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羌活勝濕湯」方中包含「羌活」,正是因為其藥性與功效能有效治療本方所針對的病症。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祛風勝濕、止痛解熱、通絡止痺之功效,擅長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頭痛鼻塞等症。
方中以羌活為主藥,正是因為其能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故此方名為「羌活勝濕湯」,以彰顯其功效。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祛風濕之力: 羌活、獨活皆為祛風濕要藥,但羌活偏於散寒濕,獨活偏於解表濕,兩藥合用,可增強祛風濕之力,使藥效更強。
- 協調藥性: 羌活性溫,獨活性微寒,兩藥相配,可協調藥性,避免藥性偏寒或偏燥,使藥物更溫和,更易於人體接受。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羌活性溫,味辛、苦,入膀胱經,擅長祛風濕、止痛止癢。兩者合用,可相輔相成,更有效地疏散風寒濕邪,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
- 行氣活血,通經活絡: 川芎還具有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進一步減輕疼痛和炎症反應,配合羌活的祛風濕功效,可使療效更顯著。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藁本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功效,可與羌活、獨活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發揮祛風除濕、止痛止癢的作用,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
- 引藥入絡,提高藥效: 藁本善於行氣活血,可引導藥力深入經絡,促進藥效的發揮,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進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羌活勝濕湯的組成中,包含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濕,清熱解表: 蔓荊子味辛、苦,性微寒,入肝、膀胱經。其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在羌活勝濕湯中,蔓荊子與羌活、防風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發揮疏散風濕、清熱解表的功效,以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身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 通鼻竅,止頭痛: 蔓荊子善於通鼻竅,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在羌活勝濕湯中,蔓荊子的加入,可以加強藥方通鼻竅、止頭痛的效果,促進患者的康復。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相輔相成,增強祛風勝濕之效: 羌活善於祛風濕、止痛,而防風亦具祛風解表、止痛之功,兩者合用,可加強祛風勝濕之力,並協同止痛,使療效更顯著。
二、 引藥深入,增強藥效: 防風性溫,能引導羌活等藥力深入經絡,達於病所,使藥效發揮更全面,更有效地驅除風濕邪氣,解除痺痛。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蒼朮,乃因其 燥濕健脾、祛風止痛 之效,與方劑主治之濕邪相剋。
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健脾開胃,並兼具祛風止痛之功。羌活勝濕湯以羌活、獨活等辛溫解表之藥祛風勝濕,蒼朮則助其燥濕健脾,使濕邪得以降伏,並可防止濕邪困脾,進一步強化療效。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羌活勝濕湯以祛風勝濕為主,藥性偏於辛溫燥烈。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傷陰。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補脾益氣,與羌活、獨活等藥物相配,有助於脾胃運化,提升藥物吸收和療效,從而更有效地祛風勝濕,治療風寒濕痺等病症。
主治功效
羌活勝濕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羌活勝濕湯,一方源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所著《脾胃論》的名方,在古籍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濕邪相關病症。綜合多部古籍的論述,此方的主要功效為祛風勝濕,通經止痛。
主治病症
從古籍記載中,羌活勝濕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類病症:
外感風濕,經絡不通:
- 太陽經證: 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衝頭痛,一身盡痛,及足太陽經不行。(《脾胃論》、《濟陽綱目》、《証治準繩‧雜病》)
- 濕氣在表: 頭痛頭重,或腰脊重痛,一身盡痛,微熱昏倦,凡膀胱經氣不通行,風濕鬱結,肩背痛者。(《大方脈》)
- 肩背痛,不可回顧: (《醫學正傳》)
- 濕鬱肩背強,腰如折: (《古今醫統大全》)
濕熱相關病症:
- 濕熱在經: 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熱也。(《醫學綱目》)
- 挾濕熱: 腰痛證型之一。(《病機沙篆》)
- 面赤、咽痛頷腫等: 面赤者,羌活勝濕湯加黃芩、桔梗、甘草各半錢治之。(《醫學綱目》)
- 風濕血虛有熱: 一婦人體肥胖,素有熱,月經先期,患痛風,下體微腫,痛甚則小便頻數,身重脈緩。(《証治準繩‧女科》)
肝膽相關病症:
- 臥而多驚,邪在肝膽: 臥而多驚,邪在肝膽,羌活勝濕湯,參、耆、甘、苓、羌、獨、芎、藁、防、蔓、辛、薄、柴等治之。(《病機沙篆》)
- 臥而多驚悸、多魘溲: 羌活勝濕湯,治臥而多驚悸、多魘溲者,邪在少陽厥陰也。(《証治準繩‧雜病》)
治療原理
羌活勝濕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其藥物組成和功效來分析:
祛風勝濕,散寒止痛:
- 羌活、獨活: 為君藥,二者皆入膀胱經,善祛風濕,通經絡,止疼痛。羌活偏於走上,散上焦風寒濕邪;獨活偏於走下,散下焦風寒濕邪。二者合用,可通治一身之風濕。
- 藁本: 入膀胱經,其性上行,善治頭頂、巔頂疼痛,並能祛風散寒。
- 防風: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為風藥中之潤劑,可協助羌活、獨活祛除一身之風濕。
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 川芎: 行氣活血,祛風止痛,其性上行,可引藥上行頭目,並可疏通經絡。
清利濕熱 (加減法中體現):
- 黃芩、黃柏: 在加減法中,針對濕熱較盛的情況,會加入黃芩、黃柏以清熱燥濕。
- 漢防己: 針對濕邪偏重,尤其下肢腫痛,會加入漢防己以利水消腫。
調和藥性,緩急止痛:
- 甘草: 調和諸藥,並能緩急止痛。
疏風散邪,清利頭目:
- 蔓荊子: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總體而言,羌活勝濕湯以祛風勝濕藥為主,配伍行氣活血藥,達到祛風除濕、通經止痛的功效。 在具體應用中,常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加減,例如:
- 身重腰沉、腿腳沉重: 加漢防己、附子、川烏等以增強利濕、溫陽、散寒之力。
- 面赤、咽痛頷腫、濕熱明顯: 加黃芩、黃柏、桔梗等以清熱燥濕、解毒利咽。
- 臥而多驚: 加柴胡、人參、黃耆、茯苓等以疏肝解鬱、益氣安神。
總結
羌活勝濕湯是一個經典的祛風勝濕方劑,其應用廣泛,療效確切。通過對多部古籍的綜合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為臨床應用提供更全面的參考。然而,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具體應用仍需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靈活運用,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羌活1錢,獨活1錢,藁本5分,防風5分,川芎5分,蔓荊子3分,甘草炙5分 上藥咀,都作一服。用水煎去滓,大溫服,空心食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羌活勝濕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三。 組成:防風通氣湯加附子。 主治:寒濕重著腰痛。
羌活勝濕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四。 組成:羌活7分,獨活7分,防風5分,升麻5分,柴胡5分,藁本1錢,蒼朮1錢,川芎8分,蔓荊子8分,甘草5分。 主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羌活勝濕湯,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羌活1錢半,獨活1錢半,炙甘草1錢,南川芎1錢,藁本1錢,蔓荊子1錢,防風1錢,酒炒黃芩1錢,米泔蒼朮1錢。 主治:濕痰結聚,中有實熱,背惡寒。
羌活勝濕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羌活、防風、蒼朮、黃柏、澤瀉、茯苓、廣皮、甘草。 主治:表裏分消,散風勝濕。主治:風濕相持,身體疼痛,不能轉側;風濕相搏,身腫身痛,小便不利。
羌活勝濕湯, 出處:《內外傷辨》卷中。 組成:羌活1錢,獨活1錢,藁本5分,防風5分,甘草(炙)5分,川芎5分,蔓荊子3分。 主治:外傷於濕,鬱於太陽,肩背痛,脊痛項強,或一身盡痛,或身重不能轉側,脈浮;邪在少陽、厥陰,卧而多驚。
羌活勝濕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二。 組成:羌活1錢,獨活1錢,藁本5分,防風5分,蔓荊子2分,川芎2分,甘草5分,白朮1錢,防己1錢,黃耆1錢。 主治:脾胃受濕,身重倦怠好卧,背脊痛,項強似折,頂似拔,上衝頭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