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荊芥散
FANG FENG JING JI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4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荊芥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和止癢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發散風熱、解表止癢、消腫止痛等功效。對於風熱感冒、頭痛鼻塞、皮膚風疹瘙癢等症狀,荊芥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防風荊芥散中,荊芥與防風等藥物配伍,共同發揮疏散風熱、解表止癢的作用,以達到治療風熱感冒、風疹瘙癢等疾病的目的。
防風荊芥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防風、荊芥性辛溫,具發散解表之效,但若單用則易傷津耗氣。甘草性甘平,能緩解辛溫藥物的燥烈之性,並補益脾胃,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造成身體不適。
- 增強療效,協同作用: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其他藥物更易於發揮作用。同時,甘草還能增強荊芥、防風的解表散寒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防風荊芥散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配合防風、荊芥等藥物,能有效清除風熱邪氣,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平肝明目,清肝火:菊花具有平肝明目的功效,能清肝火,改善頭暈目眩、視力模糊等症狀。對於因風熱上擾所致的目赤腫痛,也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防風荊芥散中加入菊花,可以增強方劑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效果,並兼顧平肝明目,提升療效。
防風荊芥散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活血止痛: 川芎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與防風、荊芥等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驅散風寒,改善因風寒引起的頭風、頭痛、鼻塞等症狀。
- 引藥上行,通達頭面: 川芎性溫,氣味辛香,具有升散之性,能引導藥力上行,直達頭面部,促進藥效發揮,更好地治療風寒引起的頭面部病症。
總之,川芎的加入,既能增強藥效,又能提高藥物療效,使防風荊芥散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病症。
防風荊芥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協同作用:白芷性溫,味辛,具有散風止痛、通鼻竅、消腫止痛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防風、荊芥等,共同發揮疏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增強治療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的療效。
- 引經作用:白芷入肺經,可引其他藥材之藥力直達肺經,增強其疏風解表的效果,同時也可引藥入鼻竅,治療鼻塞、鼻淵等症。
防風荊芥散方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荊芥散以疏散風寒,止癢止痛為主。羌活性辛溫,善於疏散風寒,止痛止癢,與方中防風、荊芥等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疏風解表之效,並可更有效地止痛止癢。
- 配合防風,散寒止痛: 方中防風為君藥,主治風寒表證,而羌活則輔佐防風,共同散寒止痛。羌活的加入,不僅可以加強防風的疏散風寒之功,更能增強其止痛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
防風荊芥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散風寒:防風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的功效。其擅長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與荊芥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風解表的作用。
二、止咳平喘:防風同時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其能宣肺止咳,對於風寒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與荊芥的止咳化痰作用相結合,共同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因此,防風在防風荊芥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能疏散風寒,還能止咳平喘,是該方劑的關鍵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防風荊芥散]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可以將[防風荊芥散]的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1. 《聖濟總錄》中的分析:
- 病因病機: 《聖濟總錄》指出「頭風白屑」的病因主要為「肺熱」。肺主皮毛,其氣上衝頭項。當肺部有熱時,熱邪熏蒸頭部,導致頭皮腫癢、多生白屑(類似於現代醫學的頭皮屑)。同時,「風熱鼓作」會加重瘙癢症狀。
- 治療方向: 針對「肺熱」和「風熱」兩個病機,[防風荊芥散]的組方思路應以清肺熱、疏風邪為主。
2. 《楊氏家藏方》中的分析:
- 病症描述: 《楊氏家藏方》記載[防風荊芥散]可治療「風毒攻注眼目,常多昏暗,冷淚不止」。這裡的「風毒」可理解為風邪夾帶熱毒,侵襲眼目,導致視物昏暗、流淚等症狀。
- 藥物組成: 雖然具體藥物組成與[防風荊芥散]不完全相同,但其中包含了當歸、川烏頭、羌活、防風、荊芥穗、木賊、甘草等藥物,與[防風荊芥散]的核心組成有一定重合。這些藥物具有活血、祛風、清熱、止痛等功效,可以針對「風毒」進行治療。
主治功效總結
綜合上述分析,[防風荊芥散]的主要功效可以歸納為:
- 清肺熱,祛風邪: 針對頭皮腫癢、多生白屑等症狀,方中的荊芥、防風、菊花等藥物可以疏散風邪,清解肺熱,從而減輕頭皮瘙癢和頭屑。
- 疏風清熱,明目止淚: 針對風熱侵襲眼目導致的昏暗、流淚等症狀,方中的荊芥、防風、菊花、川芎、白芷等藥物可以疏風清熱,活血通絡,改善眼部症狀。
方劑組成與功效印證
方劑組成中的:
- 荊芥、防風: 為君藥,發散風邪,清利頭目,是治療風熱之主藥。
- 菊花: 清熱解毒,疏肝明目,輔助荊芥、防風清解頭目之熱。
- 川芎、白芷、羌活: 活血祛風,止痛通竅,可以緩解頭皮腫癢、疼痛等症狀。
- 甘草: 調和諸藥,並能益氣和中。
這些藥物的功效與古文記載的病機和症狀相吻合,進一步印證了[防風荊芥散]的治療原理和主治功效。
總結
[防風荊芥散]是一個以疏風清熱為主要功效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肺熱風邪引起的頭皮腫癢、多生白屑,以及風熱侵襲眼目導致的昏暗、流淚等症狀。其組方合理,藥物功效與病機相符,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洗,焙),川烏頭1兩(炮,去皮尖),羌活1兩(去蘆頭),防風1兩(去蘆頭),栝樓根1兩,荊芥穗1兩,木賊(去節)1兩,甘草半兩(炙),烏賊魚骨1兩半。
上為細末。
每服3錢,食後茶清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風寒感冒初期使用,若風寒已化熱,則不宜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荊芥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荊芥穗半斤,莎草根(去毛)半斤,甘草(炙,銼)3兩半,甘菊花(揀)半兩,川芎3兩,白芷3兩,羌活3兩(去蘆頭),防風(去叉)3兩。 主治:諸風及沐發未乾,致頭皮腫癢,多生白屑。
防風荊芥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組成:當歸1兩(洗,焙),川烏頭1兩(炮,去皮尖),羌活1兩(去蘆頭),防風1兩(去蘆頭),栝樓根1兩,荊芥穗1兩,木賊(去節)1兩,甘草半兩(炙),烏賊魚骨1兩半。 主治:風毒攻註眼目,常多昏暗,冷淚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