦自有淺深次第;有治上焦而中焦得快者,或治中焦而下焦得通者;斷未有不泄上中二焦,而遽用承氣以下下焦之理也。觀其曰邪在中焦,不用枳實厚朴,恐傷上焦元氣,以甘草和中,名曰調胃;豈芒硝大黃獨不傷元氣乎?又豈甘草一味所能調之乎?觀其曰上焦受傷,則痞而實,去芒硝,名小承氣,謂不傷下焦真陰;豈枳實厚朴大黃果不伐其根本乎?觀其又曰,三焦俱傷,痞滿燥實堅俱全,用大承氣湯;將謂上不傷元氣,下不伐真陰乎?又豈可一概浪投者乎?必須以手按病人,自胸至少腹,果有硬處,手不可近,不得已而施之可耳。
雖然,其間有至理存焉。人之所藉以有生者,命門也;其所以稟命而運行者,三焦也。命門為生氣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三焦者,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故寒邪侵犯,獨賴此火以御之,使不得深入肌膚,即發壯熱。而出納腐熟之司,則不能如平人令矣。所以傷寒獨不可食,食亦不化,正謂邪熱不殺穀也。宜用甘苦溫之藥助之方可,奈何反用苦寒以伐其生氣哉?否則此火一衰,寒邪直犯則為純陰症矣,豈能發熱乎?
按:予一日讀東垣脾胃論,其詮解黃耆,謂除躁熱肌熱之聖藥;又云溫肉分,益皮毛,實腠理,以益元氣而補三焦也。似乎勞倦發熱,亦本之三焦,則余以傷寒發熱,歸於三焦,益非無據。然內傷不能食而可食,傷寒獨不可食,何歟?一則本氣自病,利用補;一則客氣來乘,利用攻也。
附:時珍三焦辨
時珍曰:「三焦者,元氣之別使;命門者,三焦之本原,蓋一原一委也。命門指所居之府,而名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為出納腐熱之司。蓋一以體名,一以用名。其體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節之旁,兩腎之間,二繫著脊,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屬於腦,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氣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胡桃仁頗類其壯,而外皮水汁皆青黑,能入北方,通命門,利三焦。」愚按:即胰脂也。聯絡臟腑,充周一身,皆藉此。
白話文:
《內經》關於三陰經的理論傳下來後,只說可以「疏泄」而已。張仲景之後,用詞有所改變,創立了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等方劑,後人也跟著使用。但是,有些人一發汗後就立即用瀉下藥,導致許多人因此喪命。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張仲景區分「痞」、「滿」、「燥」、「實」、「堅」等症狀,也沒搞清楚上、中、下三焦氣、血、水、穀的區別。如果不能仔細研究其中的道理,就不能正確運用這些方劑。
為什麼這麼說呢?上焦屬於氣分,主要負責納入而不排出,如果生病就不能正常納入,於是就會出現「痞」的症狀。對於上焦的病,可以用向上疏導的方式治療,但有些情況可以催吐,有些情況則不宜催吐,有些情況即使催吐後症狀也沒有減輕,這時就需要用枳殼、桔梗、陳皮等藥物,疏泄上焦之氣,這樣才能有效。
中焦主要負責腐熟水穀,如果生病就不能正常腐熟,於是就會出現「滿」的症狀。腸胃就像一個市場,什麼東西都能接受,應該根據接受的食物來消化吸收,可以用苦溫等藥物,這是疏泄中焦的方法。
下焦屬於陰分,主要負責排出而不納入,如果生病就不能正常排出,於是就會出現「燥」、「實」、「堅積」等症狀。體內蘊積熱邪太久,津液一定會虧損,導致無法正常傳導,這時必須用瀉下藥來清除積滯,病才能痊癒。
由此可見,上、中、下三焦的病有深淺次序之分,有時候治療上焦,中焦也會跟著好轉,或者治療中焦,下焦也能暢通。絕對沒有不先疏泄上、中二焦,就直接用承氣湯等藥物來攻下焦的道理。
看看《傷寒論》中說「邪在中焦」,不用枳實、厚朴,是怕傷害上焦的元氣,所以用甘草來調和中焦,這才稱為調胃承氣湯。難道芒硝、大黃就不會傷害元氣嗎?又難道只靠甘草一味就能調和嗎?再看看《傷寒論》說「上焦受傷」導致「痞而實」,去掉芒硝,就稱為小承氣湯,說是為了不傷害下焦的真陰,難道枳實、厚朴、大黃就不會損傷根本嗎?
再看看《傷寒論》又說「三焦俱傷」,「痞」、「滿」、「燥」、「實」、「堅」等症狀都出現,所以用大承氣湯,難道這樣就能保證不傷上焦元氣,也不伐下焦真陰嗎?難道能隨便亂用嗎?必須用手按壓病人的胸部到少腹,如果摸到硬塊,而且手無法靠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使用這些瀉下藥。
雖然如此,其中還是有深刻的道理。人之所以能活著,依賴的是命門;人之所以能稟受命而運行,依賴的是三焦。命門是生氣的根源,也被稱為守邪之神。三焦負責將氣散發到肌肉,充盈皮膚,所以當寒邪侵犯時,只能靠三焦的火力來抵禦,使其無法深入肌膚,這時就會發高燒,但是出納腐熟的功能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樣了,這也是為什麼傷寒病人不能吃東西的原因,吃了也無法消化,正是因為邪熱沒有被清除。這時應該用甘、苦、溫的藥物來幫助消化才對,怎麼反而用苦寒的藥物來損傷生氣呢?如果這樣做,就會導致火氣衰弱,寒邪直接侵犯,就會變成純陰症,那又怎麼會發燒呢?
我曾經讀過李東垣的《脾胃論》,他解釋黃耆的功效,說是能治療躁熱、肌熱的聖藥,又說能溫養肌肉、增益皮膚毛髮、充實腠理,用來益氣補三焦。這樣看來,勞累發熱也與三焦有關。我認為傷寒發熱與三焦有關,並非沒有根據。但是內傷不能進食,進食後反而覺得舒服,而傷寒卻不能進食,這是為什麼呢?一種是本身臟腑生病,適合用補法,另一種是外邪入侵,適合用攻法。
附:李時珍的三焦辨
李時珍說,三焦是元氣運行的途徑,命門是三焦的根源,可以說是一個根源和一個分支。命門指的是精氣所藏之府,是藏精繫胞的物質。三焦指的是分管功能的部分,是出納腐熟的器官。一個是根據形體命名,一個是根據功能命名。三焦的形體不是脂肪也不是肌肉,而是白色的膜包裹著,在七節椎骨的兩旁,兩腎之間,兩條經脈繫著脊柱,向下通到兩腎,向上通到心肺,貫穿到腦部,是生命之源,相火的主宰,精氣所藏之府,人和動物都有三焦。產生人和生物,都是從這裡開始。核桃仁很像它的形態,而外面的汁液都是青黑色的,能進入北方,疏通命門,調暢三焦。我認為這就是胰腺的脂肪,聯絡臟腑,充盈全身,都依靠它。
胃承氣湯 大黃(六錢,酒洗),芒硝(四錢),甘草(一錢) 水煎。
小承氣湯 大黃(四錢),厚朴(二錢,炒),枳實(一錢,炒) 水煎。
大承氣湯 大黃(五錢),厚朴(二錢,炒),枳實(一錢,炒),芒硝(四錢) 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