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秦艽升麻湯中包含升麻,乃因其疏散風熱、透疹之功,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麻疹初起等症。
升麻性味辛涼,入肺、脾經,具有升散、透疹之效,可將體內鬱熱發散於外,故可助秦艽解表散寒,並促進麻疹透發,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此外,升麻還可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如秦艽、柴胡等,共同發揮其藥效,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秦艽升麻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包括秦艽、升麻、葛根等多種草藥。葛根在此方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主要因其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之效。根據《傷寒論》記載,葛根能升發陽氣,對治太陽經證之項背強痛尤為有效。在秦艽升麻湯中,葛根與升麻相輔相成,共同提升人體表層氣機,促進汗出,達至解表散邪的目的。此外,葛根還能清熱除煩,增強方劑對內熱所致諸症的療效。總體而言,葛根在秦艽升麻湯中的應用,既可增強解表之力,又能協調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調和營衛之功,是此方不可或缺的一味良藥。
秦艽升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秦艽性苦寒,升麻性微寒,兩藥皆擅長疏散風熱,但寒性較重。甘草性甘溫,入脾肺經,能緩解秦艽升麻的寒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藥效更協調。同時,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人體正氣,更利於抵抗外邪,使藥效更佳。
秦艽升麻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升麻升陽過度之弊: 升麻性寒,善於升發陽氣,但若過於升散,易傷陰血,導致津液虧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能養血斂陰,滋陰補血,可與升麻相配,緩解升麻過於升散之弊,使藥性平和,不致傷陰。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白芍具有緩解疼痛、止痛止痙的功效,與秦艽、升麻等藥物相配,可增強止痛、解痙的效力,更有效地緩解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秦艽升麻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為了扶正。
- 補氣固表:本方主治風寒濕邪侵襲肌表所致的肢體疼痛、發熱、惡寒等症狀。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固表止汗的功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
- 緩解寒邪:本方中秦艽、升麻等藥性偏寒,容易寒涼傷陽。人參能中和寒性,避免藥物過寒而損傷正氣,使藥物療效更加溫和。
總之,人參的加入,在補益氣血、固表防風的同時,也緩解了方劑的寒性,使之更適合治療風寒溼邪侵襲所致的疾病。
秦艽升麻湯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濕,止痛止癢: 秦艽性苦寒,具有疏散風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方中以秦艽配伍升麻、柴胡等,共同發揮疏風散寒、清熱解毒,治療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皮膚瘙癢等症。
2. 引藥下行,透達病邪: 秦艽入肝經,並能引藥下行,將藥力導入下焦,有助於清除經絡中的風濕邪氣,達到通絡止痛、消腫止癢的效果。
秦艽升麻湯中加入白芷,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重要作用:
- 疏散風寒,通鼻竅: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之功效。可輔助秦艽升麻湯宣散風寒,並改善因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 祛風止痛,消腫止癢:白芷亦具祛風止痛、消腫止癢之效,可與秦艽、升麻相輔相成,緩解風寒所致的肢體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狀,達到整體療效。
秦艽升麻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協同作用: 防風與秦艽、升麻皆具疏散風寒之效,三藥合用,可加強疏風解表之力,更有效地祛除外感風寒之邪。
- 調和藥性: 秦艽升麻湯以秦艽、升麻為主,藥性偏寒涼,易傷脾胃。而防風性味辛溫,可緩解秦艽、升麻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傷脾胃,使藥物更溫和。
因此,防風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疏風解表作用,同時也保護了脾胃,使藥效更佳。
秦艽升麻湯中加入桂枝,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溫經散寒,助升麻、秦艽之力:桂枝性溫,具溫經散寒之效,可助升麻、秦艽疏散風寒、解肌發表,使藥力更顯著。
2.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秦艽、升麻皆屬寒涼藥,過於寒涼易傷脾胃。桂枝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
因此,桂枝的加入不僅增強藥效,同時也使方劑更溫和,達到最佳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秦艽升麻湯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風,手足陽明經」,針對口眼歪斜、惡風惡寒、四肢拘急等症狀,屬外感風邪侵犯陽明經(胃與大腸經)及太陽經(表證未解)之證。邪滯經絡,氣血不暢,故見肌肉筋脈拘急、面部偏癱;風寒外束,衛陽被遏,則惡風寒。方中以發散風邪、調和營衛為主,兼補氣血,促邪外出。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祛風解表,通絡舒筋
- 秦艽(君藥):祛風濕、舒筋活絡,尤其擅治陽明經風邪,改善口眼歪斜。
- 防風、桂枝:協同驅散風寒,防風走表祛風,桂枝溫通經脈,助解除四肢拘急。
- 白芷:陽明經引經藥,散頭面風邪,加強治口眼歪斜之效。
升發陽明,解肌透邪
- 升麻、乾葛(葛根):升提陽明經氣,解肌發汗。升麻解毒透表,葛根生津舒筋,緩解項背强急,合葱白增強解表之力。
益氣和營,扶正祛邪
- 人參、炙甘草:補益中氣,助正氣抗邪,防風藥過耗氣。
- 芍藥:斂陰和營,與桂枝配伍調和營衛,兼緩攣急疼痛。
全方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祛風解表(治標)與補氣調營(治本)並行。
- 經絡靶向:集中作用於陽明經(白芷、葛根)及太陽經(桂枝、防風),契合「中風在經」病機。
- 汗法微調:用葱白助發汗,但配伍人參、芍藥制約過汗,強調「微汗出則止」,體現汗而毋傷的原則。
臨床延伸思考
此方適用於風寒初客經絡、氣血未虛甚者。若久病氣血大虛或肝風內動之口眼歪斜,則需調整配伍。方中升麻、葛根升散,若兼陰虛火旺者,恐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升麻半兩,乾葛半兩,甘草(炙)半兩,芍藥半兩,人參半兩,秦艽3錢,白3錢,防風3錢,桂枝3錢。
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2盞,連須蔥白3莖,長2寸,約至1盞,去滓,稍效服,食後。服藥畢,避風寒處臥,得微汗出則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期間服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部不適等,因此在服用期間應注意觀察身體狀況。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秦艽升麻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八。 組成:升麻半兩,乾葛半兩,甘草(炙)半兩,芍藥半兩,人參半兩,秦艽3錢,白芷3錢,防風3錢,桂枝3錢。 主治:中風,手足陽明經,口眼歪斜,惡風惡寒,四肢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