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川芎和解散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寒,燥濕健脾: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疏風散寒、燥濕健脾之功效。與川芎、解散等藥物配伍,可增強散寒祛風之力,同時又能健脾燥濕,協同化解濕邪,從而達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蒼朮性溫燥,可緩解川芎、解散等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過甚,損傷陽氣。同時,蒼朮還能與川芎、解散等藥物相互作用,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川芎、白芷、藁本同為常用中藥,皆具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之效。
川芎走氣血,擅於行散頭風,散寒止痛;白芷偏於上行,善於止痛通竅,開宣鼻竅;藁本則主治風寒頭痛,尤擅於止痛,且可祛風除濕。
三者搭配,相輔相成,可謂相得益彰。川芎引導藥力上行,白芷通竅止痛,藁本則加強止痛之力,共同奏效,故常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川芎和解散」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心包經。其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頭痛、頭昏、肢體麻木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川芎與其他藥物搭配使用,可以增強其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與柴胡、葛根等藥物配伍,可疏散風寒、解表止痛;與當歸、白芍等藥物配伍,可活血化瘀、止痛止痙。
總之,川芎在「川芎和解散」方劑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川芎和解散方中含有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川芎性溫,解散性辛溫,皆屬偏燥之品,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調和藥性,緩解川芎和解散的燥烈之性,防止其傷及脾胃。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甘草與川芎、解散同用,能增強藥效,發揮協同作用。甘草能解毒,緩解川芎和解散的毒副作用,並能增強其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川芎和解散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解散則以疏散風寒、解表止痛見長。防風善於祛風解表,並能止痛,與川芎、解散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 協調藥性,防止偏寒: 川芎辛溫,解散辛涼,兩者搭配,以寒涼為主,易造成寒凝血瘀。防風性溫,加入其中可調節藥性,避免寒涼過度,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川芎和解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表中風寒」,症見頭痛、身倦、壯熱惡寒,適用於外感風寒表證,無論老幼皆可。其亦針對「破傷風初覺」(外傷後風邪乘襲初期)、風寒濕痹所致腿腳沉重疼痛、行動困難,或表證引發四肢厥冷者,配伍乾薑增強溫散之力。總屬風寒濕邪鬱於肌表、經絡之證。
組方分析及治療原理
淨蒼朮(炒黃)
- 為君藥,性辛溫燥烈,長於「健脾燥濕、發汗解表」。炒黃兼顧醒脾,避免生用過燥。
- 針對風寒夾濕之表證,既能開腠理散寒,又可祛經絡之濕,改善痹痛肢重。
藁本(或川芎替代)
- 藁本辛溫,專入太陽經,善「祛風散寒、勝濕止痛」,尤擅緩解巔頂頭痛;若缺藁本,以川芎代之,則增強「血中行氣、祛風止痛」之效,兼活絡破傷風之瘀滯。
- 與蒼朮協同,強化表散風寒濕邪之力。
防風
- 辛甘微溫,為「風藥潤劑」,功能「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既助蒼朮、藁本宣散表邪,又緩和蒼朮之燥性,兼治風濕痹痛。
甘草(炒)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炒用減其涼性,更合風寒表證之需。
乾薑(隨證加用)
- 針對四肢厥冷或寒邪较重者,加乾薑溫中回陽、散寒通脈,助藥力達於四末。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辛溫解表、祛風勝濕」為核心:
- 散寒解表:蒼朮、藁本、防風合用,開泄腠理,驅逐風寒,改善頭痛、惡寒。
- 除濕通痹:蒼朮燥濕,防風祛風濕,針對濕邪困阻之身重、痹痛。
- 調和氣血:川芎(若代藁本)活血行氣,甘草調和,使散邪不傷正。
- 隨證加減:佐乾薑則專攻寒邪內閉之肢冷,體現「辨證施藥」之靈活。
全方結構簡練,側重表散,適用於風寒濕邪初犯肌表、經絡之證,體現「汗法」與「風能勝濕」之治法。
傳統服藥法
淨蒼朮(去皮,銼碎,炒黃)4兩,藁本(去蘆)1兩5錢(若無,以芎代之),甘草(炒)5錢,防風1兩。
破傷風初覺,風寒濕痹,腿腳痛重不能行,或表證四肢厥冷,每服乾薑3錢同煎。
上為粗末。
每服3-4錢,水2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川芎和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一。 組成:淨蒼朮(去皮,銼碎,炒黃)4兩,藁本(去蘆)1兩5錢(若無,以芎代之),甘草(炒)5錢,防風1兩。 主治:表中風寒,頭疼痛,身倦,壯熱惡寒,老幼一切表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