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蔓荊實湯
MAN JING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蔓荊實湯中包含蔓荊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散風熱:蔓荊子味辛、性涼,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效。對於風熱上擾、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蔓荊子能有效清熱解毒,改善頭部不適。
二、通竅止痛:蔓荊子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能疏通經絡,改善頭部血管循環,對於頭痛、眩暈、鼻塞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蔓荊子在蔓荊實湯中,與其他藥物配伍,發揮協同作用,有效治療風熱頭痛、頭昏目眩等病症。
蔓荊實湯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表、疏風散熱、平肝明目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的作用。蔓荊實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而菊花可清熱解表,疏散風熱,與蔓荊子、薄荷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表、疏風散熱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此外,菊花還有平肝明目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等症狀,進一步提升療效。
蔓荊實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羌活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與蔓荊實、薄荷等藥材協同作用,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頭昏、目眩、耳鳴、肢體疼痛等症狀。
- 升散頭部風邪:羌活具有升散頭部風邪的作用,能將風寒濕邪從頭部驅散出去,配合蔓荊實、菊花等藥材,可有效改善頭部風寒引起的各種不適。
蔓荊實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蔓荊實湯主治風熱感冒,症狀包括頭痛、發熱、鼻塞流涕、口渴等。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積熱,緩解發熱、頭痛等症狀。
- 疏散風熱:蔓荊實湯中的蔓荊子、菊花等藥材,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黃芩的加入,可以增強疏散風熱的效果,幫助患者更快地恢復健康。
總而言之,黃芩在蔓荊實湯中起到清熱瀉火、疏散風熱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更好的療效。
蔓荊實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通竅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熱、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蔓荊實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鼻塞、目赤等症,川芎可幫助疏解風熱,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 配合蔓荊子,增強療效: 蔓荊子性涼,善於清熱解表,散風止痛。川芎的辛溫之性可與蔓荊子的涼性相配,起到溫和散寒、疏風止痛的作用,增強藥效,使治療更加全面。
總之,川芎的加入,使蔓荊實湯的功效更加全面,既能疏散風熱,又能通竅止痛,協同蔓荊子,治療效果更佳。
蔓荊實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止痛止癢: 防風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痛止癢的功效。蔓荊實湯主治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目赤腫痛、鼻塞流涕等症狀,防風可幫助疏散風熱,解除頭部、眼部、鼻部的炎症,達到止痛止癢的效果。
2. 輔助蔓荊子清熱解表: 蔓荊子性涼,善於清熱解表,但單用易傷正氣。防風性溫,可輔助蔓荊子清熱解表,避免過寒傷正,同時還能增強疏散風熱之效,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蔓荊實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是為了清熱解暑、涼血止血。
蔓荊實湯本身以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為主要功效。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津止渴、涼血止血的功效。
加入石膏,可加強方劑清熱解暑的作用,同時亦可抑制因風熱上擾所導致的頭痛、目赤、煩躁等症狀。此外,石膏也能幫助止血,緩解因熱毒血瘀所造成的鼻衄、咯血等病症。
蔓荊實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蔓荊實湯中其他藥物如蔓荊子、菊花等性偏寒涼,容易傷脾胃,而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諸藥,緩解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
二、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能輔助其他藥物發揮藥效,提高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能增強蔓荊子清熱解表、疏風止痛的功效,同時還能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胃部的刺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蔓荊實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目睛疼痛,上連頭疼」,即眼睛疼痛並牽連至頭部的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風熱上攻頭目,或肝膽火盛循經上擾所致,致使氣血壅滯、清竅不利。方中藥物組合旨在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兼能活血止痛,標本兼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蔓荊實
性辛微寒,歸膀胱、肝、胃經,擅長疏散頭面風熱,清利頭目,《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此處重用為君,直達頭目,祛風止痛。臣藥:甘菊花、羌活、防風
- 甘菊花:甘苦微寒,清肝明目,與蔓荊實協同增強清頭目風熱之效。
- 羌活、防風:辛溫解表,祛風勝濕,尤善上行頭頸,助君藥開散頭目鬱滯之邪。此三藥共助疏散風熱、通絡止痛。
佐藥:黃芩、石膏、芎藭
- 黃芩:苦寒,清瀉肝膽及上焦實火,針對目赤頭痛之熱象。
- 石膏:辛甘大寒,清熱瀉火,尤善治陽明經頭痛,與黃芩合用清泄內熱。
- 芎藭(川芎):辛溫活血行氣,上行頭目,「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血」,能化瘀通絡,緩解疼痛。
使藥:炙甘草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之峻性,兼能緩急止痛。
全方配伍特點:
- 辛散與寒涼並用:以蔓荊實、羌活、防風之辛散外邪,黃芩、石膏之寒涼清裏熱,符合「火鬱發之」的治法。
- 升散與沉降結合:既疏散頭目風熱,又沉降內蘊之火,使邪有出路。
- 氣血同調:川芎行血中之氣,菊花、蔓荊實引藥上行,共奏通絡止痛之效。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祛風清熱、活血通絡,改善頭目氣血運行,尤其適用於風熱夾雜、氣血壅滯所致的眼痛連頭之症。其組方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思路,同時注重引經報使,使藥力直達病所。
傳統服藥法
蔓荊實(去皮)1兩,甘菊花1兩,羌活(去蘆頭)1兩,黃芩(去黑心)1兩,芎藭1兩,防風(去叉)1兩,石膏3兩,甘草(炙銼)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4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蔓荊實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蔓荊實(去皮)1兩,甘菊花1兩,羌活(去蘆頭)1兩,黃芩(去黑心)1兩,川芎1兩,防風(去叉)1兩,石膏3兩,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目睛疼痛,上連頭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