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寶漱散中加入紫荊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紫荊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抑制口腔內細菌滋生,消炎止痛,對牙齦腫痛、口臭、咽喉疼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 活血化瘀: 紫荊皮還具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口腔黏膜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代謝,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口腔潰瘍癒合。
因此,七寶漱散中加入紫荊皮,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共同達到治療口腔炎症、消除口臭的目的。
七寶漱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荊芥味辛性溫,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在七寶漱散中,荊芥主要用於清熱解毒,以治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同時,荊芥也能疏散風熱,有效緩解風熱上襲所致的口鼻乾燥、咽喉疼痛等症狀。因此,荊芥的加入,可有效增強七寶漱散的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
七寶漱散中包含薄荷,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癢止痛之效。
在七寶漱散中,薄荷可以清熱解毒,消散口腔炎症,並可有效緩解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此外,薄荷的清涼止痛功效可以緩解口腔潰瘍帶來的疼痛,促進傷口癒合。因此,薄荷是七寶漱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七寶漱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
白僵蠶為蠶蛾感染白僵菌後形成的僵化蟲體,具有清熱解毒的特性,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繁殖,對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明顯的療效。同時,白僵蠶還能化痰止咳,清利咽喉,並能散結消腫,減輕咽喉部位的炎症反應。
因此,七寶漱散中加入白僵蠶,旨在綜合其多重功效,達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化痰止咳、散結消腫的效果,從而有效緩解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七寶漱散方中加入桔梗,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宣肺利咽: 桔梗味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皆可藉由桔梗的宣肺作用,促進氣機通暢,緩解不適。
- 排膿消腫: 桔梗能促進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並有助於膿液排出。對於咽喉部位的炎症積聚,桔梗能起到排膿消腫的作用,減輕疼痛,促進康復。
七寶漱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解表: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之功。對於風寒侵襲導致的口腔炎症,如口瘡、舌苔白厚等,防風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幫助緩解口腔不適。
- 止癢止痛: 防風還有止癢止痛的功效,對於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等引起的疼痛,防風可以減輕疼痛,促進組織修復,改善口腔環境。
綜上,七寶漱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是爲了發揮其疏風解表、止癢止痛的功效,幫助治療口腔疾病,改善患者症狀。
七寶漱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緩解口腔潰瘍及炎症: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潤喉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等炎症症狀,有助於促進口腔黏膜的修復。
- 調和藥性: 七寶漱散中包含多種藥材,甘草作爲藥引,能起到調和藥性、減緩藥物毒性、提高藥效的作用,使各藥材協同發揮功效,達到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寶漱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纏喉風、鎖喉風、喉蛾、喉珠、懸雍風」等咽喉急症,其共同特徵為:
- 腫痛與熱毒:咽喉區域紅腫熱痛,多因風熱或風火壅滯於上焦所致。
- 風邪外襲:初起伴隨「惡風發熱」,顯示外感風邪(或夾熱)為誘因,病機屬風熱上攻咽喉。
- 急症傾向:如「鎖喉風」可致呼吸窒塞,反映病情急迫,需宣散透邪以緩解閉塞。
古代醫家認為此類咽喉病症多因「風火相搏,痰毒壅結」,治療首重疏風清熱、解毒利咽,兼顧開泄痰壅。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核心
疏風透表藥組(針對「惡風發熱」表證)
- 荊芥穗、防風:辛溫解表,開腠理散風邪,兼能緩解咽喉肌肉緊繃。
- 薄荷葉:辛涼透熱,清利頭目咽喉,助風熱外透。
清熱消腫藥組(針對咽喉腫痛)
- 紫荊皮:苦平,活血消腫,《本草綱目》載其能「活血解毒,治喉痺」
- 僵蠶:咸辛平,散風化痰、軟堅散結,善治喉痺腫痛。
宣肺利咽藥組(調暢氣機以開閉塞)
- 桔梗:開宣肺氣,載藥上行,為喉科要藥。
- 生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加減法延伸治療層次
- 外寒夾雜(加羌活、蘇葉):強化辛溫解表,紓解寒邪束表之身痛。
- 熱毒熾盛(加生地汁):甘寒涼血滋陰,制約火毒灼傷陰血。
- 腑氣不通(加大黃):瀉下通腑,實熱從下而解,符合「上病下治」思路。
- 痰壅氣阻(合辛烏散):加強化痰散結,針對痰涎膠結之重症。
治療原理總析
本方以「辛涼宣散」為主軸,結合「解毒消腫」:
- 透邪外達:通過疏風藥開泄表邪,防止風熱內陷。
- 局部消腫:紫荊皮、僵蠶直接作用於咽喉,抑制紅腫。
- 氣機調暢:桔梗宣肺,助肺氣宣發以通喉塞,符合「肺主咽喉」理論。
- 內外分消:表裡同治,外散風熱,內清熱毒,兼顧痰瘀阻滯。
現代應用聯想(供參)
此方配伍思路類似「表裡雙解」法,適用於急性咽炎、扁桃體炎屬風熱證者,其「漱服」給藥方式可直接作用於病所,增強局部藥效。惟需辨證屬風熱或風火為要。
傳統服藥法
紫荊皮4錢,荊芥穗3錢,薄荷葉3錢,僵蠶(炒)2錢,苦桔梗2錢,防風2錢,甘草(生)錢半。
兼傷寒,身疼骨節疼者,加羌活、蘇葉;紅紫腫痛甚者,加生地汁;舌苔垢,不大便者,加大黃;痰涎壅盛者,兼噙辛烏散。
曬乾,忌火,為末,煎數沸,去滓,滿口細細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散溫燥,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寶漱散, 出處:《衛生鴻寶》卷二。 組成:紫荊皮4錢,荊芥穗3錢,薄荷葉3錢,僵蠶(炒)2錢,苦桔梗2錢,防風2錢,甘草(生)錢半。 主治:纏喉風、鎖喉風、喉蛾、喉珠、懸雍風等證,初起腫痛,惡風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