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1)
1. 汗下不解
夫汗之不解者,謂汗出不徹也。汗出不徹,則脈緊惡寒而表症仍在,尤宜汗之者也。然有汗愈出而愈不解者,如汗出而肢冷,陽氣衰也;汗出而脈躁,陰氣竭也;汗出而煩滿,胃液干也。所謂汗所當汗而不解者,失之不及者少,失之太過者多也。汗所不當汗而不解者,則認症不的,非因他證,則屬虛候也。凡此者均謂之不解,而症既懸絕,則治亦異矣。豈可以其汗出不為汗衰,而復汗之?一逆再逆,以夭人命乎?
下之不解者,謂下之而腹滿如故,身熱如故,尤宜下之者也。然有愈下而愈不解者,如結胸痞滿下利等症,使復下之,則既已失下,而不可復下之。必也使不下之,則痞結不去,邪氣在而正氣虛也。差治者,調其元氣,而佐以除邪;不善治者,惟求盡劑,不顧人命。此時而議清議攻議補,俱在所難,惟以升陽益胃,兼消兼和,庶或冀其萬一。不然,則所云不解者,終不解矣。
白話文:
所謂「汗解不了」,指的是出了汗卻沒有完全好。如果汗沒出透,就會脈搏緊繃、怕冷,表證還在,這種情況尤其應該發汗。然而,也有些情況是汗出越多反而越難好,例如:汗出後手腳冰冷,這是陽氣衰弱;汗出後脈搏躁動,這是陰氣耗竭;汗出後感到煩躁、腹脹,這是胃液乾涸。一般來說,應該發汗卻沒好的情況,多半是發汗過度,而非發汗不足。不該發汗卻發汗後沒好的情況,多半是診斷錯誤,或者不是其他疾病造成的,而是體虛。這些情況都叫做「汗解不了」。一旦病情到了這種地步,治療方法就大不相同,怎麼可以因為出了汗就認為不算是虛弱,而再次發汗呢?一錯再錯,會導致喪命啊!
所謂「下解不了」,指的是用了瀉下的藥物,腹脹卻依然如故,發熱也沒退,這種情況尤其應該再用瀉下藥。然而,也有些情況是瀉下越多反而越難好,例如:結胸、胸悶、腹瀉等症狀。如果再用瀉下藥,就表示已經用錯方法,不能再用了。必須不用瀉下的方法,才能消除胸悶結塊,否則邪氣滯留而正氣虛弱。高明的醫生會調理元氣,並輔助祛除邪氣。不善於治療的醫生只求藥效,不顧病人性命。此時再討論清熱、攻邪、補益,都難以奏效。只有用升陽、益胃、兼顧消導與和解的方法,或許還有一線希望。否則,所謂的「解不了」,終究還是無法解決的。
2. 自利
夫三陰之中寒。則下利清穀。仲景用理中姜附湯。三陽合病。則自下利。仲景以太陽少陽用黃芩湯。少陽陽明用承氣湯。蓋少陽則火鬱。而陽明則上郁也。雖然。三陽邪猶在表。何遽自利以邪鬱而不伸。則為飧泄也。故宜以升發之劑揚之。不得遽以黃芩承氣抑之可耳。然又有表邪未解。
而早投下劑。則邪因而下陷。有表邪未清。而早用寒涼。則水因而旁及。均不可謂協熱而又清之。則邪愈不出而食愈不化矣。惟當進升發內消輕緩之劑。瀉上中之邪。而下焦自實矣。倘果脈數身熱。而下利逼迫。火性急速。方可用芩芍。緩中清火。而以枳樸甘草陳皮佐之。加柴葛上升。
乃至當之法。今人不審所因。一遇下利。舍溫中而外。輒日協熱。將何以治之而得效也黃芩厚朴湯,治協熱下利。
黃芩(一錢五分),白芍藥(炒),厚朴(薑製),枳殼(炒),廣陳皮,葛根(各一錢),甘草(五分炙),柴胡(七分)
加姜一片。水煎。
白話文:
如果三陰經出現虛寒,就會導致腹瀉,排出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張仲景會用理中湯、薑附湯來治療。三陽經同時生病,也會導致腹瀉。張仲景會依照太陽、少陽的病況使用黃芩湯,少陽、陽明的病況使用承氣湯。因為少陽經是火氣鬱積,而陽明經則是往上鬱積。雖然如此,三陽經的邪氣還在表層,怎麼會這麼快就腹瀉,是因為邪氣鬱積無法向外發散,就會變成排泄未消化食物的腹瀉。所以應該用升發的藥劑來幫助邪氣向外發散。不能馬上就用黃芩、承氣湯來抑制它。
另外,還有表邪還沒解除,就太早用攻下的藥物,會導致邪氣往裡陷入。也有表邪還沒清除乾淨,就太早使用寒涼的藥物,會使水液向外滲透。這些都不算是用「協熱」的方法來治療,邪氣會更發散不出去,食物也更難消化。只有用升發、內消、輕緩的藥物,瀉掉上中焦的邪氣,下焦自然就會恢復。如果脈搏快、身體發熱,而且腹瀉頻繁,表示火性急迫,這時才能用黃芩、白芍來緩和、清除火氣,並用枳實、厚朴、甘草、陳皮來輔助,再加柴胡、葛根來上升。
這才是恰當的方法。現在的人不弄清楚病因,一遇到腹瀉,除了用溫補脾胃的方法外,就認為是「協熱」,這樣要怎麼治療才會有效果呢?黃芩厚朴湯,治療協熱造成的腹瀉。
黃芩(1.5錢)、炒白芍藥、薑製厚朴、炒枳殼、廣陳皮、葛根(各1錢)、炙甘草(0.5錢)、柴胡(0.7錢),加生薑一片,用水煎煮服用。
3. 四氣論
風寒暑濕。四氣為病。加燥火而六焉。則不得概以傷寒混治也。蓋寒傷經絡。足太陽經主之。風傷皮毛。手太陰經主之。而寒亦有傷肺風亦能犯太陽。總之以辛溫者治寒。辛涼者治風。其大較也。然麻黃雖熱。體輕反能入肺。故有三拗湯以瀉肺邪。桂枝辛甘。性熱反可祛寒。
故入麻黃湯以調營衛。然世俗相沿。每用桂枝治風。不若以荊防為當。蓋肺屬金畏熱。嘗見投桂枝者。往往口鼻見紅。及咽痛等候也。抑寒傷形。暑傷氣。傷形者。邪有餘。則宜散。傷氣者。正不足。則宜補。故均有發熱。而自汗氣喘。體倦虛煩。及面垢前板齒燥泄瀉。種種不同。
若兼感寒。則無是證矣。宜以十味香薷。清暑益氣大順散。分別以治。豈得混於寒哉。寒傷經絡。身熱而痛。濕傷筋骨。身重而痛。但濕流肢節或腰腳。脈必細或緩。兼寒則拘攣。兼熱則腫赤。甚為嘔逆。為煩滿。宜以羌活勝濕湯。蒼朮平胃散分內外治之。則又與寒迥別也。
至於燥火二症。且甚懸絕者乎。
按寒與風異治者。蓋寒無汗而風有汗也。寒與暑異治者。寒欲發汗。而暑欲止汗也。寒與濕異治者。寒從汗解而濕不可大汗也。寒與燥火異治者。燥宜潤。得風藥而愈烈。火宜降。得風藥而彌熾也。
荊防湯,治傷風咳嗽
防風,荊芥,前胡,桔梗,廣皮,枳殼(各一錢),甘草(三分)
生薑一片。水煎。
三拗湯,治肺風。痰喘初起無汗者。
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尖),甘草(不炙各等分)
生薑水煎。
參蘇飲,治肺寒咳嗽。
人參,紫蘇,前胡,桔梗,陳皮,枳殼,葛根,半夏,茯苓,甘草(各等分),木香(磨入一分)
棗一枚。姜一片。水煎。
香薷飲,治一切暑毒。霍亂吐瀉。
香薷(三錢),茯苓,白扁豆(炒),厚朴(薑製),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
十味香薷散,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瀉等症。
香藿(一兩),人參,陳皮,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木瓜,厚朴(薑製),扁豆(炒),黃耆(各半兩炙)
每服一兩。水煎冷服。
大順散,治納涼太過。飲冷太多。脾胃受寒。霍亂吐瀉。水穀不入。臟腑不調。此舍時從症之劑也。
甘草(二兩),乾薑,杏仁(去皮尖),肉桂(去皮各四兩)
上先將甘草炙熟。次入乾薑同炒令姜裂。又入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聲為度。後入肉桂為末。每服二錢。井花水調下。沸湯點服亦得。
清暑益氣湯
蒼朮(錢半米泔浸炒),黃耆(蜜炙),升麻(各一錢),人參,白朮(土炒),當歸,陳皮,神麯(炒),澤瀉(各五分),乾葛,青皮,甘草(炙),黃柏,麥冬(各三分),五味子(九粒杵)
水煎服。
羌活勝濕湯
羌活,獨活,藁本,川芎,防風(各一錢),甘草,蔓荊子(各三分)
水煎。
平胃散
茅朮(米泔浸炒),厚朴(薑汁炒),陳皮(各一錢),甘草(三分炙)
水煎。
白話文:
風、寒、暑、濕,這四種氣候變化會導致疾病。如果再加上燥和火,就變成六種,所以不能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處理。
寒邪會傷害經絡,主要與足太陽經有關;風邪會傷害皮膚毛髮,主要與手太陰經有關。但寒邪也可能侵犯肺,風邪也可能侵犯足太陽經。總之,用辛溫的藥物來治療寒邪,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風邪,這是大致的原則。然而,麻黃雖然是熱性的藥材,但質地輕盈,反而能進入肺部,所以有三拗湯可以宣洩肺部的邪氣。桂枝辛甘,性溫熱,反而可以驅散寒邪,所以加入麻黃湯來調和營衛之氣。然而,世俗習慣用桂枝治療風邪,不如用荊芥和防風更合適。因為肺屬金,怕熱,常常看到使用桂枝的人,會出現口鼻發紅、咽喉疼痛等症狀。
寒邪會損傷形體,暑邪會損傷氣。損傷形體的,是邪氣有餘,應該發散;損傷氣的,是正氣不足,應該補益。所以雖然都會發熱,但會出現自汗、氣喘、身體疲倦、虛煩、臉色污垢、嘴唇乾裂、腹瀉等種種不同的症狀。如果同時又感受了寒邪,就不會出現這些症狀了。應該用十味香薷散、清暑益氣湯、大順散等方子分別治療,怎麼可以和寒邪混為一談呢?
寒邪損傷經絡,會導致身體發熱而疼痛;濕邪損傷筋骨,會導致身體沉重而疼痛。但是濕邪會流注到四肢或腰腿,脈象會呈現細或緩,如果同時感受寒邪,會出現拘攣;如果同時感受熱邪,會出現紅腫,嚴重時會嘔吐、煩悶。應該用羌活勝濕湯、蒼朮平胃散等方子,分別從內外治療,這又與寒邪截然不同了。
至於燥和火這兩種病症,更是差異懸殊。
寒邪與風邪治療方法不同的原因是,寒邪無汗而風邪有汗;寒邪與暑邪治療方法不同的原因是,寒邪要發汗而暑邪要止汗;寒邪與濕邪治療方法不同的原因是,寒邪可以通過發汗來解決,而濕邪不能用大量發汗的方式處理;寒邪與燥火治療方法不同的原因是,燥邪宜滋潤,如果用了治療風邪的藥反而會更嚴重,火邪宜降火,如果用了治療風邪的藥反而會使火勢更旺。
荊防湯,治療感冒咳嗽
- 防風,荊芥,前胡,桔梗,廣陳皮,枳殼(各一錢),甘草(三分)
- 生薑一片。用水煎煮。
三拗湯,治療肺風、痰喘初期無汗者
- 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尖),甘草(不炙,各等分)
- 生薑用水煎煮。
參蘇飲,治療肺寒咳嗽
- 人參,紫蘇,前胡,桔梗,陳皮,枳殼,葛根,半夏,茯苓,甘草(各等分),木香(磨碎加入一分)
- 紅棗一枚。生薑一片。用水煎煮。
香薷飲,治療一切暑熱、霍亂吐瀉
- 香薷(三錢),茯苓,白扁豆(炒),厚朴(薑製),甘草(各一錢)
- 用水煎煮服用。加入黃連則稱為黃連香薷飲。
十味香薷散,治療伏暑、身體倦怠、神志不清、頭重、吐瀉等症狀
- 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木瓜,厚朴(薑製),扁豆(炒),黃耆(各半兩,炙)
-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後放涼服用。
大順散,治療因貪涼過度、飲用冷飲太多導致脾胃受寒、霍亂吐瀉、水穀不入、臟腑不調等症狀。這是應對當時情況的藥方。
- 甘草(二兩),乾薑,杏仁(去皮尖),肉桂(去皮,各四兩)
- 先將甘草炙熟,再加入乾薑一同炒至薑裂開,接著加入杏仁一同炒至杏仁不再發出聲音為止,最後加入肉桂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井水調和後服用,或用沸水沖泡後服用也可以。
清暑益氣湯
- 蒼朮(錢半,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黃耆(蜜炙),升麻(各一錢),人參,白朮(土炒),當歸,陳皮,神麯(炒),澤瀉(各五分),葛根,青皮,甘草(炙),黃柏,麥冬(各三分),五味子(九粒,搗碎)
- 用水煎煮後服用。
羌活勝濕湯
- 羌活,獨活,藁本,川芎,防風(各一錢),甘草,蔓荊子(各三分)
- 用水煎煮。
平胃散
-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厚朴(用薑汁炒),陳皮(各一錢),甘草(三分,炙)
- 用水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