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7)

1. 明理

夫醫理之無盡。猶之儒業。第文之不工。費其紙。醫之不工。費其人。大相越也。蓋古來生知者一二人。然炎帝之於百草。嘗而後知。軒轅之於經絡。問而始悉。所謂上竅天紀。下極地理。中知人事。使非有以窮之極之。而能知之哉。後此名流遞出。無不根究理道。參物類而儘性命。

而後以術鳴當時。名垂奕祀。況下此者。智不及古人。而不窮搜博覽。罕所見於中。輒以人命自司。其不僨潰者幾希。故昔賢云。讀十年書。無病不可療。更讀十年書。無病可療。知言哉。

白話文:

醫學的道理深奧無窮,就像儒學一樣。只是文章寫不好,浪費的是紙張;醫術不好,浪費的卻是人的性命,兩者相差太遠了。自古以來,天生就通曉醫理的人只有一兩個。然而,像炎帝嘗百草,也是親自嘗試後才知道藥性;黃帝研究經絡,也是不斷發問才了解的。醫學講究上通天時,下達地理,中曉人事,如果沒有深入鑽研,怎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呢?後來的名醫輩出,沒有不深入研究醫理,參照萬物來了解生命的真諦,然後才以高明的醫術聞名於世,名聲流傳後代。更何況是那些醫術不如古人,又不深入研究,廣泛閱讀的人,腦中缺乏醫學知識,卻隨便拿人命當兒戲,這樣不失敗的機率實在太低了。所以古人說,讀十年書,沒有醫不好的病;再讀十年書,就知道沒有什麼病是醫得好的。這話真是說得太好了!

2. 應機

凡病可以意料也。而不可以意逆。料則任彼之情形。逆則執己之臆見。有如素實者,而有一時之虛,則暫理其虛。素虛者,而有一時之實,則微解其實。此機之從緩者也。實症而攻之過甚,宜峻補以挽之。虛症而補之太驟,宜平劑以調之。此機之從急者也。熱者清之,及半即止,繼以益陰。寒者熱之,大半即安,繼以調和。此機之從權者也。實症久而似虛,其中有實,不任受補。虛症發而似實,其原本虛,不任受克。此機之從經者也。病在上,下取之,陽根於陰。病在下,上取之,陰從於陽。此機之從本者也。表症見,本質雖虛,猶解其表。里症見,元氣縱弱,猶攻其里。此機之從標者也。況乎病之來也無方,而我之應之也亦無方。千變而出之以萬慮,有能遁其情者無之。

白話文:

所有疾病都是可以預先判斷的,但不可以違背疾病的實際情況來處理。預先判斷是依照疾病的實際狀況來應對,而違背實際情況則是固執自己的主觀想法。例如,本來是體質強壯的人,卻出現短暫的虛弱,就應該暫時處理虛弱的問題;本來是體質虛弱的人,卻出現短暫的實證,就應該稍微減輕實證的狀況。這是順應病機,採取緩和方式來處理的情況。

實證如果攻伐太過,應該用峻補的方式來挽回;虛證如果補得太快,應該用平和的藥劑來調理。這是順應病機,採取緊急處理的情況。

熱證應該用清熱的方式處理,等到病況好轉一半就停止,接著用滋陰的方式來調理;寒證應該用溫熱的方式處理,等到病況好轉大半就安定下來,接著用調和的方式來調理。這是順應病機,採取權衡輕重來處理的情況。

實證久了看起來像虛證,但實際上體內還是有實邪,不能貿然進補;虛證發作起來看起來像實證,但實際上本質是虛,不能貿然攻伐。這是順應病機,依照病情發展的常規來處理的情況。

病在上半身,可以從下半身治療,因為陽氣的根源在於陰;病在下半身,可以從上半身治療,因為陰氣依附於陽氣。這是順應病機,從疾病的根本原因來處理的情況。

表證出現了,即使本質是虛弱的,也要先處理表證;裡證出現了,即使元氣很虛弱,也要先處理裡證。這是順應病機,從疾病的表面現象來處理的情況。

更何況疾病的發生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應對疾病的方式也不應該有固定的模式。千變萬化的病況,要用萬般思慮來應對,這樣才能沒有遺漏,徹底掌握疾病的情況。

3. 決擇

夫醫有不忍之心者。而後可以言仁。有不忍而能忍之心者。而後可以言明。蓋仁所以處己。而明所以服物。凡病之必不可救者。而我從而救之。必有所見於中而驗於昔。究之終不如我欲者。亦勢之無如何也。與其無如何。寧決擇之矣。然其所以不決之故有二。一則溺於親愛。

不忍遽舍。則百計以營之。思一慮之或得。從而腹悱者有焉。一則規以厚利。不肯遽斷。則巧言以彌之。冀僥倖於偶獲。從而召謗者有焉。故危篤之候。見之既確。則決之宜早。利與愛可勿問也。至有不明脈理。不審源流。而妄斷吉凶者。此庸陋之習。不足與於決擇之數者。

又烏得托之以鳴高哉。

白話文:

醫生如果有一顆不忍心看病人受苦的心,才能談得上仁慈;有不忍心但又能忍痛做出決定的心,才能稱得上明智。所謂仁,是用來要求自己的;而明,是用來處理事情的。凡是疾病已經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如果我還要去救,必定是因為我心中有所見解,並且經過過去的經驗驗證。但最後的結果如果還是不如我所期望的,這也是情勢所逼,沒有辦法。既然無法改變,不如就果斷地做出選擇。然而,之所以無法果斷選擇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過於溺愛親人,不忍心立刻放棄,於是想盡各種辦法去治療,總覺得或許還有轉機,結果卻徒增傷感;二是貪圖豐厚的利益,不肯立刻做出決斷,於是巧言掩飾,希望能僥倖獲得好處,結果卻招來責罵。所以,當病危的徵兆已經確定的時候,就應該儘早做出決定,利益和情感都不必考慮。至於那些不明白脈理,不了解病因來龍去脈,卻隨意斷定吉凶的人,這是庸俗淺陋的陋習,根本不配談論決斷,又怎能自以為高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