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通氣湯

防風通氣湯

FANG FENG TO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29)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22%
肝經 15%
肺經 12%
心經 10%
胃經 9%
腎經 9%
脾經 7%
膽經 6%
心包經 6%
膀胱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通氣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通鼻竅:羌活性溫,善於疏散風寒,並能通利鼻竅,對於風寒犯肺、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而防風通氣湯本身主治風寒襲肺,鼻塞不通,故加入羌活可加強其疏風散寒,通利鼻竅的功效。
  2. 調和藥性:方中防風性微寒,擅長解表散風,但容易傷陽氣。而羌活性溫,能調和防風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使其藥性更加溫和,更適合於風寒較重者使用。

防風通氣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風散寒:獨活味辛性溫,具有疏風散寒的功效,可有效驅散風寒邪氣,對於風寒外襲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通痺止痛:獨活還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緩解肌肉和關節疼痛,與防風、羌活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祛風止痛的效果。

因此,獨活在防風通氣湯中扮演著疏風散寒、通痺止痛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濕痺的效果。

防風通氣湯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暢氣道:防風性溫,具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之效。本方旨在治療風寒束表,肺氣不利之症,如感冒初期,鼻塞流涕,咳嗽痰多,發熱無汗等。防風可疏散風寒,使邪氣外解,並通暢鼻竅,改善氣道阻塞,達到通氣之效。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防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例如,本方中常搭配辛溫解表藥物,如麻黃、桂枝等,共同疏散風寒,促進氣血運行;也可能與清熱解表藥物,如薄荷、荊芥等,共同改善肺氣鬱閉,達到通氣之目的。

防風通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防風通氣湯中包含多味藥材,甘草可以起到協調各藥材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為平和。

二、 緩解副作用: 防風通氣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部分藥材可能帶有刺激性,甘草則可以緩解這些刺激,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防風通氣湯中加入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寒通竅: 藁本性溫,味辛,具有散寒止痛、通竅止咳的功效。方中以防風、白芷等藥材祛風散寒,藁本則進一步助其通暢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
  2. 解表止痛: 藁本可解表散寒,並能止痛,對於風寒襲表引起的頭痛、身痛、惡寒發熱等症狀,藁本可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緩解病症。

總之,藁本的加入,可有效增強防風通氣湯的散寒通竅、解表止痛功效,使之更能針對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防風通氣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通鼻竅,止頭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能行氣活血、通竅止痛,對於因風寒阻滯鼻竅,導致鼻塞不通、頭痛的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二、配合防風散風寒: 防風性溫,味辛,入肺經,善於解表散風寒。川芎與防風搭配,一散風寒,一通鼻竅,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頭痛等症狀。

防風通氣湯中加入蔓荊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通竅止痛:蔓荊子味辛、性平,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熱上擾,引起頭昏腦脹、目赤腫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配合防風,增強通竅效果:防風通氣湯中,防風性溫,善於祛風解表;蔓荊子則擅長清熱通竅。二者配合,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疏散風熱,通利鼻竅,緩解鼻塞、頭昏等症狀。

因此,蔓荊子的加入,既能疏散風熱,又能通竅止痛,與防風相得益彰,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防風通氣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瘰癧不消,膿清不斂」,瘰癧多因痰火鬱結或氣血虧虛所致,患者先服八珍湯(補益氣血)後稍癒,卻出現「肩背忽痛,不能回顧」之症。此現象被歸因於「膀胱經氣鬱」,乃因補益後氣血稍復,然經絡氣機仍壅滯不通,尤以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肩背)為甚,故痛不可轉側。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全方以「風藥」為主,透達膀胱經鬱滯,兼顧祛濕、活血:

  1. 羌活、獨活(各2錢):
    • 羌活專入太陽經,善治肩背風濕疼痛;獨活兼入少陰,祛下焦風濕。二活相配,一上一下,通徹周身經絡,開鬱散結。
  2. 防風(1錢):
    • 風藥中之潤劑,既助二活祛風,又能解膀胱經肌表之滯,兼防風藥過燥。
  3. 藁本、川芎、蔓荊子
    • 藁本(1錢)直達巔頂,散太陽經風寒;川芎(5錢,量重)為血中氣藥,活血行氣,通絡止痛;蔓荊子(3錢)輕清上行,專清頭目風熱。三者協力疏通經絡氣血,解除肩背僵痛。
  4. 炙甘草(1錢):
    • 調和諸藥,緩和風藥之辛烈,兼益中氣。

推理可能功效

  • 疏風除濕:風藥集群,宣散膀胱經鬱滯之風濕邪氣。
  • 活血通絡:川芎配羌活、獨活,氣血同治,化解經脈氣血淤阻。
  • 升清透邪:風藥性升,提舉清陽,助膿瘍收斂(膿清不斂多因正虛氣陷)。

治療機轉
此方針對「氣鬱經絡」之標實,以風藥為主導,非直接治瘰癧本虛,而是透過疏通太陽經氣機,解除肩背疼痛,間接助氣血暢行,使瘡毒消散。古人認為,瘰癧遷延不愈與經絡阻塞相關,通暢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可促邪外出,為「通以治瘍」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羌活2錢,獨活2錢,防風1錢,甘草1錢(炙),藁本1錢,川芎5錢,蔓荊子3錢。
上銼,分二貼。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疏風解表、宣肺通絡的功效,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相關疾病


肩中部肩痛容易焦慮恐懼容易憂鬱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通氣湯, 出處:《外科理例·附方》。 組成:羌活2錢,獨活2錢,防風1錢,甘草1錢(炙),藁本1錢,川芎5錢,蔓荊子3錢。 主治:瘰癧不消,膿清不斂,服八珍湯少癒而肩背忽痛,不能回顧,此膀胱經氣鬱所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