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菊丸

甘菊丸

GAN J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4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肺經 23%
脾經 16%
心經 10%
膽經 6%
胃經 6%
腎經 6%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胃經
腎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菊丸中加入天南星,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甘菊丸主治風熱頭痛,而天南星性寒,味辛,具有開竅醒神、散風止痛之效。其寒性可清熱解表,辛味則可通竅散風,與甘菊之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效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頭部經絡,以達到散風止痛的效果。

此外,天南星入肺經,可宣肺通竅,有助於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配合甘菊之清熱利咽,可更好地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

甘菊丸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熱,清熱解表:甘菊丸以清熱解毒為主,而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效。二者合用,能加強清熱解表之力,更有效地疏散外感風熱,緩解頭痛、發熱等症狀。
  2. 通鼻竅,改善鼻塞:甘菊丸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而荊芥具通鼻竅、止鼻流涕之效。加入荊芥,可協同甘菊丸清熱解毒功效,改善鼻塞症狀,使患者呼吸通暢。

甘菊丸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基於其辛溫散寒、宣通鼻竅的藥性,以增強方劑的解表散寒、通竅止痛功效。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作用。甘菊丸主治風寒感冒、頭風頭痛、鼻塞流涕等症,而細辛的加入,可以更好地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緩解鼻塞、頭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甘菊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甘菊丸以清熱解毒為主要功效,川芎具有疏散風熱、行氣活血的功效,與甘菊等藥材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並改善因風熱引起的頭痛、目赤等症狀。

二、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因血瘀引起的頭痛、頭暈、耳鳴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川芎的加入可以提升甘菊丸的療效,使其更能有效地治療風熱頭痛、目赤腫痛、頭暈耳鳴等症狀。

甘菊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止癢止痛:甘菊丸主治風熱上攻、頭風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症。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癢止痛的功效,可輔助甘菊清熱解毒,共同達到疏散風熱、止痛止癢的效果。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甘菊性寒,容易傷胃,而防風性溫,可以溫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此外,防風還能增強甘菊的疏風止痛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甘菊丸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苦寒之性: 甘菊丸主治風熱頭痛,藥性偏寒涼。而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減緩藥物對脾胃的寒涼刺激,避免出現胃寒、腹瀉等副作用。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止痛、緩解炎症等功效,與菊花、川芎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達到治療頭痛的目的。

甘菊丸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痙的功效。白僵蠶為蠶蛾感染白僵菌後的乾燥蟲體,性寒,味辛,入肝經。其性寒,可清熱解毒,而辛味則可行氣止痛,且具有疏風解痙之效。

在甘菊丸中,白僵蠶與其他藥物配合,主要用於治療風熱頭痛、眩暈、痙攣等症。白僵蠶的加入,可加強方劑祛風止痙的作用,使療效更佳。

甘菊丸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緩解因風熱上攻引發的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症狀。
  2. 疏散風熱: 菊花能疏散風熱,並具有平肝明目的功效,可改善因風熱上擾導致的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等問題。

因此,甘菊丸中加入菊花,可發揮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菊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風痰壅盛」相關證候,其症狀群涵蓋上焦風痰上擾、經絡不利之表現:

  1. 頭面官竅症狀:頭目昏痛、鼻塞耳鳴、頭皮腫癢,顯屬風痰上攻頭面清竅所致。
  2. 肢體經絡症狀:肢節拘倦,反映風痰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
    此證病機關鍵在「風痰」相搏,痰濁隨風勢上竄,壅滯清陽之位,故治療當以祛風化痰為主軸。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

  • 天南星(製):用量獨重(4兩),經酒煮後毒性降低,增其化痰搜風之效,善化經絡風痰,針對「風痰壅盛」之核心病機。
  • 菊花:質輕上行,清利頭目,與天南星共為君藥,一化痰一散風,標本兼顧。

臣藥

  • 防風、荊芥穗:辛散疏風,解表透邪,助菊花疏泄外風;
  • 白僵蠶:祛風化痰、通絡止癢,助天南星瓦解風痰結滯;
  • 細辛:辛烈走竄,宣通鼻竅、散寒止痛,針對鼻塞頭痛。

佐使藥

  • 川芎:活血行氣,上行頭目,偕防風增強祛風通竅之效;
  • 雞蘇(薄荷):辛涼透散,助疏風熱之鬱;
  • 炙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峻烈之性;
  • 生薑湯送服:取其辛散之功,既可溫化痰飲,又能引藥上行。

配伍特點

  1. 風痰並治:天南星化痰為本,配伍大量風藥(防風、荊芥、菊花等),體現「治痰必治氣,化痰需祛風」思路。
  2. 上行透竅:藥物多具辛散上行之性(如細辛、川芎、薄荷),專注頭面官竅病變。
  3. 剛柔相濟:天南星之燥烈得甘草、蜂蜜緩和,薄荷之涼性與細辛之溫性相互制約,共成疏風化痰而不傷正之劑。

此方適用於外風引動痰濕,或內生風痰上擾之證,通過祛風開泄、化痰通絡,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則頭目昏痛諸症自解。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4兩(洗,焙為末,以好酒1升,煮成膏,並蜜同搜和諸藥),雞蘇(去土)4兩,荊芥穗2兩,細辛(去葉土)2兩,川芎1兩半,防風(去蘆頭)1兩半,甘草(炙)1兩半,白僵蠶(炒去絲嘴)1兩,菊花1兩。
上件除天南星外,並為細末,次入天南星膏子,並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後生薑湯吞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本方有一定的刺激性,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等症狀,若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耳鳴鼻塞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鼻息肉多痰眼睛模糊

相同名稱方劑


甘菊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天南星4兩(洗,焙爲末,以好酒1升,煮成膏,并蜜同搜和諸藥),雞蘇(去土)4兩,荊芥穗2兩,細辛(去葉土)2兩,川芎1兩半,防風(去蘆頭)1兩半,甘草(炙)1兩半,白僵蠶(炒去絲嘴)1兩,菊花1兩。 主治:風痰壅盛,頭目昏痛,肢節拘倦,鼻塞耳鳴,頭皮腫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