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菊荊芥湯中包含菊花,主要原因在於其 清熱解表、疏散風熱 的功效。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經,能清熱解毒,散風熱,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
在甘菊荊芥湯中,菊花與荊芥、薄荷等藥物配合,共同發揮疏散風熱、清熱解表的作用,使藥效更強,更能有效治療外感風熱之症。
甘菊荊芥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散風邪: 防風味辛溫,善於祛風解表,能散發表之風邪,配合荊芥、甘菊等藥物,共同發揮疏散風熱、止癢止痛的功效。
二、止癢止痛: 防風具有一定的止癢作用,可以減輕風熱引起的瘙癢症狀,並能緩解風邪所致的疼痛,與甘菊、荊芥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目的。
甘菊荊芥湯中加入旋覆花,是基於其化痰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
旋覆花味苦辛,性溫,入肺、脾經。其 宣肺降氣 的作用,可助荊芥、甘菊疏散風熱,止咳化痰 的作用,可緩解風熱犯肺所致的咳嗽痰多。
此外,旋覆花還具有降氣平喘 的功效,對於風熱犯肺所致的喘息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甘菊荊芥湯中加入旋覆花,可增強其疏風散熱、止咳平喘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風熱犯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
甘菊荊芥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行氣止痛的功效。與甘菊、荊芥等藥物相配,可加強疏散風熱之效,並可改善因風熱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
-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川芎亦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可改善因風熱引起的血液循環障礙,進一步緩解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川芎的加入能有效增強甘菊荊芥湯的療效,使其更能有效地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各種症狀。
甘菊荊芥湯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精妙,旨在疏風清熱、解表散邪。在該方劑中,皂莢(皂角)的加入有其深遠考量。皂莢性味辛溫,歸肺經,具有通竅開閉、祛風止癢之效,且能化痰利咽。在治療風寒感冒所引發的鼻塞、喉嚨不適及頭痛症狀時,皂莢能迅速發揮作用,使氣道通暢,緩解不適。此外,皂莢還具備一定的解毒功效,可助於清除體內的風寒邪氣,促進身體恢復。然而,皂莢性質較強烈,使用時需注意劑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刺激或副作用。甘菊荊芥湯綜合多種草藥之長,其中皂莢的應用,正是中醫學中辨證施治、藥物配伍智慧的體現。
甘菊荊芥湯中加入石膏,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甘菊、荊芥皆具清熱解表之效,但對於熱毒壅盛、火毒熾盛者,單憑二者之力不足以徹底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善於清熱解毒,降火消炎,與甘菊、荊芥相配,可增強清熱之力,使藥效更佳。
- 兼顧解表: 荊芥、甘菊解表散風,石膏清熱瀉火,兩者互相配合,可兼顧解表和清熱,適用於外感風熱兼有內熱者,可有效清除體內外熱毒,達到治病目的。
甘菊荊芥湯作為一道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疏風清熱、解表散邪。其組成成分精挑細選,各具特色與功效。其中包含了甘菊、荊芥等草藥,以及枳殼這一味重要成分。枳殼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未成熟果實,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經。在該方中加入枳殼,主要是利用其行氣寬中、消積導滯的功效。風熱感冒時,人體往往伴有胸悶、腹脹等症狀,這是因為外邪束表,影響了氣機的正常運轉所致。而枳殼能有效調理氣機,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改善這些不適感。此外,它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作用,使整體療效更為顯著。因此,在甘菊荊芥湯中加入枳殼,不僅能提升方劑的治療效果,還能兼顧到病人的消化系統健康,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甘菊荊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荊芥辛散,菊花清熱,若單用可能過於辛散或寒涼,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使其溫和不燥,避免損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緩解疼痛等功效,與甘菊荊芥搭配使用,可以增強其清熱解表、疏風散熱的療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甘草在甘菊荊芥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加溫和、安全、有效。
甘菊荊芥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效。對於風熱感冒、麻疹、風疹等症,可與甘菊共同作用,清熱解表,促進疹出。
- 宣肺止咳,利咽開音: 荊芥兼具宣肺止咳、利咽開音之效。對於風熱犯肺所致的咳嗽、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可與甘菊相輔相成,清熱解毒,宣肺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
主治功效
甘菊荊芥湯
甘菊荊芥湯為中醫方劑之一,具有散風寒、解表發汗、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主要成分包括菊花、防風、旋覆花、川芎、皁莢、石膏、枳殼、甘草、荊芥。
菊花
性微寒、味甘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之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
防風
性溫、味辛,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祛風除濕之效。可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頭痛、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症。
旋覆花
性溫、味辛,歸肺、肝、大腸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降氣平喘之效。可用於治療寒痰咳嗽、氣喘胸悶、嘔吐呃逆等症。
川芎
性溫、味辛,歸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痛經、跌打損傷等症。
皁莢
性溫、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之效。可用於治療寒性咳嗽、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哮喘等症。
石膏
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之效。可用於治療暑熱煩渴、小便不利、口瘡咽痛等症。
枳殼
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導滯之效。可用於治療胸悶氣短、咳嗽痰多、食積不消等症。
甘草
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中、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症。
荊芥
性微溫、味辛,歸肺、肝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祛風除濕之效。可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頭痛、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症。
總結
甘菊荊芥湯具有散風寒、解表發汗、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發熱、咳嗽痰多、氣喘胸悶等症。此方劑中,菊花、防風、荊芥等藥物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之效;旋覆花、皁莢等藥物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之效;石膏、枳殼等藥物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之效;甘草具有補氣益中、清熱解毒之效。諸藥合用,共奏散風寒、解表發汗、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傳統服藥法
甘菊(擇)1兩,防風(去叉)半兩,旋覆花半兩,芎藭半兩,皂莢(酥炙,去皮子)1兩,石膏(碎)1兩,枳殼(去瓤,麩炒)3分,甘草(炙)3分,荊芥穗3分。上為粗末。
每服3錢7,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6分,去滓,食後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風痰頭痛、咽膈壅悶的患者。風寒感冒、風熱感冒、痰濕咳嗽、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咽喉炎、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菊荊芥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六。 組成:甘菊(擇)1兩,防風(去叉)半兩,旋覆花半兩,芎藭半兩,皂莢(酥炙,去皮子)1兩,石膏(碎)1兩,枳殼(去瓤,麸炒)3分,甘草(炙)3分,荊芥穗3分。 主治:風痰頭痛,咽膈壅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