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紫蘇葉性味辛、溫。主治發表散寒、開宣肺氣、行氣寬中理氣、主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解魚蟹毒。
葛根性甘、辛、平。主治主升陽明之氣、鼓舞胃氣上行、多用於外感表證邪氣、項背強痛證、又可清熱生津而止渴。降血壓﹐治高血壓腦病(眩暈、項緊、頭痛)等症狀。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羌活性辛、苦、溫。主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主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前胡性苦辛、涼。主治宣散風熱、下氣、消痰。治風熱頭痛、痰熱咳喘、嘔逆、胸膈滿悶。
麻黃性辛微苦溫。主治宣肺氣、散風寒、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消腫。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痛、頭痛鼻塞、咳嗽氣喘、風疹瘙癢...等等。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芎蘇散,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二。 組成:川芎、枳殼、桔梗、陳皮、半夏、蘇葉、柴胡、乾葛、茯苓、甘草、蒼朮。 主治:春、夏、秋感寒,頭痛,發熱惡寒,脈浮緊,無汗表證。
芎蘇散, 出處:《窮鄉便方》。 組成:撫芎8分,蘇葉8分,陳皮8分,檳榔8分,香附8分,大腹皮8分,羌活4分,木通4分,豬苓4分,澤瀉4分,香草3分。 主治:胃脘痛,素性有熱,遇感即發。
芎蘇散, 出處:《濟生》卷七。 組成:紫蘇葉1兩,川芎1兩,白芍藥1兩,白朮1兩,麥門冬(去心)1兩,陳皮(去白)1兩,乾葛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發散表邪。主治:妊娠外感風寒,渾身壯熱,眼暈頭旋者。
芎蘇散, 出處:《活人方》卷三。 組成:防風4兩,蘇葉2兩5錢,乾葛2兩5錢,川芎1兩5錢,羌活1兩5錢,前胡1兩5錢,麻黃1兩,桂枝5錢,甘草5錢。 主治:感冒風寒,初起其邪在表,頭疼項強,耳塞身熱,惡寒無汗,周身關節痠疼。
芎蘇散,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三引《局方》。 組成:川芎2錢,蘇葉1錢,枳殼(麸炒)1錢,桔梗1錢,柴胡1錢,半夏(湯泡7次)1錢,廣陳皮1錢,白茯苓(去皮)1錢,乾葛1錢半,甘草(炙)5分。 主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痛;瘴瘧腳氣;産後傷風,惡露已淨;小兒感冒,面色寒滯,兩頰或似水紅桃花,鼻流清涕,惡風痰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