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解毒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 解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之效。方中多用於外感風寒,兼有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防風可散寒解表,緩解症狀。
- 止癢消腫: 防風亦有止癢消腫之效,可治療皮膚瘙癢、風疹、蕁麻疹等症狀。方中若因風邪外襲,引起皮膚疾病,防風可起到止癢消腫,改善症狀的作用。
防風解毒湯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以及熱毒瘡瘍等症狀,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與防風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功效,更有效地治療風熱感冒、風熱咳嗽等病症。
- 潤肺生津:地骨皮還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與其他藥物搭配,可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燥熱、口乾舌燥等症狀,有助於恢復體力,加速疾病康復。
防風解毒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外出之功效。防風解毒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虛有汗、風熱犯表等症,黃耆可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避免邪氣入侵,幫助機體抵禦外邪。
- 託毒外出:黃耆具有託毒外出之功效,可將體內的毒素排出體外。防風解毒湯中常搭配清熱解毒藥物,黃耆可配合這些藥物,促進毒素排出,加速病症痊癒。
總之,黃耆在防風解毒湯中起到補氣固表、託毒外出的作用,有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入侵,促進疾病康復。
防風解毒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一、緩解風熱症狀:防風解毒湯主治風熱感冒、發熱頭痛等症,白芍具有清熱涼血、緩解頭痛的作用,可輔助防風、荊芥等藥物清熱解表,達到更好的療效。
二、滋陰養血:白芍味甘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解陰虛火旺的功效。防風解毒湯中多使用辛溫解表的藥物,可能導致陰液耗損,白芍的加入可平衡藥性,防止辛溫之品傷陰。
防風解毒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等症狀。防風解毒湯以清熱解毒為主,而荊芥的疏散風熱作用可輔助清熱解毒,進一步緩解風熱之邪對人體的侵襲。
- 透疹止癢:荊芥還具有透疹止癢的作用,可促進麻疹等疾病的疹子透發,並減輕瘙癢症狀。防風解毒湯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引起的疹出不暢,荊芥的透疹止癢作用可促進疹子順利排出,改善病情。
防風解毒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與疏散風熱的功效。
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其對於風熱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同時,牛蒡子也能疏散風熱,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也有幫助。
因此,將牛蒡子加入防風解毒湯,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防風解毒湯主治功效分析
防風解毒湯,出自《外科正宗》,主要功效為疏風散熱、清熱解毒。本方劑在古代醫學典籍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熱毒壅盛所致的疾病,特別是皮膚瘡瘍類疾患。
主治病症及分析
1. 毒氣散漫于皮膚,痘後遍身瘡癬如芥如癩,膿水浸淫,皮膚潰爛,日久而不癒者
- **《嬰兒論》**提到:「疹髮指岐,煩癢漸延遍身,名曰癬疥。宜防風解毒湯。」指出防風解毒湯可用於治療疹後皮膚瘙癢,蔓延全身的癬疥類疾病。
- **《証治準繩‧幼科》**記載:「痘後遍身瘡癬如疥如癩,膿血浸淫,皮膚潰爛,日夕不愈,此毒氣瀰漫,散於皮膚,宜...防風解毒湯...主之。」說明此方可應用於痘疹之後,因毒氣瀰漫於皮膚而導致的瘡癬、皮膚潰爛等症狀。
分析: 這些症狀描述了熱毒熾盛,侵襲肌膚,導致皮膚出現紅腫、潰爛、滲出等病理變化。防風解毒湯通過疏風散邪、清熱解毒,可以有效清除體內的熱毒,從而達到治療瘡瘍的目的。
2. 瘰癧
- **《外科正宗》**指出:「凡觀此症,別其風毒者散其風、除其濕,如防風解毒湯之類是也。」又云:「防風解毒湯,治風毒瘰癧。寒暑不調。勞傷湊襲。多致手足少陽分。耳項結腫。或外寒內熱。痰凝氣滯者並效。」以及「防風解毒湯,治風毒瘰癧。」指出本方可用於治療風毒所致的瘰癧,症見耳項結腫,或伴有外寒內熱、痰凝氣滯等表現。
- **《方劑辭典》**也記載:「防風解毒湯,治風毒瘰癧。」
分析: 瘰癧,即頸部淋巴結腫大,多因風毒、痰火鬱結所致。防風解毒湯中防風、荊芥等藥物具有疏風散邪的作用,黃芩、連翹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因此可以治療風毒瘰癧。
3. 時疫、溫熱病
- **《專治麻痧初編》**提到:「治痧疹最忌誤用辛熱,驟用寒涼,治以防風解毒湯防風荊芥薄荷牛蒡,以辛散之。石膏知母連翹淡竹葉辛寒以清之,木通通氣,枳殼疏表,桔梗甘草載引諸藥以達肺經。」認為防風解毒湯以其辛散和辛寒並用的特點,可治療痧疹。
- **《麻疹備要方論》**提到:「善治者機圓而法活,用藥必合時宜,如時值溫暖,宜發之以辛涼,用防風解毒湯。」說明在溫暖時節,可以用防風解毒湯辛涼發散,治療外感病症。
- **《原要論》**僅列出防風解毒湯的藥物組成。
- **《醫述》**指出:「疹熱五、六日,勢將出矣...溫暖時月,發以辛涼,防風解毒湯。」說明疹熱將發之時,若值溫暖時節,可用防風解毒湯辛涼發散。
- **《雜病源流犀燭》**提到:「所謂時令攸宜者,如溫暖時必用辛涼(宜防風解毒湯)。」以及「防風解毒湯,〔辛涼〕」。進一步強調了溫暖時節使用辛涼藥物的重要性,並將防風解毒湯歸類為辛涼方劑。
- **《重訂廣溫熱論》**提到:「風溫風毒,痧疹初發,最忌誤用辛熱,驟用寒涼;治以此湯,辛涼開達,宣氣疏肺,使痧疹發透,則毒解矣。」以及「余每治時瘄,始用防風解毒湯發之。」指出防風解毒湯可用於治療風溫、風毒、痧疹初起,以及時瘄。
- **《濕溫時疫治療法》**也提到:「繼用防風解毒湯,清其皮膚之餘熱。」說明防風解毒湯可清解皮膚餘熱。
分析: 這些文獻都表明防風解毒湯可以用於治療時疫、溫熱病,特別是初起階段,具有發散透邪、清熱解毒的作用。方中防風、荊芥、薄荷等藥物辛散透表,可以將邪氣透出體外;石膏、知母、連翹等藥物清熱解毒,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木通、枳殼、桔梗等藥物可以理氣通絡,有助於邪氣的排出。
4. 其他
- **《嬰兒論》**還提到:「鼠傷。若犬毒。衝心而煩躁者。宜鑯漿。兼防風解毒湯服之。」表明防風解毒湯可輔助治療鼠傷、犬毒等導致的心煩躁動症狀。
- **《全國名醫驗案類編》**記錄一則醫案:「診斷,脈右浮洪搏數,左弦小數,舌紅,苔白膩。此雖時瘄之順證,而濕熱內郁,所防者水痘之夾發耳。療法,先用防風解毒湯加減,發表透瘄。」說明防風解毒湯可用於治療時瘄,並可預防水痘的發生。
- **《傷寒論綱目》**提到:「如或天氣暄暖。兼用防風解毒湯。」說明在天氣暄暖時,可以兼用防風解毒湯。
- **《雜病源流犀燭》**還提到:「有頸項結核浮腫,先寒後熱者,此風寒所搏(宜防風解毒湯)。」說明防風解毒湯可用於治療風寒所致的頸項結核浮腫。
分析: 這些記載拓展了防風解毒湯的應用範圍,說明其在治療某些特定疾病或症狀時,可以作為輔助治療的方劑。
治療原理
防風解毒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 疏風散邪: 方中防風、荊芥、薄荷等藥物,具有辛散透表的作用,可以將侵襲肌表的風邪、熱邪疏散出去。
- 清熱解毒: 方中石膏、知母、連翹、黃芩等藥物,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緩解紅腫熱痛等症狀。
- 宣肺利氣: 方中桔梗、枳殼、木通等藥物,可以宣肺利氣,通暢氣機,有助於邪氣的排出,並能緩解胸悶、咳嗽等症狀。
- 調和營衛: 方中甘草可以調和諸藥,並具有益氣和中的作用,可以調和營衛,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總結
綜上所述,防風解毒湯是一個具有疏風散熱、清熱解毒功效的經典方劑,在古代醫學典籍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熱毒壅盛所致的疾病,特別是皮膚瘡瘍類疾患,以及時疫、溫熱病初起等。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疏風散邪、清熱解毒、宣肺利氣、調和營衛等作用,來達到驅除病邪、恢復健康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防風1錢,地骨皮5分,生黃耆5分,白芍5分,荊芥穗5分,大力子5分。
或加升麻5分。
汗散清解。
水1大鐘,煎至5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解毒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三。 組成:防風、連翹、薄荷、前胡、木通、荊芥、力子、江枳殼、甘草。 主治:時溫初期,斑疹未明發者。
防風解毒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別名:防風敗毒散。 組成:防風、薄荷、荊芥、石膏、知母、桔梗、甘草、牛蒡、連翹、木通、枳殼、淡竹葉。 主治:辛涼透發。主治:溫暖時出疹。
防風解毒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防風1錢,荊芥1錢,桔梗1錢,牛蒡子1錢,連翹1錢,甘草1錢,石膏1錢,薄荷1錢,枳殼1錢,川芎1錢,蒼朮1錢,知母1錢。 主治:風毒瘰癧。
防風解毒湯, 出處:《痘科類編》卷三。 組成:防風1錢,地骨皮5分,生黃耆5分,白芍5分,荊芥穗5分,大力子5分。 主治:汗散清解。主治:毒氣散漫於皮膚,痘後遍身瘡癬如芥如癩,膿水浸淫,皮膚潰爛,日久而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