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芎葛湯中加入川芎,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止痛通絡的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脾、胃經,能活血行氣、止痛散寒。其性溫而不燥,善於疏通經絡,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
在芎葛湯中,川芎與葛根等藥物配合,可有效改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並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經絡阻滯,達到止痛通絡的效果。
芎葛湯中包含葛根,主要原因如下:
- 解肌發表:葛根具有解肌發表之效,能疏散風寒,緩解感冒初期出現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升陽解表:葛根性涼,能升散陽氣,驅散外邪,配合芎藭等藥材,可提升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痊癒。
葛根在芎葛湯中,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解表散寒、升陽解表之效,對於風寒感冒初期,具有良好的療效。
芎葛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溫通經絡,助陽氣運行: 桂枝性溫,味辛,能溫經通絡,散寒止痛。芎葛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而桂枝的溫通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二、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芎葛湯中的川芎、葛根等藥物偏於寒涼,而桂枝的溫性可以中和其寒性,避免藥性過寒,損傷陽氣。同時,桂枝還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效,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芎葛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痙: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痙的功效。芎葛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風、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細辛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祛除寒邪,緩解疼痛。
- 助芎葛散寒解表:芎葛湯中以川芎、葛根為主藥,具有疏風解表、活血止痛的作用。細辛加入其中,可以助川芎、葛根散寒解表,增強藥效。
芎葛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芎葛湯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頭昏目眩、嘔吐等症狀,而枳殼的加入可以幫助疏解肝氣,降逆止嘔,改善患者的症狀。
- 輔助化痰止咳:枳殼除了疏肝理氣外,還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芎葛湯中加入枳殼,可以輔助化痰止咳,進一步緩解患者的咳嗽、痰多等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芎葛湯的組成中加入人參,乃因其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之效。
方中葛根解肌發表,能疏解表寒,然其性偏寒,易傷脾胃陽氣。人參則可補益脾肺之氣,防止葛根過於寒涼,損傷正氣,同時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更快驅除外邪。
此外,人參亦能與葛根相輔相成,促進其解表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芎葛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疼痛,調和營衛: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調經止帶的功效。芎葛湯主治風寒濕痺,疼痛拘急,白芍可緩解疼痛,並調和營衛,使藥性更柔和。
- 補益氣血,和中止痛: 芎葛湯中的葛根、川芎等藥材,雖然具有疏風解表、活血化瘀的功效,但也容易耗傷氣血。白芍具有養血補氣的作用,可避免藥物過於耗散氣血,並能起到和中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持久。
芎葛湯中含有麻黃,主要是因為麻黃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發散風寒,宣肺止咳,適用於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痰白等。
芎葛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症見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腰膝痠痛等。麻黃加入其中,可以疏散風寒,解表通絡,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芎葛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解痙: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的作用。芎葛湯主治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而防風可助其疏散風寒,解除痺痛,緩解痙攣,使藥效更佳。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芎葛湯中葛根性寒,川芎性溫,防風性溫,三者相配,既能發揮各自的功效,又能互相調和,使藥性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芎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芎葛湯以川芎、葛根爲主,性偏涼,而甘草性甘平,可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弊。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等功效,與芎葛湯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協同增強藥效,使藥效更加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主治功效
芎葛湯
中藥方劑「芎葛湯」,主要成分是:川芎,葛根,桂枝,細辛,枳殼,人參,白芍,麻黃,防風,甘草, 主治功效是:肋骨下疼痛難忍;兼治腳無力。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除此之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葛根
葛根具有多種功效,包括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葛根可以治療感冒、發熱、咳嗽、氣喘、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熱病口渴、陰虛消渴、酒醉、乙醇中毒、麻疹不透、熱瀉熱痢、脾虛泄瀉以及感冒、發熱、喉嚨痛、口腔潰瘍等熱毒性疾病。
桂枝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細辛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具有散風寒、溫肺化痰,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炎、鼻竇炎、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另外細辛散風除濕,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寒濕腹痛、嘔吐泄瀉;具有溫化寒痰停飲、下氣消痰、溫肺化飲之功,可治療外感風寒、水飲內停、喘咳、痰多清稀等症狀;細辛也可用於治療寒邪入絡之肌肉關節痛,如頭痛、鼻淵、牙痛、痹痛等。
枳殼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枳殼也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喘息氣促;消食化積,主治食積不消、腹脹腹痛;降氣,主治胃氣上逆、嘔吐呃逆。此外,枳殼還具有破氣、行氣、消痞、散結、除痰、止痛、緩瀉等功效。在臨牀上,枳殼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人參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白芍
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麻黃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其中,發汗解表是麻黃的主要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利水消腫可治療風寒表實證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止咳平喘則用於治療外邪侵襲、肺氣不暢所致之喉癢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緊迫、胸悶、氣喘等症;此外,麻黃還能散風寒,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
防風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防風是中醫常用的藥物之一,具有多種功效。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誤用。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芎葛湯」,是以川芎、葛根、桂枝、細辛、枳殼、人參、白芍、麻黃、防風、甘草等十味中藥組成,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解表發汗、止咳化痰等多種功效,主治肋骨下疼痛難忍、兼治腳無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川芎(洗)半兩,乾葛半兩,桂枝(去皮,不見火)半兩,細辛(去葉)半兩,枳殼(去瓤,麩炒黃)半兩,人參(去蘆)半兩,芍藥半兩,麻黃(去節)半兩,防風(去釵股)半兩,甘草1分(炙)。
上為粗末。
每服5錢,水2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有汗避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體溫較高時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芎葛湯, 出處:《本事》卷七。 組成:川芎(洗)半兩,乾葛半兩,桂枝(去皮,不見火)半兩,細辛(去葉)半兩,枳殼(去瓤,麸炒黃)半兩,人參(去蘆)半兩,芍藥半兩,麻黃(去節)半兩,防風(去钗股)半兩,甘草1分(炙)。 主治:脅下疼痛不可忍;兼治腳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