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芎辛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芎辛丸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而川芎的活血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頭部及四肢的供血。
- 配合其他藥材: 芎辛丸中其他藥材如藁本、羌活等也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川芎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使藥力更強,治療效果更佳。
芎辛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功效。芎辛丸主治風寒頭痛、鼻塞流涕、齒齦腫痛等症,防風可有效散寒解表,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 助行氣血,通經活絡: 防風亦可行氣血、通經絡,配合川芎等藥物,共同發揮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因此,防風在芎辛丸中的加入,可謂相得益彰,有助於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芎辛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通絡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其能疏通經絡,緩解筋脈拘攣,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口眼歪斜、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配合其他藥物:芎辛丸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羌活等均有疏風通絡的作用,白僵蠶的加入可以增強其通絡止痙的效果,並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綜上所述,白僵蠶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芎辛丸的臨牀療效。
芎辛丸中包含獨活,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濕止痛: 獨活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之功效,可與方中川芎、羌活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散寒除濕、通經活絡的效果,適用於風寒濕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 疏通經絡: 獨活入肝經,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解除風寒濕邪對經絡的阻滯,從而減輕疼痛,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總之,獨活在芎辛丸中起到祛風濕止痛、疏通經絡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的目的。
芎辛丸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風止痛,平肝熄風: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疏風止痛、平肝熄風的功效。芎辛丸以祛風散寒、行氣止痛為主,而天麻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止痛效果,並能有效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
- 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天麻還具有一定的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作用。芎辛丸治療的病症,如腰腿疼痛、筋骨酸軟等,也與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有關,天麻的加入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增強藥效。
芎辛丸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氣,開宣上焦:桔梗味辛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開宣上焦的功效。芎辛丸主治風寒阻滯、氣血凝滯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麻木等症狀。桔梗的宣肺利氣作用,有助於疏散風寒,使氣血流通,達到治療目的。
- 配合川芎、辛夷等藥物,協同作用:桔梗與川芎、辛夷等藥物配伍,可以形成協同作用,提高療效。川芎活血行氣,辛夷通鼻竅,桔梗則宣肺利氣,三者共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頭部氣血流通,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芎辛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辛溫解表,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散寒解表、溫經止痛之效。對於因風寒入侵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細辛能溫散寒邪,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 配合芎藭,增強止痛效果: 芎辛丸中,芎藭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細辛與芎藭搭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共同發揮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風寒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
芎辛丸中使用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止痛: 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止痛、散寒除濕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與方中川芎、羌活等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祛風止痛之效。
- 活血化瘀: 白附子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配合方中當歸、赤芍等活血化瘀藥物,更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白附子的使用,不僅能有效緩解疼痛,還能改善局部循環,促進康復。
芎辛丸中包含羌活,主要因其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芎辛丸以川芎為君藥,善於行氣止痛,而羌活則能疏散風寒,通利經絡,二者相合,可共奏祛風散寒、行氣止痛之效,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頭痛項強、肢體疼痛等症。此外,羌活亦可助川芎活血化瘀,增強其止痛效果,使療效更為顯著。
芎辛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芎辛丸以川芎、辛夷為主,辛溫解表,但易傷陰。甘草性甘平,能緩解藥性,調和脾胃,避免辛溫之品過於燥烈,保護正氣,避免傷及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各藥物相互協調,發揮最佳療效。同時,甘草亦具緩解疼痛、解毒之效,可更有效地治療頭痛、鼻塞等症狀。
芎辛丸中添加薄荷,主要是為了發揮其清熱解表、疏風散寒、止癢止痛的功效。薄荷性涼,味辛,入肺、肝經,具有較強的清熱解表作用,可有效緩解因風寒入侵所致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同時,薄荷的疏風散寒功效,能幫助驅散體內寒氣,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風寒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此外,薄荷的止癢止痛作用,也能有效緩解因風寒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因此,芎辛丸中添加薄荷,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使藥物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芎辛丸中包含荊芥,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寒: 荊芥性辛溫,善於疏散風寒,可解表散寒,緩解因風寒入侵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透疹止癢: 芎辛丸多用於治療麻疹,荊芥能疏風透疹,可促進疹子透發,同時止癢,緩解麻疹患者的不適感。
因此,荊芥在芎辛丸中發揮着疏風解表、透疹止癢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麻疹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芎辛丸」: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白僵蠶: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
-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
- 天麻: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細辛: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
- 白附子:溫通經絡、化痰散結、定驚搐。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薄荷: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
-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主治功效:
- 頭痛面赤:頭痛,臉色發紅。
- 煩悶咽乾:心煩意亂,咽喉乾燥。
- 上膈風痰:胸膈部位有風痰阻滯,出現胸悶、氣短,痰多等症狀。
- 頭目暈昏:頭昏腦脹,視物模糊。
- 百節疼痛:全身關節疼痛。
- 背項拘急:背部和頸部僵硬,活動受限。
總結:
中藥方劑「芎辛丸」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平肝息風、散寒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頭痛面赤、煩悶咽乾、上膈風痰、頭目暈昏、百節疼痛、背項拘急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川芎(洗)1兩,防風(去叉股)1兩,僵蠶(去絲嘴,炒)1兩,獨活(黃色如鬼眼者,去蘆,洗,焙)1兩,天麻4兩,桔梗(炒)3兩,細辛(去葉)1兩半,白附子(炒)1兩半,羌活(洗,去蘆)1兩半,甘草(炙)半兩,薄荷1兩半,荊齊穗1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食後茶、酒嚼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辛散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芎辛丸,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梔子18铢,甘草18铢,細辛30铢,桂心12铢,川芎1兩。 主治:口吻瘡。
芎辛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六引《海上名方》。 組成:大川芎2兩,華陰細辛半兩(去葉),甘草1分(炙)。 主治:常服清利眼目。主治:傷寒非時頭痛。
芎辛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 組成:川芎1兩,蒼朮(米泔浸3日,竹刀子刮去黑皮,切)1兩,細辛(去苗葉)1兩,蟬殼(去土)1兩,荊芥穗1兩,菊花1兩,蕤仁3分(和皮)。 主治:目風眼寒,頭目昏疼;眼暈翳。
芎辛丸,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川芎(洗)1兩,防風(去叉股)1兩,僵蠶(去絲嘴,炒)1兩,獨活(黃色如鬼眼者,去蘆,洗,焙)1兩,天麻4兩,桔梗(炒)3兩,細辛(去葉)半兩,白附子(炒)半兩,羌活(洗,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薄荷1兩半,荊芥穗1兩半。 主治:頭痛面赤,煩悶咽乾,上膈風痰,頭目暈昏,百節疼痛,背項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