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ogenous Rheumatism

外感風濕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4-10-26

同名證候
風寒濕長風濕外襲(客表)太陽風濕相搏證風濕犯頭

外感風濕指的是「風邪」和「濕邪」侵入人體後引發的疾病。這裡的「風邪」和「濕邪」是指中醫裡說的兩種對人體有害的外在因素。

風邪像是一種四處擴散的邪氣,容易引發多種疾病;濕邪則黏著不散,會成為許多疾病的根源。

當風邪和濕邪一起侵入人體時,會影響氣血的流通,使經絡(身體內的能量通道)受阻,進而產生許多病理變化。

當風濕侵入人體,最先影響的是皮膚和肌肉表層,讓人體表面的「衛氣」(類似免疫保護力)變弱,導致身體容易受風的刺激,感覺怕冷,一吹風就覺得寒冷不舒服

外感風濕的人容易怕風,吹風時覺得冷
外感風濕的人容易怕風,吹風時覺得冷

風邪具有擴散和透泄的特性,這種特性表現為它容易引起疾病。當風邪進入人體時,會讓皮膚和肌肉層的毛孔打開,導致體內的氣散失,造成氣虛、體弱的感覺。

當風濕進入肌肉、經絡和關節時,會阻礙氣血流通,導致關節疼痛,並伴隨酸脹、麻木等不適症狀。

​《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這是指頸部連及背部筋脈的肌肉強直,使頸部不能前俯後仰或左右運動。

直到2024年的現代,每個人都還是可以親身印證古書的描述。2024年10月期間,台灣地區經常出現颱風或下雨,某會員發現經常在早上起床時,他的脖子、肩頸就非常的痛,而窗外確實大雨且室內濕氣高。

《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某天早上他很好奇,就在肩頸感到最酸痛的時候進行經絡檢測,發現幾乎所有腳部的陽經都沒有能量,經絡圖慘不忍睹。而這些經絡確實都通過肩頸部位,印證寒濕會造成陽經沒有能量(見下圖)。

早上起床出現嚴重肩頸酸痛的經絡型態
早上起床出現嚴重肩頸酸痛的經絡型態

後來他只要起床以後全身動一動,脖子動一動,運用吹風機熱風將把肩頸部位吹一吹,而且去外面走路半小時之後,肩頸酸痛都改善了。

風邪的特性使得人體的氣無法保護體內,容易出現出汗、氣短、容易疲倦的情況。因此,古書中提到:「風濕侵襲會引起自發性出汗、怕風和自發出汗的現象。」

出汗過多會消耗體內的氣,進一步削弱體力和陰液,這就會引起氣短、尿少,甚至出現排尿困難的情況。此時,舌頭顏色淡,舌苔呈白色且略顯黏膩,脈象濡緩。

外感風濕證主要是伴有濕邪,本質上是一種感冒,症狀是惡寒發熱、身體感到困重、頭脹如裹,關節疼痛,舌苔白膩,脈濡數。

由其是風濕容易侵犯頭部(風濕犯頭),導致頭部氣血運行不暢,引起頭痛、頭暈、目眩、耳鳴、嘔吐等症狀。有些人一到下雨天就會頭痛,就是一種風濕犯頭證。

風濕之邪最容易造成頭脹痛、關節痛
風濕之邪最容易造成頭脹痛、關節痛

風濕邪氣侵犯經絡,阻塞經絡,導致經絡不通暢。經絡不通暢,會導致肢體沉重麻木,最後出現「痺痛」,許多的風濕性關節炎、各種慢性疼痛,就是這樣形成的。

濕邪容易導致三焦運行不暢,膀胱排尿不暢。膀胱排尿不暢,會導致小便量少。這種慢性的濕氣,常運用益氣固表的方法,「防己黃芪湯」是常用中藥。

綜合以上,外感風濕的常見症狀有以下幾點:

  • 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風邪主表,所以外感風濕的初期表現多為惡寒、發熱、頭痛、脖子痛、肩頸酸痛、全身疼痛...等等表證。
  • 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濕邪主內,所以外感風濕的後期會出現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等症狀。
  • 其他症狀:外感風濕的還會出現疲勞無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等。

以下是一些預防外感風濕的方法:

  • 注意保暖:天氣變冷時要穿暖和的衣物,避免受寒或淋到雨。
  • 調整飲食:盡量避免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多喝熱水,幫助驅寒保暖。
  • 避免潮濕:淋雨後應立即擦乾頭髮,並洗個熱水澡,換上乾燥的衣服。
  • 適量進食溫熱食物:例如薑湯、紅糖水等,有助於增強體內溫暖感。
  • 規律運動:加強鍛煉以提高免疫力,使身體更能抵禦外來寒氣。

經絡理解圖

從經絡角度深入理解此證候

外感風濕經絡圖

造成外感風濕的主要原因

了解2種常見致病因素

1

環境寒濕

環境寒濕

外在的寒濕之氣,如果因為寒流、大雪、大雨、涉水淋雨...等等,會造成濕氣內侵體內,而造成體內寒氣、濕氣過重。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1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舌苔白膩
3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浮脈緩脈濡脈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食慾不振頭脹痛發燒及發冷身體沉重味覺減退身體容易出汗四肢筋肉筋攣僵硬發燒頭重噁心反胃不易流汗顏面神經麻痺腹瀉皮疹紅疹嘔吐頭痛纖維肌痛症四肢關節疼痛脖子頸項酸痛腰痛中背部疼痛膝蓋痛膏肓痛手肘內側痛腳跟痛膝蓋內側痛媽媽手膝蓋後側痛腕管綜合症扳機指五十肩坐骨神經痛濕疹關節痛疼痛感冒大腿前側外側疼痛大腿後側疼痛肩頸痠痛三叉神經痛類風濕性關節炎汗皰疹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由於「濕邪」在陰陽上屬陰, 因此通常在下雨的時候,或是淋到雨之後,體內的陽經能量通常都會開始低下。

進入冬天之後,寒氣本來就會讓體內的陽經能量低下,如果又加上下雨濕氣重的話,對經絡的影響就會非常的明顯,每個人都可以親身驗證這種現象。

1三焦經+大腸經實證,膽經+胃經虛證(上熱下寒)

經絡型態

經絡型態

出現機率

出現機率

象徵火氣的三焦大腸經實證,象徵陽虛的膽經胃經虛證,這種現象最常發生在最炎熱的夏天(7-9月)與最寒冷的冬天(12-1月)。若長期出現此經絡現象,會出現上半身容易感到發熱,下半身寒冷的體質現象。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醫學原理》:「治外感風濕,以致腳脛腫痛,或一身俱痛,或肢節腫痛,便溺阻滯。法當疏風散濕為主。是以用羌活、獨活、防己等疏風散濕,歸尾活凝泣之血,枳實疏壅滯之氣,大黃通大便以下濕熱。」
  • 《傷寒大白》:「外感風濕下利,則骨節煩疼,惡風身痛,自汗脈浮,此風濕傷於太陽也,北方用桂枝防風湯,江南羌活防風湯。小便不利,蒼防四苓散。若額痛目痛,手足拘痛,身熱多汗,六脈長大,此風濕傷陽明也,蒼防乾葛湯。利未止,合豬苓湯。若寒熱往來,嘔而口苦,此風濕傷於少陽也,蒼防柴胡湯主之。」
  • 《診餘舉隅錄》:「自汗,有心肝脾肺腎之分,又有陽虛、陰虛、亡陽、衛不固、外感風濕、內因痰火、陰盛格陽諸症。而世之遇自汗者,概作陽虛治。雖曰古法,未免執一不通。辛卯春,余客濟南,陳巽卿觀察自汗不止,來延余診。脈象虛微,是為陽虛,勢將汗脫,以十全大補湯加味,溫補收澀而愈。」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載入討論區...

證候搜尋

輸入證候名稱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