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芎菊湯

XIONG JU TANG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肺經 21%
肝經 16%
膀胱經 15%
脾經 12%
胃經 10%
心經 7%
腎經 5%
膽經 5%
心包經 3%
大腸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首風,目運頭痛。

傳統服藥法

芎窮1兩,防風(去叉)1兩,麻黃(去根節)1兩,前胡(去蘆頭)1兩,獨活(去蘆頭)1兩,菊花(擇)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石膏(碎)2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加薄荷5葉,同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麻黃性辛微苦溫。主治宣肺氣、散風寒、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消腫。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痛、頭痛鼻塞、咳嗽氣喘、風疹瘙癢...等等。

前胡性苦辛、涼。主治宣散風熱、下氣、消痰。治風熱頭痛、痰熱咳喘、嘔逆、胸膈滿悶。

獨活性味苦、辛、性微濕。主治祛風濕、止痹痛、解表。用於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散寒、手腳攣痛、慢性氣管炎、頭痛、齒痛等症。

菊花性味甘、苦、微寒。主治用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本品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長於疏散風熱、故常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細辛性辛、溫、小毒。主治祛風、散寒、溫肺化痰、鎮咳通鼻竅、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少陰引經藥、治少陰頭痛牙痛。

石膏性辛甘寒、無毒。主治解肌清熱、除煩止渴。用於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乾、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胃火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頭痛

相同名稱方劑

芎菊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川芎1兩,防風(去叉)1兩,麻黃(去根節)1兩,前胡(去蘆頭)1兩,獨活(去蘆頭)1兩,菊花(擇)半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石膏(碎)2兩。 主治:首風,目運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消風羌活湯

相似度 78%

解風湯

相似度 77%

天雄湯

相似度 66%

補膽防風湯

相似度 66%

甘菊荊芥湯

相似度 63%

獨活蒼朮湯

相似度 62%

芎葛湯

相似度 60%

解表散

相似度 58%

枳殼防風丸

相似度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