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旋覆花於木乳散方中,主要起著止咳化痰、降氣平喘的作用。
旋覆花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其揮髮油成分能擴張支氣管,鬆弛支氣管平滑肌,緩解氣喘;其皁苷類成分可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此外,旋覆花還能降逆止嘔,對於因氣逆引起的嘔吐也有輔助作用,與木乳散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的效果。
木乳散中加入石膏,主要是為了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石膏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解毒生津之效。木乳散中加入石膏,可以清解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同時也能涼血止血,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出血。
此外,石膏還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以幫助治療因熱毒引起的腹瀉。總而言之,石膏在木乳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木乳散中加入菊花,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毒: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木乳散主治乳癰,屬於熱毒壅盛所致,菊花可以清熱解毒,緩解乳房紅腫熱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二、疏風散熱:菊花亦能疏散風熱,對於因風熱上犯所致的乳癰,菊花可以清熱解表,散風止痛,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消炎止痛,促進乳癰消散的作用。
木乳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病、疼痛及其他相關症狀。其中,防風作為其主要成分之一,參與了方劑的整體療效。
防風味辛、甘,性溫,具備散風解表、祛邪止痛的功效。由於風是引起許多外感病症的因素,防風能夠有效地抵禦外界的風邪,進而減輕患者的症狀。此外,防風對於調理脾胃、增強體抗力亦有所助益,這樣能夠促進整體健康,進一步加強木乳散的療效。
再者,防風還對於緩解肌肉和關節的疼痛有顯著效果,特別是在治療由風邪引起的疼痛時,防風的作用不可或缺。總結來說,防風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木乳散對風邪的抵抗力,還提升了整體藥效,符合中醫的辯證施治理念。
木乳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能有效改善乳房氣血運行不暢,緩解乳房脹痛、乳汁不通等症狀。
- 疏散風寒,解除乳房脹痛: 木乳散主要針對乳房脹痛、乳汁分泌不暢等症,而川芎具備疏散風寒、解表止痛之效,可解除乳房局部風寒凝滯,促進乳汁分泌通暢,達到治療效果。
木乳散方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木乳散以治乳癰為目的,方中多用苦寒之藥,容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調和藥性,緩解苦寒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功能。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甘草性甘,能解百毒,並具有潤肺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乳癰的作用。
木乳散中加入荊芥,乃因其性辛溫,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止癢之功效。
首先,荊芥能疏散風熱,對於風熱感冒、麻疹初起,以及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木乳散主要用於治療乳癰,而乳癰的發病常與風熱之邪入侵乳房有關,因此荊芥的解表散風作用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其次,荊芥具有透疹止癢的功效,可以促進疹子的發出,並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乳癰的治療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局部紅腫熱痛、伴有皮膚瘙癢等症狀,荊芥的透疹止癢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促進病情的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乳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頭痛,胸膈多痰,時復暈悶」,乃風邪上擾、痰濁壅滯所致。風性輕揚,易襲陽位,頭為諸陽之會,風邪夾痰上攻則頭痛暈悶;痰阻胸膈,氣機不暢,故見胸膈痞滿。其證屬外風引動內痰,兼有化熱之象(石膏之用可佐證),治宜疏風化痰、清熱降逆。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疏風透表,清利頭目
- 防風、荊芥、甘菊花:三者皆輕清上行,防風為「風藥潤劑」,祛風不燥;荊芥散頭面風邪;菊花清肝明目,兼能平肝息風,合而疏散頭目風邪,緩解頭痛眩暈。
- 芎藭(川芎):上行頭目,活血行氣,為治頭痛要藥,善治「風入腦戶」之頭風痛。
2. 化痰降逆,宣通胸膈
- 旋覆花:性主降,化痰下氣,專治「噫氣不除」「胸中痰結」,能消痰行水而開胸膈痞塞。
- 木乳(即皂莢之別名):酥炙後減其峻烈之性,仍具化痰通竅之效,尤善祛風痰,為方中主藥。
- 生薑:煎服時加入,既可溫化痰飲,又能和中止嘔,助旋覆花降逆。
3. 清熱理氣,調和升降
- 石膏:清泄肺胃鬱熱,針對風痰久鬱化熱之頭痛暈悶,用量獨重(二兩),彰顯清熱之效。
- 枳殼:麩炒緩其破氣之性,偏於行氣寬中,助痰消氣順,與旋覆花協調氣機升降。
- 甘草:炙用和中,調和諸藥,兼緩石膏寒涼、木乳辛烈。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祛風化痰」為主軸,輔以「清熱降氣」,形成「外疏內降、痰熱並治」之格局。風邪得散則頭痛緩,痰熱得化則胸膈利,氣機調暢則暈悶除。尤其木乳(皂莢)與石膏同用,一溫一寒,化痰不助熱,清熱不礙痰,配伍精當,契合風痰夾熱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木乳1兩(酥炙),旋覆花半兩,積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石膏2兩,甘菊花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芎藭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荊芥3分。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木乳散具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的作用,因此,它適合用於風頭痛、胸膈多痰、時復暈悶等症狀。但是,木乳散性寒,因此,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木乳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木乳3分(去粗皮,塗酥,炙令黃),貝母2兩(酥炒微黃),甘草1兩(塗酥,炙微赤,銼),杏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酥炒令黃)。 主治:婦人咳嗽久不止。
木乳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六。 組成:皂莢樹白皮2兩(塗酥,炙微黃),貝母1兩(煨微黃),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麻黃1兩(去根節),百合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久咳嗽不癒。
木乳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木乳1兩(酥炙),旋覆花半兩,積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石膏2兩,甘菊花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川芎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荊芥3分。 主治:風頭痛,胸膈多痰,時復暈悶。
木乳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一。 組成:木乳1兩(塗酥炙令黃),麻黃3分(去根節),梔子仁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貝母3分(煨,炙微黃),百合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桑根白皮2兩(銼),款冬花3分,紫菀3分(洗去苗土)。 主治:骨蒸勞熱,咳嗽,涕唾稠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