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附子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其組成包括甘草、附子、白術及桂枝等藥材。其中加入桂枝,主要是取其溫通經絡、解肌發汗之效。根據中醫理論,桂枝性味辛溫,能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調和營衛的作用。在甘草附子湯中,桂枝與附子相配,可增強溫陽散寒之力,用於治療風濕在表之證,如肢節疼痛、身體重著等症狀。此外,桂枝還能夠調和藥物之間的性能,使整體方劑更加協調,發揮更好的療效。因此,桂枝在甘草附子湯中的應用,既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也顯示出中藥配伍的精妙之處。
甘草附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附子性熱,毒性較強,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味平,具有緩和藥性、解毒的功效。甘草與附子配伍,可減輕附子的毒性,避免其過烈傷陰,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的作用。與附子合用,可增強補陽益氣、溫通經脈、祛寒止痛的功效,更能發揮其治療陽虛寒凝的功效。
因此,甘草在甘草附子湯中起到重要的調和藥性和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甘草附子湯為一經典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在表之症,如肢體關節疼痛、重著等。其組成包括炙甘草、生附子、白朮及桂枝四味藥材。其中白朮的應用,是基於其健脾祛濕的功效。在本方中,白朮能夠強化脾胃功能,促進水濕運化,有助於消除因外邪侵襲而導致的體內濕氣過重。此外,白朮還能協同其它藥材,共同達到溫陽散寒、袪風除濕的目的。通過補益中氣,使體內陽氣得以充實,從而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力。因此,白朮在此方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對於改善患者因風濕所引起的各種不適症狀具有重要意義。
甘草附子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寒邪入裡,陽氣衰微: 附子性熱,能回陽救逆,溫煦脾腎,對於寒邪深入臟腑,導致陽氣不足、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狀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 甘草調和藥性: 附子性峻烈,需以甘草緩和其毒性,並增強其補益作用。甘草性甘,味平,能調和藥性,使附子的藥效更加平和穩定,避免寒熱失衡。
因此,甘草附子湯中以附子為主藥,輔以甘草調和藥性,共同達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甘草附子湯,出自《傷寒論》,由桂枝、甘草、白朮、附子四味藥組成,具有溫陽補氣、散寒除濕的功效。主治傷寒虛汗不止,以及風濕性關節炎、頭痛、便血、腹痛、腹瀉、胃痛、虛祕、心臟衰竭、心悸、心痛、陽虛多汗等病症。
組成:
桂枝:性溫、味辛,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止痛、止咳、平喘、通經活絡等功效。
甘草:性甘、味平,歸心、脾、肺經,具有補氣、補陰、清熱、解毒、止咳、祛痰等功效。
白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滲濕、止瀉、固表止汗等功效。
附子:性大熱、味辛,歸心、肺、腎經,具有溫陽、補腎、散寒、除濕、止痛等功效。
功用:
甘草附子湯具有溫陽補氣、散寒除濕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散寒止痛、補虛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
傷寒虛汗不止:甘草附子湯可以溫陽補氣,固表止汗,治療傷寒虛汗不止。
風濕性關節炎:甘草附子湯可以溫陽散寒,除濕止痛,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頭痛:甘草附子湯可以溫陽散寒,通絡止痛,治療頭痛。
便血:甘草附子湯可以溫陽補氣,止血止瀉,治療便血。
腹痛:甘草附子湯可以溫陽散寒,止痛止瀉,治療腹痛。
腹瀉:甘草附子湯可以溫陽補氣,固表止瀉,治療腹瀉。
胃痛:甘草附子湯可以溫陽補氣,止痛止嘔,治療胃痛。
虛祕:甘草附子湯可以溫陽補氣,潤腸通便,治療虛祕。
心臟衰竭:甘草附子湯可以溫陽補氣,益氣活血,治療心臟衰竭。
心悸:甘草附子湯可以溫陽補氣,益氣養血,治療心悸。
心痛:甘草附子湯可以溫陽補氣,活血止痛,治療心痛。
陽虛多汗:甘草附子湯可以溫陽補氣,固表止汗,治療陽虛多汗。
總結:
甘草附子湯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溫陽補氣、散寒除濕的功效,主治傷寒虛汗不止,以及風濕性關節炎、頭痛、便血、腹痛、腹瀉、胃痛、虛祕、心臟衰竭、心悸、心痛、陽虛多汗等病症。
傳統服藥法
甘草(炙)2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
上為散。
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附子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二。 組成:甘草(炙)2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 主治:風濕,掣痛不得屈伸者。
甘草附子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引《指南方》。 組成:甘草1兩,附子1兩(炮,去皮臍),桂4兩(去皮)。 主治:傷寒虛汗不止。
甘草附子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甘草2兩(炙),附子2枚(炮,去皮,破),白朮2兩,桂枝4兩(去皮)。 主治:暖肌補中,益精氣。主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