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勝濕湯

Qiang Huo Sheng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內外傷辨惑論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22%
肝經 15%
肺經 13%
腎經 11%
脾經 11%
胃經 11%
心經 7%
心包經 3%
膽經 3%
膀胱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1-12

方劑組成解釋

「羌活勝濕湯」方中包含「羌活」,正是因為其藥性與功效能有效治療本方所針對的病症。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祛風勝濕、止痛解熱、通絡止痺之功效,擅長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頭痛鼻塞等症。

方中以羌活為主藥,正是因為其能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故此方名為「羌活勝濕湯」,以彰顯其功效。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祛風濕之力: 羌活、獨活皆為祛風濕要藥,但羌活偏於散寒濕,獨活偏於解表濕,兩藥合用,可增強祛風濕之力,使藥效更強。
  2. 協調藥性: 羌活性溫,獨活性微寒,兩藥相配,可協調藥性,避免藥性偏寒或偏燥,使藥物更溫和,更易於人體接受。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羌活性溫,味辛、苦,入膀胱經,擅長祛風濕、止痛止癢。兩者合用,可相輔相成,更有效地疏散風寒濕邪,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
  2. 行氣活血,通經活絡: 川芎還具有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進一步減輕疼痛和炎症反應,配合羌活的祛風濕功效,可使療效更顯著。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藁本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功效,可與羌活、獨活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發揮祛風除濕、止痛止癢的作用,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
  2. 引藥入絡,提高藥效: 藁本善於行氣活血,可引導藥力深入經絡,促進藥效的發揮,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進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羌活勝濕湯的組成中,包含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濕,清熱解表: 蔓荊子味辛、苦,性微寒,入肝、膀胱經。其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在羌活勝濕湯中,蔓荊子與羌活、防風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發揮疏散風濕、清熱解表的功效,以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身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通鼻竅,止頭痛: 蔓荊子善於通鼻竅,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在羌活勝濕湯中,蔓荊子的加入,可以加強藥方通鼻竅、止頭痛的效果,促進患者的康復。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相輔相成,增強祛風勝濕之效: 羌活善於祛風濕、止痛,而防風亦具祛風解表、止痛之功,兩者合用,可加強祛風勝濕之力,並協同止痛,使療效更顯著。

二、 引藥深入,增強藥效: 防風性溫,能引導羌活等藥力深入經絡,達於病所,使藥效發揮更全面,更有效地驅除風濕邪氣,解除痺痛。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蒼朮,乃因其 燥濕健脾、祛風止痛 之效,與方劑主治之濕邪相剋。

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健脾開胃,並兼具祛風止痛之功。羌活勝濕湯以羌活、獨活等辛溫解表之藥祛風勝濕,蒼朮則助其燥濕健脾,使濕邪得以降伏,並可防止濕邪困脾,進一步強化療效。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羌活勝濕湯以祛風勝濕為主,藥性偏於辛溫燥烈。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傷陰。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補脾益氣,與羌活、獨活等藥物相配,有助於脾胃運化,提升藥物吸收和療效,從而更有效地祛風勝濕,治療風寒濕痺等病症。

主治功效


羌活勝溼湯(出自《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成分:

  • 羌活、獨活 各 6 克
  • 藁本、防風、甘草(炙)和川芍 各 3 克
  • 蔓荊子 2 克

用法: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後成為一劑。加水兩碗,煎至剩下一碗。空腹服用,在飯前服用,去渣後溫服。如果患者有體內濕氣明顯、身體沉重、腰部痠痛的症狀,可以加酒洗漢防己 3 克;症狀較輕者加附子 3 克,較重者加川烏 3 克。

功效:
祛風除濕。

主治:
適用於外感濕氣,滯留在太陽經,表現為肩背痛、脊痛、頸部僵硬,或全身痠痛沉重,無法靈活轉側,脈象浮動;邪氣侵犯少陽經或厥陰經,患者易在睡眠中驚醒。

方義分析:

  • 羌活 擅長祛除上部的風濕,獨活 則善於去除下部的風濕,兩者合用可散除全身的風寒濕邪,舒緩關節,止痹痛,為方中的主藥。
  • 防風藁本 可祛風散寒,除濕止痛,輔助主藥增強祛風濕止痛的效果,是方中的輔藥。
  • 川芍 活血通絡,祛風止痛;蔓荊子 能祛除頭面部的風濕並止痛,為佐藥。
  • 甘草 調和各藥,為方中的使藥。

比較:
與九味羌活湯相比,兩方都有羌活、川芍、防風和甘草,都具有祛風除濕、止頭痛的功效。但九味羌活湯中還加入了蒼術、細辛、白芷、生地和黃芩,解表的效果較強,並且兼具清內熱的作用,主治發冷發熱為主,伴隨口苦微渴;而本方多使用獨活、藁本、蔓荊子,祛風除濕的效果稍強,但解表的力量較弱,主要適用於頭身沉重疼痛,發冷發熱的表證不明顯。

傳統服藥法


羌活1錢,獨活1錢,藁本5分,防風5分,川芎5分,蔓荊子3分,甘草炙5分
上藥咀,都作一服。用水煎去滓,大溫服,空心食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羌活勝濕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三。 組成:防風通氣湯加附子。 主治:寒濕重著腰痛。

羌活勝濕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四。 組成:羌活7分,獨活7分,防風5分,升麻5分,柴胡5分,藁本1錢,蒼朮1錢,川芎8分,蔓荊子8分,甘草5分。 主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羌活勝濕湯,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羌活1錢半,獨活1錢半,炙甘草1錢,南川芎1錢,藁本1錢,蔓荊子1錢,防風1錢,酒炒黃芩1錢,米泔蒼朮1錢。 主治:濕痰結聚,中有實熱,背惡寒。

羌活勝濕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羌活、防風、蒼朮、黃柏、澤瀉、茯苓、廣皮、甘草。 主治:表裏分消,散風勝濕。主治:風濕相持,身體疼痛,不能轉側;風濕相搏,身腫身痛,小便不利。

羌活勝濕湯, 出處:《內外傷辨》卷中。 組成:羌活1錢,獨活1錢,藁本5分,防風5分,甘草(炙)5分,川芎5分,蔓荊子3分。 主治:外傷於濕,鬱於太陽,肩背痛,脊痛項強,或一身盡痛,或身重不能轉側,脈浮;邪在少陽、厥陰,卧而多驚。

羌活勝濕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二。 組成:羌活1錢,獨活1錢,藁本5分,防風5分,蔓荊子2分,川芎2分,甘草5分,白朮1錢,防己1錢,黃耆1錢。 主治:脾胃受濕,身重倦怠好卧,背脊痛,項強似折,頂似拔,上衝頭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