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枳殼黃耆丸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解鬱,消食導滯: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導滯的功效。它能疏肝理氣,消除肝胃鬱結,並促進消化,減少食積停滯。
- 配伍黃耆,補氣健脾: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的作用。與枳殼配伍,可避免枳殼寒涼之性傷及脾胃,同時更能提升藥效,達到補氣健脾、行氣消食的功效。
總而言之,枳殼在枳殼黃耆丸中發揮著行氣解鬱、消食導滯的作用,而與黃耆配伍則能更好地補氣健脾,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枳殼黃耆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緩解燥熱症狀: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枳殼性溫,與黃連配伍,可避免燥熱之性過於強烈,同時也能更好地清熱解毒,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 調和藥性,平衡寒熱: 方中黃耆性溫補,枳殼性溫,整體偏於溫燥,而黃連的寒性則可有效調節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熱,達到寒熱平衡,更利於藥效發揮。
枳殼黃耆丸中包含黃耆,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枳殼性寒味苦,善於理氣消積、化痰止咳。二者配伍,寒溫相濟,既能補氣固表,又能理氣消積,用於治療氣虛外感、表虛自汗、氣陷脫肛、久瀉不止等病症。
- 扶正祛邪:黃耆補氣固表,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扶正祛邪;枳殼理氣消積,能消散邪氣,化解病邪。二者合用,可達到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枳殼黃耆丸方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之效。枳殼黃耆丸主治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脹痛、腹瀉等症,而風寒襲表常會加重脾胃寒邪,因此加入荊芥可解表散寒,緩解因風寒所致的腹痛等症狀。
- 配合黃耆,增強補氣效果: 黃耆補氣升陽,而荊芥辛散,二者相配,既可補益脾胃之氣,又可使氣血運行通暢,進一步增強補氣效果,改善脾胃虛寒狀態。
主治功效
枳殼黃耆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枳殼、黃連、黃耆和荊芥。它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痔瘡。
枳殼味苦,性寒,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枳殼也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喘息氣促;消食化積,主治食積不消、腹脹腹痛;降氣,主治胃氣上逆、嘔吐呃逆。此外,枳殼還具有破氣、行氣、消痞、散結、除痰、止痛、緩瀉等功效。在臨牀上,枳殼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黃連亦可清熱瀉火,清胃火、清肝火,用於治療胃火熾盛的嘔吐,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脇肋脹痛、嘔吐吞酸等症狀。黃連止嘔之功用本草皆載。黃連具有解毒功能,乃其寒涼苦燥之性使然。故黃連可清熱解毒,瀉火除煩,尤擅清解濕熱毒邪。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腸溜腹痛下痢。黃連止血、斂瘡、止瀉,功能更強。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上常用的補益藥品。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中藥方劑「枳殼黃耆丸」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痔瘡。
傳統服藥法
枳殼5兩,黃連5兩,白雞冠花1兩,黃耆1兩,荊芥2兩半。
上為末,糊為丸。
每服30丸,荊芥湯送下。
《醫方類聚》引《經驗良方》有槐花一兩半,防風一兩,白芍三兩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痔瘡初起,腫痛明顯者。若痔瘡已潰爛,則不宜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枳殼黃耆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五引《經驗良方》。 組成:枳殼5兩,黃連5兩,白雞冠花1兩,黃耆1兩,荊芥2兩半。 主治:痔。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