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防己黃耆湯

FANG JI HUANG QI TANG

出處典籍: 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27%
肺經 20%
腎經 10%
胃經 10%
心經 7%
膀胱經 5%
三焦經 5%
肝經 5%
大腸經 5%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肌表氣虛,風濕相搏,客在皮膚,一身盡重,四肢少力,關節煩疼,時自汗出,灑漸惡風,不欲去衣;及風水客搏,腿腳浮腫,上輕下重,不能屈伸。 現代運用於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風濕性關節炎等屬風水、風濕而兼表虛證者。

傳統服藥法

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匕(15g),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服後當如蟲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後坐被中,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現代用法:作湯劑,加生薑、大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性甘、微溫。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

防己性苦、寒。主要功效行水、瀉下焦濕熱。治水腫臌脹、濕熱腳氣、手足攣痛、癬疥瘡腫。主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止洩、散癰腫惡結。

大棗性甘、溫。主治補中益氣、解藥毒、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本方所治風水或風濕,乃因表虛衛氣不固,風濕之邪傷於肌表,水濕郁於肌腠所致。風性開泄,表虛不固,營陰外泄則汗出,衛外不密故惡風;濕性重濁,水濕郁於肌腠,則身體重著,或微有浮腫;內濕郁於肌肉、筋骨,則肢節疼痛。舌淡苔白,脈浮為風邪在表之象。風濕在表,當從汗解,表氣不足,則又不可單行解表除濕,只宜益氣固表與祛風行水並施。方中以防己、黃耆共為君藥,防己祛風行水,黃耆益氣固表,兼可利水,兩者相合,祛風除濕而不傷正,益氣固表而不戀邪,使風濕俱去,表虛得固。臣以白朮補氣健脾祛濕,既助防己祛濕行水之功,又增黃耆益氣固表之力。佐入薑、棗調和營衛。甘草和中,兼可調和諸藥,是為佐使之用。諸藥相伍,祛風與除濕健脾並用,扶正與祛邪兼顧,使風濕俱去,諸症自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若水濕壅盛腫甚者,非本方所宜。

相關疾病

腰部冷涼四肢浮腫發脹下肢水腫全身酸痛排尿困難肥胖身體沉重四肢關節疼痛骨關節病尿道炎膝蓋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嗜眠症(嗜睡症)慢性肝硬化腎炎痲風 [漢生氏病]腎絲球腎炎腎盂腎炎肺水腫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防己黃耆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防己1兩,甘草半兩(炒),白朮7錢半,黃耆1兩1分(去蘆)。 主治:固表散風水。主治:肌表氣虛,風濕相搏,客在皮膚,一身盡重,四肢少力,關節煩疼,時自汗出,灑漸惡風,不欲去衣;及風水客搏,腿腳浮腫,上輕下重,不能屈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桂枝加耆朮湯

相似度 76%

去桂加白朮湯

相似度 72%

棗薑湯

相似度 66%

越婢加朮湯

相似度 66%

白朮黃耆湯

相似度 66%

桂枝加黃耆湯

相似度 66%

棗湯

相似度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