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湯,顧名思義,以防風為君藥,其原因如下:
一、 防風辛溫解表,善於祛風散寒。 方劑中其他藥物如桂枝、麻黃等亦有發散風寒之效,與防風相輔相成,加強祛風散寒之力,故以防風為君藥,以彰顯其重要性。
二、 防風兼具止痛止癢之效。 方劑用於治療風寒表證,常伴有頭身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狀,防風可兼治這些症狀,使治療更為全面。
防風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癢: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癢之效。防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地骨皮的加入可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同時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症狀。
- 配伍增效,相輔相成: 防風湯中防風、柴胡等藥材具有散風解表、疏肝解鬱之效,而地骨皮則能清熱涼血,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可以達到協同作用,更好地緩解風熱表證,使療效更佳。
防風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有兩大原因:
- 扶正固表: 防風湯以散風寒為主,但風寒易傷正氣,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黃耆性溫,味甘,能補氣固表,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風寒侵襲,並防止病情反覆。
- 調和藥性: 防風湯中藥材多偏寒涼,如防風、荊芥等,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黃耆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明顯,使藥物更加平和,適合長期服用。
防風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風邪入絡之痛: 防風湯主治風邪入絡所致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疼痛的作用,可與防風協同作用,緩解風邪所致的疼痛。
- 抑制風邪外散: 白芍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與防風一同抑制風邪外散,防止病情加重。同時,白芍還能滋養肝血,改善血虛所致的頭風痛,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因此,白芍在防風湯中起着緩解疼痛、收斂固澀、滋養肝血的重要作用,是方劑組成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防風湯中包含枳殼,主要是為了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方中防風辛溫解表,白芷辛溫通竅,桂枝辛溫通陽,皆可疏散風邪,但容易傷及肝氣,而枳殼可疏肝理氣,調節氣機,避免藥性過於燥烈,使藥物更能協調配合,達到治療風邪外感兼肝氣鬱結之症的效果。
防風湯中加入荊芥,乃因其二者相輔相成,共奏散寒解表之效。
防風性溫,善於祛風解表,尤以治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為佳。但其性偏燥,對於寒邪較重者,單用防風恐難以奏效。
荊芥亦性溫,能發汗解表,兼具疏散風熱之功。其氣味芳香,可助防風之散寒之力,並能溫通經絡,緩解頭身疼痛。
故防風湯中加入荊芥,可增強散寒解表之效,使藥力更為協調,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感冒之症。
防風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 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宣肺解毒之效。與防風、羌活等藥物相配,能有效地清熱解表,驅散外感風熱,對於風熱感冒、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 利咽止痛: 牛蒡子還具有利咽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在防風湯中,牛蒡子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有效地消炎止痛,改善咽喉不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防風湯」,主要成分是:防風、地骨皮、黃耆、白芍、枳殼、荊芥、牛蒡子。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 牛蒡子:性涼、味辛、苦,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防風湯的主治功效是:兒童出痘,毒氣非常旺盛。
防風湯的組成各司其職,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防風辛散祛風、解表透疹,地骨皮清熱涼血、透疹解毒,黃耆益氣固表、增強正氣,白芍平肝息風、養血柔肝,枳殼理氣行滯、消腫止痛,荊芥辛溫解表、散風透疹,牛蒡子辛涼透表、利咽解毒。諸藥合用,共奏散風透疹、清熱解毒之功。
防風湯是治療兒童出痘的常用方劑,具有良好的臨牀療效。但需要注意的是,防風湯性微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傳統服藥法
防風(去蘆)半兩,川芎半兩,大黃半兩,白芷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細辛(去葉)2錢,薄荷葉2錢半。
上為末。
每服1錢,用溫湯調下,不拘時候。
《奇效良方》有茯苓,無大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小兒痘瘡毒氣熾盛者,症見發熱、煩躁、口渴、疹出不暢、皮膚紅腫、疼痛等。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 本方有出汗、口乾、腹瀉等副作用,如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防風、羌活、獨活、川芎各等分。 主治:破傷風,同傷寒表證,未傳入裏,宜急服此藥。
防風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五。 組成:黃耆1兩,白芍藥3分,防風3分,甘草半兩,當歸3分,生乾地黃3分。 主治:勞氣。
防風湯, 出處:《誠書》卷十六。 組成:荊芥5分,木通5分,石菖蒲5分,防風5分,桔梗5分,山楂1錢,鬱金(磨)3分。 主治:小兒客忤。
防風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防風1兩,地骨皮半兩,黃耆半兩,芍藥半兩,枳殼半兩,荊芥穗半兩,牛蒡子半兩。 主治:安裏解毒。主治:小兒痘瘡毒氣熾盛。
防風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蒼朮4兩,防風3兩,當歸1兩半,羌活1兩半。 主治:正脾胃之氣,兼除風邪。主治:産後經水適斷,感於異證,手足抽搐,咬牙昏冒,服增損柴胡湯及秦艽湯後,前證已退,用此調治。
防風湯, 出處:《本事》卷一。 組成:石斛(洗,去根)1兩半,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1兩1分,杜仲(去皮,銼如豆,炒令黑)1兩1分,丹參1兩1分,防風(去叉股)1兩1分,川芎(洗)1兩1分,麥門冬(用水浥,去心)1兩1分,桂枝(不見火)1兩1分,川獨活(黃色如鬼眼者,去蘆,洗,焙)1兩。 主治:中風內虛,腳弱,語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