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枳殼黃耆丸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解鬱,消食導滯: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導滯的功效。它能疏肝理氣,消除肝胃鬱結,並促進消化,減少食積停滯。
- 配伍黃耆,補氣健脾: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的作用。與枳殼配伍,可避免枳殼寒涼之性傷及脾胃,同時更能提升藥效,達到補氣健脾、行氣消食的功效。
總而言之,枳殼在枳殼黃耆丸中發揮著行氣解鬱、消食導滯的作用,而與黃耆配伍則能更好地補氣健脾,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枳殼黃耆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緩解燥熱症狀: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枳殼性溫,與黃連配伍,可避免燥熱之性過於強烈,同時也能更好地清熱解毒,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 調和藥性,平衡寒熱: 方中黃耆性溫補,枳殼性溫,整體偏於溫燥,而黃連的寒性則可有效調節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熱,達到寒熱平衡,更利於藥效發揮。
枳殼黃耆丸中包含黃耆,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枳殼性寒味苦,善於理氣消積、化痰止咳。二者配伍,寒溫相濟,既能補氣固表,又能理氣消積,用於治療氣虛外感、表虛自汗、氣陷脫肛、久瀉不止等病症。
- 扶正祛邪:黃耆補氣固表,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扶正祛邪;枳殼理氣消積,能消散邪氣,化解病邪。二者合用,可達到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枳殼黃耆丸方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之效。枳殼黃耆丸主治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脹痛、腹瀉等症,而風寒襲表常會加重脾胃寒邪,因此加入荊芥可解表散寒,緩解因風寒所致的腹痛等症狀。
- 配合黃耆,增強補氣效果: 黃耆補氣升陽,而荊芥辛散,二者相配,既可補益脾胃之氣,又可使氣血運行通暢,進一步增強補氣效果,改善脾胃虛寒狀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枳殼黃耆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痔」,古代醫家認為痔瘡成因多與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中氣下陷相關,表現為肛門腫痛、出血、脫垂等症狀。此方以行氣活血、清熱燥濕、昇陽舉陷為主要治則,針對痔瘡之濕熱瘀滯兼氣虛者。
二、組成與方義分析
枳殼(5兩)
- 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大腸經。
- 功效:行氣寬中,消脹除滿,兼能昇提中氣。
- 治痔邏輯:痔瘡多因氣滯或中氣下陷,枳殼能調暢氣機,緩解肛門瘀滯,並助黃耆昇舉下陷之氣。
黃連(5兩)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治痔邏輯:痔瘡濕熱下注致腫痛出血,黃連清大腸濕熱,消炎止血,尤適熱毒熾盛者。
白雞冠花(1兩)
- 性味甘澀涼,歸肝、大腸經。
- 功效:涼血止血,清利濕熱。
- 治痔邏輯:針對痔瘡出血,能收斂止血,兼清下焦濕熱。
黃耆(1兩)
- 性味甘微溫,歸肺、脾經。
- 功效:補氣昇陽,托毒生肌。
- 治痔邏輯:氣虛者痔瘡易脫垂難收,黃耆益氣舉陷,助枳殼昇提肛門,兼促進創面修復。
荊芥(2兩半)
- 性味辛微溫,歸肺、肝經。
- 功效:祛風解表,止血消瘡。
- 治痔邏輯:荊芥炒炭能止血,其辛散之性可宣通肛門氣血鬱滯,緩解腫痛。
三、全方配伍邏輯
- 清熱燥濕:黃連為主,配白雞冠花清大腸濕熱,解決病之標(出血、腫痛)。
- 行氣活血:枳殼調氣機,荊芥散瘀滯,改善局部氣血不通。
- 昇陽舉陷:黃耆補氣,枳殼昇提,共治氣虛下陷之脫垂。
- 藥引協同:以荊芥湯送服,增強疏散風熱、宣通肛門之效。
《醫方類聚》加減解析
原方加入:
- 槐花(1兩半):涼血止血,專治痔血。
- 防風(1兩):祛風勝濕,協荊芥宣散肛門鬱熱。
- 白芍(3兩半):養血斂陰,緩急止痛,防燥藥傷陰。
此加減方更重「止血止痛」,適合痔瘡出血明顯、疼痛劇烈者,且芍藥調和肝脾,緩解氣血失和。
總結
本方結合「清熱、行氣、益氣、止血」四法,標本兼顧,尤其適合濕熱瘀滯兼輕度氣虛之痔瘡。加減方進一步強化涼血柔肝之效,體現中醫辨證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枳殼5兩,黃連5兩,白雞冠花1兩,黃耆1兩,荊芥2兩半。
上為末,糊為丸。
每服30丸,荊芥湯送下。
《醫方類聚》引《經驗良方》有槐花一兩半,防風一兩,白芍三兩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痔瘡初起,腫痛明顯者。若痔瘡已潰爛,則不宜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枳殼黃耆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五引《經驗良方》。 組成:枳殼5兩,黃連5兩,白雞冠花1兩,黃耆1兩,荊芥2兩半。 主治:痔。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