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黃耆湯

FANG JI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其他名稱:防己湯,木防己湯,漢防己湯,逐濕湯,白朮煎,黃芪防己湯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17%
腎經 12%
胃經 12%
心經 8%
膀胱經 6%
三焦經 6%
肝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浮脈

舌象舌苔淡薄白

疼痛全身酸痛,膝蓋後側痛,膝蓋外側前側痛,膝蓋內側痛,膝蓋痛,四肢關節疼痛

症狀肥胖,身體容易出汗,皮膚搔癢,浮脈,四肢痿軟無力,怕吹到風,怕冷,全身性水腫,身體沉重,排尿困難,下肢水腫,四肢浮腫發脹,腰部冷涼

現代疾病肥胖,風濕性心臟病,肺水腫,慢性肝硬化,腎盂腎炎,腎炎,腎絲球腎炎,痲風 [漢生氏病],嗜眠症(嗜睡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尿道炎,骨關節病

方劑組成解釋

防己黃耆湯中包含黃耆,乃因其具有 補氣固表 的功效。

黃耆 為補氣藥,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防己黃耆湯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表虛證,例如風寒感冒、水腫、濕痺等。黃耆補氣固表,可 抵禦外邪入侵,同時 改善氣虛導致的諸多症狀,如乏力、氣短、自汗等。

此外,黃耆 與方中其他藥物相配伍,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與防己配合,可 祛風止痛,利水消腫;與甘草配合,可 調和藥性,提高療效。

防己黃耆湯中包含防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除濕邪: 防己性味苦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祛風止痛之效。方中濕邪為病機之一,防己能有效祛除濕邪,使水濕代謝通暢,解除水腫之患。

2. 扶正固表: 防己黃耆湯以黃耆為君藥,補氣固表,而防己則能輔佐黃耆,加強固表作用,使正氣充盈,不易受邪侵襲。

防己黃耆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補中益氣,調和藥性:大棗性甘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防己黃耆湯中,黃耆補氣,防己祛風濕,兩者藥性偏燥,大棗加入能起到緩解藥性燥烈,補益脾胃之功效,使藥力更平和,更利於病人接受。

二、甘緩解毒,保護脾胃: 防己黃耆湯中,黃耆性溫,防己性寒,大棗甘潤,能緩解寒涼之氣對脾胃的刺激,保護脾胃功能,避免寒涼藥物傷及脾胃。同時,大棗具有解毒作用,能減輕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使患者更安全地接受治療。

防己黃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防己性寒,黃耆性溫,甘草性甘平,可調和二藥寒溫之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副作用,避免寒熱攻伐之弊。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可緩和黃耆的燥烈之性,使黃耆補氣效果更佳,且甘草能調和脾胃,促進藥物吸收,增強整體療效。

總之,甘草在防己黃耆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藥效更佳,更適合患者服用。

防己黃耆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黃芪補氣: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防己黃耆湯以黃芪為君藥,補氣固表,但單用黃芪補氣力強,容易耗傷脾氣,而白朮可健脾益氣,助黃芪補氣,使補氣之力更充沛,且能防止黃芪補氣過度,導致濕邪內困。
  2. 配合防己,祛風利濕:防己味苦性寒,善於祛風除濕,但其偏寒涼,容易損傷脾陽,而白朮溫脾燥濕,可緩解防己的寒性,使祛風利濕之效更顯著,又不傷脾陽。

總之,白朮在防己黃耆湯中,既能健脾益氣,助黃芪補氣,又能配合防己,祛風利濕,使其藥效更完善,更適合臨牀應用。

防己黃耆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助陽化氣: 生薑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解表發汗等功效。防己黃耆湯主治表寒濕邪,生薑的溫陽之性可助黃芪補氣固表,促進藥效發揮,使藥力直達病所。
  2. 調和藥性: 防己黃耆湯中防己性寒,黃芪性溫,生薑的溫性可調和二者藥性,避免寒熱之邪互搏,使藥性協調,相得益彰。

方劑介紹


防己黃耆湯

防己黃耆湯的主要功用是「益氣去風,健脾利水」主治風濕或風水、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

本方出自於漢朝的《傷寒雜病論》,原文是:「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主要是因為「表虛不固」,感受到外來的風邪,體內水濕留於皮膚與經絡之間,造成頭面、四肢浮腫

後人將其分類為「水氣病」,張仲景運用此方治療「風水」或「風濕」之病。所謂的「風水」或「風濕」病,這是因為表虛衛氣不固,風濕、水濕之邪流於皮膚肌表所造成。

風邪水濕留於皮膚與經絡之間
風邪水濕留於皮膚與經絡之間

當水濕進入體內之後,外受風邪,水濕鬱於肌表經絡之間,經常會出現感冒相關的的「表證」,古人將此區分為「表虛」與「表實」,這裡所治療的是「表虛」。

所謂肺主氣、外合皮毛,也主表。脾主運化水濕,亦主肌肉。當一個人平常脾臟、肺臟氣血不足時,脾虛就會造成體內水濕。

肺虛則肌表不固,皮膚腠理疏鬆,所以很容易受到風邪,而體的內水濕就會存在於肌表皮膚之間

所謂濕性重濁,水濕鬱於皮膚肌腠,身體會感到沈重或微有浮腫。肺虛的人皮膚腠理疏鬆,所以容易流汗、怕風。

小便不利是水濕內停,脾虛不運的典型症狀。內濕鬱於肌肉、筋骨,則肢節疼痛。

當一個人感受到外來的風邪,水濕在表時,理論上要讓其發汗。然而,這個人原本就肺虛,皮膚腠理疏鬆,不能發汗,反而應該固汗。

肺虛的人容易流汗不止,容易感冒
肺虛的人容易流汗不止,容易感冒

然而,這個人體內水濕內停,如果外來的風邪不除去,體內的水濕也不容易去除。所以「益氣固表」、「祛風行水」中藥一起運用。

方中重用黃耆,既可益氣固表以扶正,又可利水消腫以去邪。《本草求真》提出黃耆「入肺補氣,入表實衛,爲補氣諸藥之最。」

《本草思辨錄》提到:「黃芪從三焦直升至肺,鼓其陽氣,疏其壅滯肺得以通調水道,陰氣大利,此實黃芪之長技。」可見黃芪的效果非常好。

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經,具有祛風利水、除濕止痛之功效。《本草求真》提到:「防己辛苦大寒,性險而健,善走下行,長於除濕、通竅、利道,能瀉下焦血分濕熱及療風水要藥。」

防己與黃芪相配,一方面補氣,一方面利水扶正祛邪,邪正兼顧,使利水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

白朮健脾祛濕、既助防己去除水濕,又可幫助黃芪益氣固表。甘草益氣健脾,使脾氣健運,改善水濕。運用此方風濕、風水之表虛證就可以被治癒。

方中防己配白朮祛風除水濕,伍黃芪益氣固表,防已得黃芪可加強和水濕之功,白朮配黃芪可助益氣之力,甘草、姜、棗可調和營衛,增黃芪益氣固表之效。

諸藥共奏益氣固表,祛風利水除濕之功。若因水溼阻滯引起裏氣不和而見腹痛時,可加芍藥通調氣機,緩急止痛。

原文中提到:「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服後如蟲行皮中」,這是指服用防己黃耆湯之後,會感到皮膚裡面像有蟲在爬一樣。這是因為防己黃芪湯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可以驅散風寒濕邪,而風寒濕邪會導致皮膚瘙癢、灼熱等症狀,這是好轉反應

「防己黃芪湯」與「五苓散」、「豬苓湯」都是可以治療水氣病,三者皆有利水消腫作用,均可治水濕內停之水腫證。

防己黃芪湯偏於益氣利水,主治氣虛而濕盛之風水證。五苓散偏於化氣利水,主治水濕內停,氣化不行之蓄水證。豬苓湯偏於滋陰清熱利水,主治陰虛而水熱互結證。

本方現代常加減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感冒、急慢性腎小球腎炎、心臟性水腫、腎性水腫、肝硬化腹水、風濕性關節炎、妊娠水腫等屬氣虛而濕盛者。

傳統服藥法


防己黃耆湯方:「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朮七錢半 黃耆一兩一分(去蘆)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 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匕(15g),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服後當如蟲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後坐被中,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現代用法:作湯劑,加生薑、大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若水濕壅盛腫甚者,非本方所宜。 水腫實證而兼有噁心、腹脹、便溏等腸胃症狀者,不宜使用本方 若水濕壅盛,汗不出者,雖有脈浮惡風亦非本方所宜。 使用本方必須權衡虛實之輕重緩急,恰當配伍,務使固表不留邪,祛邪不傷正,因補之不當邪氣反實,散之太過,表氣益虛。 使用本方以微微汗出爲宜,不可大發其汗,因濕爲陰邪,其性重濁粘滯,尤其是此爲表虛證,更當審慎;應注意服藥方法及藥後調護。

防己黃耆湯的經絡型態


關於防己黃芪湯的經絡型態,常見於鐵三角經絡型態之變化型(開啟閱讀),原因在於這種經絡型態長期脾經虛證,體內水濕運化障礙,很容易結合外濕而出現風水濕證。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防己黃耆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防己1兩,甘草半兩(炒),白朮7錢半,黃耆1兩1分(去蘆)。 主治:固表散風水。主治:肌表氣虛,風濕相搏,客在皮膚,一身盡重,四肢少力,關節煩疼,時自汗出,灑漸惡風,不欲去衣;及風水客搏,腿腳浮腫,上輕下重,不能屈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