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防風湯

FANG FENG TANG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肺經 27%
脾經 20%
肝經 17%
膀胱經 6%
腎經 6%
大腸經 6%
胃經 6%
心經 3%
三焦經 3%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小兒痘瘡毒氣熾盛。

傳統服藥法

防風(去蘆)半兩,川芎半兩,大黃半兩,白芷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細辛(去葉)2錢,薄荷葉2錢半。
上為末。
每服1錢,用溫湯調下,不拘時候。
《奇效良方》有茯苓,無大黃。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地骨皮性味甘、寒。主治清熱、涼血。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

黃耆性甘、微溫。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荊芥性味辛、微苦、性微濕。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産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

牛蒡子性味辛、苦、寒。主治辛散苦泄、疏散風熱、宣肺利咽、更可泄火清熱、用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及熱毒瘡瘍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四肢感到疼痛容易焦慮恐懼四肢筋肉筋攣僵硬肩痛(肩背交接處)四肢關節疼痛骨關節病膝蓋痛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心絞痛痤瘡(粉刺)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腳氣病麻痺容易流眼淚小兒驚巒腹股溝疝氣半身不遂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防風、羌活、獨活、川芎各等分。 主治:破傷風,同傷寒表證,未傳入裏,宜急服此藥。

防風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五。 組成:黃耆1兩,白芍藥3分,防風3分,甘草半兩,當歸3分,生乾地黃3分。 主治:勞氣。

防風湯, 出處:《誠書》卷十六。 組成:荊芥5分,木通5分,石菖蒲5分,防風5分,桔梗5分,山楂1錢,郁金(磨)3分。 主治:小兒客忤。

防風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防風1兩,地骨皮半兩,黃耆半兩,芍藥半兩,枳殼半兩,荊芥穗半兩,牛蒡子半兩。 主治:安裏解毒。主治:小兒痘瘡毒氣熾盛。

防風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蒼朮4兩,防風3兩,當歸1兩半,羌活1兩半。 主治:正脾胃之氣,兼除風邪。主治:産後經水適斷,感於異證,手足抽搐,咬牙昏冒,服增損柴胡湯及秦艽湯後,前證已退,用此調治。

防風湯, 出處:《本事》卷一。 組成:石斛(洗,去根)1兩半,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1兩1分,杜仲(去皮,銼如豆,炒令黑)1兩1分,丹參1兩1分,防風(去叉股)1兩1分,川芎(洗)1兩1分,麥門冬(用水浥,去心)1兩1分,桂枝(不見火)1兩1分,川獨活(黃色如鬼眼者,去蘆,洗,焙)1兩。 主治:中風內虛,腳弱,語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防風解毒湯

相似度 92%

假蘇丸

相似度 66%

消風化毒散

相似度 66%

腳氣渫洗法

相似度 57%

葛根疏邪湯

相似度 55%

枳殼黃耆丸

相似度 54%

荊槐散

相似度 54%

牛蒡散

相似度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