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菊散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性,可針對外感風熱、目赤腫痛、頭昏腦脹等症狀,達到清熱降火、消腫止痛的效果。同時,菊花可平肝明目,有助於改善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問題。因此,甘菊散中加入菊花,可有效緩解因風熱、肝火上炎等原因引起的頭部、眼睛等部位的症狀。
甘菊散中加入旋覆花,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和解脾胃,降逆止嘔: 旋覆花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能降逆氣,止嘔吐,且能和解脾胃,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與甘菊散中其他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藥物相配合,能更好地治療因脾胃不和、氣機逆亂引起的嘔吐、眩暈等症狀。
- 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旋覆花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肺氣鬱滯、痰溼阻肺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與甘菊散中其他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藥物相配合,能更全面地治療風熱犯肺、痰熱壅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甘菊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 甘菊散主治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目赤、鼻塞等症。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痛止癢的功效,可與菊花、薄荷等藥物協同作用,清熱解表,疏風止痛。
2. 宣通鼻竅: 防風善於走竄,能直達鼻竅,疏散風熱,通利鼻竅,對於風熱犯肺、鼻塞不通等症,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配合甘菊散中的其他藥物,能更有效地宣通鼻竅,緩解鼻塞、流鼻涕等症狀。
甘菊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甘菊散主治風熱上攻所致的頭痛、目赤、鼻塞、咽痛等症。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熱邪上炎所致的症狀。
- 清熱解毒: 石膏兼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與甘菊、薄荷等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更有效地消除風熱邪氣。
總而言之,甘菊散中加入石膏,是基於其清熱瀉火、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熱上攻所致的頭痛、目赤等症狀,增強整體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菊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頭面風,頭目昏眩:
此方所治之症,屬中醫「風邪上擾」之病機。頭為諸陽之會,風邪易襲陽位,導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引發頭暈目眩、頭部脹痛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風邪挾熱或痰濕上攻頭面,可致頭皮屑多(白屑)、頭目不清,甘菊散以疏風清熱、升清降濁為法,兼顧外治沐髮,內外同治。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甘菊花(君藥)
- 性味歸經:甘苦微寒,歸肝、肺經。
- 作用:
- 清肝明目:平抑肝陽上亢所致眩暈。
- 疏散風熱:解頭面風邪,兼清熱解毒。
- 外治:菊科植物多含揮發油,外用可抑菌止癢,故「大去白屑」。
2. 旋覆花(臣藥)
- 性味歸經:苦辛鹹微溫,歸肺、胃、大腸經。
- 作用:
- 降氣化痰:針對風痰上擾頭目之眩暈,使痰濁下行。
- 疏通頭面氣機:其性輕揚,與菊花配伍,一升一降,調和清竅氣血。
3. 防風(佐藥)
- 性味歸經: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 作用:
- 祛風勝濕:善治「頭面風」,引風邪外散。
- 升清透邪:助菊花疏散頭目風熱,兼緩石膏之寒涼。
4. 石膏(佐使藥)
- 性味歸經:辛甘大寒,歸肺、胃經。
- 作用:
- 清熱瀉火:針對風邪化熱之證,清頭面鬱熱。
- 碎研外用:石膏細粉可吸附皮脂,輔助減少頭皮屑。
方劑配伍邏輯
- 風熱並治:
- 菊花、石膏清熱,防風、旋覆花祛風,符合「頭面風熱」病機。
- 升降相因:
- 菊花升散清竅,旋覆花降氣化痰,一升一降調暢氣機。
- 內外兼顧:
- 內服調和氣血,外用(沐發)直接作用頭皮,祛風止癢。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疏散風熱、降氣化痰,使頭面風邪外散,內鬱之熱得清,痰濁下行,從而緩解眩暈與白屑。外沐時,藥物揮發成分可能抑制頭皮微生物,石膏吸附油脂,共奏清潔之效。
(註: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藥傳統理論推衍,未涉及現代藥理研究。)
傳統服藥法
甘菊花(擇)、旋覆花、防風(去叉)、石膏(碎研)各等分。
上為散。
每服2錢匕,臘茶調服。如煎此藥沐發,大去白屑。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甘菊花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甘菊散性寒,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菊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組成:甘菊花(擇)、旋覆花、防風(去叉)、石膏(碎研)各等分。 主治:頭面風,頭目昏眩。
甘菊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甘菊花4兩,羌活(去蘆頭)4兩,木賊4兩,荊芥穗4兩,芎藭4兩,甘草(炙,銼)1兩,防風(酒浸1宿)1兩,黃耆(切)1兩,附子(炮過用)1兩,蟬殼(洗)1兩,蛇蛻1條(卷在青竹上,炙),白蒺藜(去角)1兩,旋覆花1兩,石決明(泥裹,燒令通赤,别研)1兩。 主治:風毒氣攻眼,昏澀疼痛。
甘菊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甘菊花1兩,旋覆花1兩,密蒙花1兩,青葙子1兩,石決明1兩,羌活(去蘆頭)1兩,木賊(銼)1兩,決明子(炒)1兩,蒼朮(米泔浸1宿,去皮,切,炒)1兩,蟬殼(洗)1兩,荊芥穗1兩,甘草(炙1兩,銼)1兩,防風(去叉)1兩,芎藭1兩,人參1兩,黃芩(去黑心)1兩。 主治:風毒衝目,赤腫澀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