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勝濕湯

羌活勝濕湯

Qiang Huo Sheng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內外傷辨惑論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83)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21%
肝經 16%
肺經 12%
脾經 12%
胃經 12%
腎經 9%
心經 8%
膽經 4%
心包經 4%
膀胱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9-21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疼痛肩關節痛,肩頸痠痛,腰痛,頭痛,偏頭痛,腳底外側痛,合谷穴附近痛,大椎穴痛,前側頸痛,膏肓痛,後頭痛,背痛,下背部疼痛,三叉神經痛,脖子頸項酸痛

症狀發燒及發冷,發燒,頭重,身體沉重,顏面神經麻痺

現代疾病頸椎椎間盤疾患,帶狀疱疹,類風濕性關節炎,五十肩,牛皮癬,三叉神經痛,僵直性脊椎炎

方劑組成解釋

「羌活勝濕湯」方中包含「羌活」,正是因為其藥性與功效能有效治療本方所針對的病症。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祛風勝濕、止痛解熱、通絡止痺之功效,擅長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頭痛鼻塞等症。

方中以羌活為主藥,正是因為其能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故此方名為「羌活勝濕湯」,以彰顯其功效。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祛風濕之力: 羌活、獨活皆為祛風濕要藥,但羌活偏於散寒濕,獨活偏於解表濕,兩藥合用,可增強祛風濕之力,使藥效更強。
  2. 協調藥性: 羌活性溫,獨活性微寒,兩藥相配,可協調藥性,避免藥性偏寒或偏燥,使藥物更溫和,更易於人體接受。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羌活性溫,味辛、苦,入膀胱經,擅長祛風濕、止痛止癢。兩者合用,可相輔相成,更有效地疏散風寒濕邪,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
  2. 行氣活血,通經活絡: 川芎還具有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進一步減輕疼痛和炎症反應,配合羌活的祛風濕功效,可使療效更顯著。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藁本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功效,可與羌活、獨活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發揮祛風除濕、止痛止癢的作用,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
  2. 引藥入絡,提高藥效: 藁本善於行氣活血,可引導藥力深入經絡,促進藥效的發揮,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進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羌活勝濕湯的組成中,包含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濕,清熱解表: 蔓荊子味辛、苦,性微寒,入肝、膀胱經。其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在羌活勝濕湯中,蔓荊子與羌活、防風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發揮疏散風濕、清熱解表的功效,以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身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通鼻竅,止頭痛: 蔓荊子善於通鼻竅,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在羌活勝濕湯中,蔓荊子的加入,可以加強藥方通鼻竅、止頭痛的效果,促進患者的康復。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相輔相成,增強祛風勝濕之效: 羌活善於祛風濕、止痛,而防風亦具祛風解表、止痛之功,兩者合用,可加強祛風勝濕之力,並協同止痛,使療效更顯著。

二、 引藥深入,增強藥效: 防風性溫,能引導羌活等藥力深入經絡,達於病所,使藥效發揮更全面,更有效地驅除風濕邪氣,解除痺痛。

羌活勝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羌活勝濕湯以祛風勝濕為主,藥性偏於辛溫燥烈。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傷陰。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補脾益氣,與羌活、獨活等藥物相配,有助於脾胃運化,提升藥物吸收和療效,從而更有效地祛風勝濕,治療風寒濕痺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羌活勝濕湯

羌活勝濕湯是一個以「祛風、勝濕、止痛」為主要作用的中藥方劑,是金元時代著名醫家李東垣在《脾胃論》一書中所記載的名方。

這個方子主要用來治療「風濕之邪停留在體表」所造成的痺證。

當風濕這類外邪入侵人體的肌肉表層與經絡時,特別容易聚集在上半身、頭部與頸部,就會造成氣血運行不順暢而出現疼痛。

主要症狀包括:頭痛(特別是後腦杓的頭痛,並且會牽連到頸部)、身體感覺沉重、腰背痠痛,轉身都困難、或是全身疼痛。還可能出現怕冷、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但以身體痠痛為主。

外感風濕,侵犯人體太陽經絡而疼痛
外感風濕,侵犯人體太陽經絡而疼痛

這裡提到的風濕邪氣,主要是侵犯人體的肌表與經絡,尤其是太陽經絡(走行於背部與頭項)。

風邪的特點是流動性強、變化快,會導致疼痛的位置不固定,經常變動。濕邪則比較沉重、黏滯,會讓人覺得身體沉重、疼痛、行動不靈活。

當風與濕兩種邪氣糾纏在一起,滯留在經絡之中,就會讓氣血無法順利運行,進而出現上述的種種不適。

當人體受到這類風濕邪氣影響時,治療的原則是:驅散風邪、去除濕氣、讓氣血通暢,這樣才能解除經絡的阻塞、緩解疼痛。

羌活勝濕湯的作用可以分成以下四大類,每一類藥材各自有不同的功能,但又能互相配合,共同針對這類病因發揮療效。

1.發散風邪,燥濕止痛

古書提到外感風濕,經絡不通,太陽經證:「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衝頭痛,一身盡痛,及足太陽經不行。」此組藥物是方劑的攻堅力量,直接針對「風」和「濕」這兩大病因。

風濕相搏,瀰漫全身,需用強有力的藥物將其從經絡肌肉中發散出去。羌活、獨活聯手,一上一下,如同張開了一張大網,全面搜捕並驅逐風濕邪氣。

  • 羌活:性辛、苦,溫。氣味雄烈,升散力強。其功效核心在於「祛上半身風濕」,尤其善於治療後頭、頸項、肩背的僵痛。它的「溫燥」之性可以直接對抗「濕邪」的黏滯陰冷。
  • 獨活:性辛、苦,微溫。氣味較羌活淡薄,性善下行。其功效核心在於「祛下半身風濕」,善治腰膝、腿足的痠重疼痛。與羌活合用,並非簡單的上下分治,而是擴大了祛風濕的覆蓋範圍,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使一身之風濕無處遁形。
羌活勝濕湯,可祛風勝濕止痛
羌活勝濕湯,可祛風勝濕止痛

2.開泄腠理,助邪外出

邪氣在表,必須給其出路。防風和藁本強化了「解表」的力量,確保肌腠毛孔暢通,使被羌活、獨活鬆動的風濕邪氣能夠順利地被驅逐到體外。

  • 防風:性辛、甘,微溫。被稱為「風藥中之潤劑」,因其發散而不燥烈。其功效核心是「祛風解表」,能鬆弛肌肉腠理,幫助羌活、獨活將風濕邪氣從體表發散出去。同時它本身也有很好的勝濕止痛之效。
  • 藁本:性辛,溫。氣味辛烈,藥性極善上行,直達巔頂(頭頂)。其功效核心是「祛風散寒,勝濕止痛」,尤其針對因風濕引起的巔頂頭痛和後頭痛。它強化了方劑向上、向表驅散邪氣的能力。

3.清利頭目,直達病所

此組藥物針對主治症狀中最突出、最令人不適的「頭痛」或「偏頭痛」進行精準打擊。

蔓荊子就像一枚精確制導的導彈,藥力直接上攻頭面,快速緩解主要痛苦,體現了中醫「急則治標」的智慧。

蔓荊子性辛、苦,微寒。質地輕浮,主入頭面。其功效核心是「疏散頭面風邪,清利頭目」。

對於風邪上擾引起的頭痛、頭昏、目眩等症狀有極佳的緩解效果。其微寒之性也能稍制諸多溫燥藥的藥性,使整個方子更為平和。

4.暢通氣血,固護中州

川芎解決了「不通則痛」的內在矛盾,從根本上輔助止痛;甘草則作為後勤保障,確保人體有足夠的能量來打贏這場「驅邪戰爭」,並防止藥物副作用。

  • 川芎:性辛,溫。為「血中氣藥」,行散走竄。其功效核心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風濕阻塞經絡,氣血必然運行不暢,加重疼痛。川芎通過促進氣血流通,從內部疏通道路,輔助風藥更好地發揮作用,體現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深刻原理。
  • 炙甘草:性甘,平。功效核心是「益氣和中,調和諸藥」。方中多數藥物辛溫燥烈,在發散邪氣的同時,也可能耗傷人體的正氣(尤其是脾胃之氣)。甘草能緩和其峻烈之性,保護脾胃功能,使整個方劑在祛邪的同時不傷根本。

羌活勝濕湯全方緊扣「風濕在表」的病機,集散風、燥濕、解表、活血、止痛於一體,用藥輕靈,重點突出,是治療頭身重痛,風濕在表的經典範例。

此方與「九味羌活湯」均含羌活、川芍、防風、甘草,皆具有祛風除濕、止頭痛之效。

但是「九味羌活湯」另加蒼朮、細辛、白芷、生地與黃芩,解表之力較強,並可兼清內熱,適用於以惡寒發熱為主,並見口苦微渴者。

羌活勝濕湯則偏重於祛風除濕,對風濕痺痛效果較佳,但解表發汗的力量較弱,適用於以頭身沉重、疼痛為主,表證(如惡寒發熱)不明顯者。

近代中醫對於羌活勝濕湯的研究非常多,分析超過300筆期刊論文之後,歸納可以運用在以下疾病:頭痛 (包含偏頭痛、緊張型頭痛)、頸椎病 (包含神經根型、頸型、椎動脈型)、腰痛、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肩周炎、坐骨神經痛、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痹證、頸肩腰腿痛、項背肌筋膜炎、落枕、帶狀皰疹神經痛、感冒、膝關節滑膜炎、手術後疼痛、產後身痛、面神經麻痺、骨質增生、腰椎管狹窄症、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恢復期疼痛、斜視、過敏性紫癜、額竇炎、痙攣性斜頸、更年期綜合徵、功能性水腫、潰瘍性結腸炎、扭轉痙攣、帶下症、牛皮癬、耳聾...等等。

傳統服藥法


藥方組成: 羌活、獨活 各一錢(各 6 克) 蔓荊子 三分(2 克) 蒿本、防風、炙甘草、川芍 各五分(各 3 克)

上述藥材共為一劑,搗碎後加水兩碗,煎煮至剩下一碗。去渣後,空腹時溫服。

若患者因濕邪困於中焦,導致身體沉重、腰部酸軟無力,可依情況加藥調整:

  • 較輕者:加附子五分(約 3 克)
  • 較重者:加川烏五分(約 3 克)
  • 若以濕重為主,亦可加酒洗漢防己五分(約 3 克)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羌活勝濕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三。 組成:防風通氣湯加附子。 主治:寒濕重著腰痛。

羌活勝濕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四。 組成:羌活7分,獨活7分,防風5分,升麻5分,柴胡5分,藁本1錢,蒼朮1錢,川芎8分,蔓荊子8分,甘草5分。 主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羌活勝濕湯,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羌活1錢半,獨活1錢半,炙甘草1錢,南川芎1錢,藁本1錢,蔓荊子1錢,防風1錢,酒炒黃芩1錢,米泔蒼朮1錢。 主治:濕痰結聚,中有實熱,背惡寒。

羌活勝濕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羌活、防風、蒼朮、黃柏、澤瀉、茯苓、廣皮、甘草。 主治:表裏分消,散風勝濕。主治:風濕相持,身體疼痛,不能轉側;風濕相搏,身腫身痛,小便不利。

羌活勝濕湯, 出處:《內外傷辨》卷中。 組成:羌活1錢,獨活1錢,藁本5分,防風5分,甘草(炙)5分,川芎5分,蔓荊子3分。 主治:外傷於濕,鬱於太陽,肩背痛,脊痛項強,或一身盡痛,或身重不能轉側,脈浮;邪在少陽、厥陰,卧而多驚。

羌活勝濕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二。 組成:羌活1錢,獨活1錢,藁本5分,防風5分,蔓荊子2分,川芎2分,甘草5分,白朮1錢,防己1錢,黃耆1錢。 主治:脾胃受濕,身重倦怠好卧,背脊痛,項強似折,頂似拔,上衝頭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