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菊花茶調散中包含菊花,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散風熱、清肝明目,適合治療因風熱上攻引起的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
- 疏風散熱: 菊花能疏散風熱,並能清熱解毒,對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菊花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材,其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菊花茶調散方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散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痙之效。菊花茶亦清熱解毒,二者相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熱毒瘡瘍、小兒驚風等症。
- 疏風通絡,止癢止痛:白僵蠶能疏通經絡,止癢止痛,與菊花茶的疏風通絡之功相輔相成,可用於治療風疹、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症,以及風濕痹痛等疾病。
菊花茶調散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通竅止痛: 菊花清熱解毒,川芎則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之效。二者合用,可有效疏散風熱,通利頭目,對於風熱上擾,頭痛眩暈等症狀,起到協同作用。
- 活血化瘀,改善循環: 川芎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菊花清熱解毒作用的發揮。對於因風熱引起的頭面部紅腫疼痛,具有消炎止痛,促進康復的功效。
菊花茶調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疏散風熱:荊芥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效。與菊花茶同用,可增強其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風熱感冒、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透疹止癢:荊芥亦可透疹止癢,對於麻疹、風疹等疾病引起的皮疹瘙癢,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與菊花茶同用,可以促進疹出,加速病程恢復。
菊花茶調散方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解表: 菊花茶調散主治風寒感冒,羌活性溫,善於疏散風寒,並能止痛解表,與菊花茶的清熱解毒、疏風散熱功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解表散寒的效果。
- 通鼻竅,利頭目: 羌活具有通鼻竅、利頭目的功效,對於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配合菊花茶的清熱明目功效,更能有效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頭部不適。
菊花茶調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菊花寒性: 菊花性寒,久服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可緩解菊花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寒涼的刺激,使藥性更平和,適合長期服用。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方中各藥材的藥性更加協調,發揮更好的療效。甘草還能增強菊花的清熱解毒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菊花茶調散方中加入白芷,主要是考慮其疏散風寒和通鼻竅的功效。
白芷味辛、性溫,具有發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鼻塞、流涕、頭昏腦脹等風寒感冒症狀。
此外,白芷還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因風寒引起的鼻腔炎症,促進鼻腔通氣,減輕鼻塞和頭疼。
因此,白芷的加入有助於加強菊花茶調散的疏風解表、通鼻竅等功效,進一步改善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頭疼等症狀。
菊花茶調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散寒解表,溫肺止咳: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解表、溫肺止咳的功效。菊花茶調散以菊花清熱解毒,配伍細辛,可溫和地驅散風寒,緩解因風寒引起的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
- 助菊花疏風清熱: 細辛性溫,可助菊花疏散風寒,避免菊花寒涼性過於明顯,導致體質虛寒者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同時,細辛的辛散之性,可幫助菊花藥力更好地發揮,提高清熱解毒效果。
菊花茶調散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散風寒,兼具止咳功效: 菊花茶調散以疏散風寒、清熱解毒爲主,而防風性味辛溫,能散風寒、止咳,與菊花茶的功效相輔相成,增強散風止咳的效果。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防風具有通鼻竅、止涕的功效,與菊花的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相結合,能更有效地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因此,防風在菊花茶調散中起着重要的協同作用,可以增強方劑的療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菊花茶調散方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疏風止癢:蟬蛻性味甘寒,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止癢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疹子等症狀。菊花茶則清熱解毒,並能消炎止痛。兩者合用,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疏風止癢。
- 活血化瘀,通經絡:蟬蛻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皮膚代謝,加速疹子消退。菊花茶則清熱解毒,並能消炎止痛,有助於緩解局部炎症和疼痛。
因此,蟬蛻與菊花茶相配,可發揮清熱解毒、疏風止癢、活血化瘀、通經絡的功效,治療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疹子等症狀。
菊花茶調散方中加入薄荷,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表,疏風散熱: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熱的作用。配合菊花清熱解毒,可有效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二、清利頭目,醒腦明目:薄荷具有清利頭目、醒腦明目的功效,可改善風熱上犯引起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與菊花同用,可增強清熱明目的效果,有助於緩解眼部疲勞、視力下降等問題。
主治功效
菊花茶調散主治功效分析
菊花茶調散的主要功效在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多用於治療因風熱邪氣上擾所致的頭痛、偏頭痛、頭風、鼻塞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疏散風熱: 方中薄荷、荊芥、防風、羌活等藥物,皆具辛散之性,能發散體表之風熱邪氣,使邪有出路,解除風熱上擾清竅所致的頭痛、鼻塞等症狀。《醫方集解》提到此方「治頭目風熱」,明確指出其針對的病因病機。
清利頭目: 菊花、薄荷等藥物具有清熱明目的功效,能清泄頭目之熱,緩解因風熱上攻所引起的頭目昏重、脹痛。《仁齋直指方論》提到此方「治諸風頭目昏重」,強調其能改善頭目不適的症狀。《目經大成》則指出「菊、茶清芬上行,以為引導」,突顯菊花清輕上行的藥性。
活血止痛: 川芎能活血行氣,通絡止痛,可以改善頭部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疼痛。《類證治裁》提及此方可治「偏頭痛」,說明川芎在其中活血止痛的作用。《銀海精微》亦載「菊花茶調散川芎…治頭風」,表明川芎為治療頭痛之要藥。
祛風化痰: 白殭蠶能消風化痰,對於風熱兼痰的症狀有一定療效。《醫方集解》及《成方切用》均提及「殭蠶消風化痰」,《大方脈》則指出此方加白菊花、炒殭蠶,可「治頭目脹痛,風熱兼痰者」。
輔助解毒: 蟬蛻能清熱解毒,可輔助清解風熱之邪。多篇古籍如《審視瑤函》、《萬病回春》、《古今醫鑒》等均提及此方加蟬蛻,以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
調和諸藥: 甘草能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並能益氣解毒。
主治病症解析:
- 頭痛、偏頭痛、頭風: 《類證治裁》、《仁齋直指方論》、《萬病回春》、《保命歌括》等均明確指出此方可治頭痛,特別是偏頭痛和頭風。《銀海精微》亦載「菊花茶調散…治頭風」。
- 頭目昏重、脹痛: 《仁齋直指方論》、《赤水玄珠》均提到此方能治「頭目昏重」,《大方脈》則指可治「頭目脹痛」。
- 鼻塞、鼻淵:《仁齋直指方論》及《赤水玄珠》均提及此方可治鼻塞。《類證治裁》提及此方可用於治療「風熱壅肺」所致的鼻塞、涕多等症狀。《醫述》則指出此方可用於治療鼻淵。《證治針經》亦認為此方可「開上宣郁,頞塞方痊」。
- 風熱上攻之症: 多篇古籍明確指出此方主治「風熱」,如《成方切用》、《醫方集解》。《沈菊人醫案》亦有以菊花茶調散為基礎加減治療風熱上蒙清竅之醫案。
綜合總結:
菊花茶調散以辛散解表、清熱利頭為治療原則,通過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活血止痛、祛風化痰等多重作用,達到治療風熱邪氣上擾所致頭痛、偏頭痛、頭風、鼻塞等症狀的效果。此方不僅能緩解頭部不適的症狀,亦可清解風熱邪氣,使清竅得暢,氣血運行正常,從而達到治本之效。
傳統服藥法
菊花2兩,川芎2兩,荊芥穗2兩,羌活2兩,甘草2兩,白芷2兩,細辛1兩(洗淨),防風(去蘆)1兩半,蟬蛻5錢,僵蠶5錢,薄荷5錢。
上為末。
每服2錢,食後茶清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涼,有散寒解表的作用,體虛、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菊花茶調散, 出處:《不居集》下集卷二。 組成:菊花1錢,僵蠶3分。 主治:風熱上攻。
菊花茶調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二。 組成:菊花2兩,川芎2兩,荊芥穗2兩,羌活2兩,甘草2兩,白芷2兩,細辛1兩(洗淨),防風(去蘆)1兩半,蟬蛻5錢,僵蠶5錢,薄荷5錢。 主治:諸風,頭目昏重,偏正頭痛,鼻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