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痛飲

JUAN TONG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案》卷三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肺經 15%
胃經 15%
肝經 13%
心經 6%
小腸經 6%
心包經 6%
三焦經 6%
大腸經 6%
腎經 4%
膀胱經 2%
膽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蠲痛飲方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之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歸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作用可緩解因熱毒上炎引發的疼痛,如頭痛、目赤腫痛等。同時,菊花亦具平肝明目之效,可舒緩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頭痛等症狀。

此外,菊花清香怡人,可緩解因疼痛帶來的煩躁不安,具有鎮靜安神之效,有助於患者舒緩情緒,利於康復。

蠲痛飲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通便,消炎止痛: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因熱毒瘀結所致的疼痛,大黃能清熱瀉火,通利腸道,將毒熱排出體外,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大黃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減輕組織炎症反應,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總而言之,大黃在蠲痛飲中起到瀉火通便、消炎止痛和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疼痛症狀。

蠲痛飲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渴的功效。方劑中若有熱邪蘊結,導致疼痛,石膏可清熱瀉火,解除熱邪,緩解疼痛。

二、 降火止痛:石膏能降肺胃之火,尤其適用於外感熱病、肺熱咳嗽、口渴咽痛等症狀。對於一些由火邪引起的疼痛,如牙痛、頭痛,石膏可清熱降火,達到止痛的效果。

蠲痛飲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除煩,和胃止嘔: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除煩、降逆止嘔之效。對於因熱邪上擾、胃氣上逆而引起的胸悶、心煩、嘔吐等症狀,竹茹可以起到清熱降火,和胃止嘔的作用。

二、止痛安神:竹茹能清熱降火,通利氣機,對於因熱邪、氣滯所致的疼痛,例如頭痛、腹痛等,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

總而言之,竹茹在蠲痛飲中,發揮清熱除煩、和胃止嘔、止痛安神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緩解疼痛、安神定志的療效。

「蠲痛飲」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痛的功效。

防風味辛,性溫,歸膀胱、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其藥性可直達經絡,疏通經氣,散寒止痛,適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

在「蠲痛飲」中,防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疼痛,如關節疼痛、肌肉疼痛等,達到止痛的效果。

主治功效


蠲痛飲,一劑清熱瀉火、活血化瘀的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菊花、大黃、石膏、竹茹、防風。

大黃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症狀。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可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

菊花具有清熱解毒、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散風熱、止咳化痰、解毒、清肝明目、平肝息風、安神等功效。可治療瘡腫毒、目赤腫痛、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發熱、頭痛、喉痛、口腔潰瘍、咳嗽、痰多、肝火上亢、目赤腫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失眠、焦慮等症狀。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活絡止痛的功效。可治療熱病煩渴、小便不利、水腫、暑熱中暑、口瘡咽痛等症狀。

竹茹性涼、味甘,入肺、胃、心經,具有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等功效。可治療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肺熱咳嗽、咳吐黃痰、齒齦間血出不止、黃泡熱瘡、喉痛、咳嗽、喉炎、暑熱濕盛之水腫、痰濕壅盛之水腫、經期過多、鼻出血、牙齒出血等症狀。

蠲痛飲主要用於治療牙齒疼痛,浮動,出血等症狀。方中,菊花清熱解毒,散風熱;大黃清熱瀉火,活血化瘀;石膏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竹茹清熱化痰,止嘔;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止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甘菊2錢,大黃3錢,石膏(煅)3錢,竹茹1錢,防風1錢。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蠲痛飲性寒,體質虛寒者慎用。
  • 蠲痛飲有瀉下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
  • 蠲痛飲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胃不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蠲痛飲,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甘菊2錢,大黃3錢,石膏(煅)3錢,竹茹1錢,防風1錢。 主治:牙齒疼痛、浮動,出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