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歸芍藥湯

XIONG GUI SHAO Y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肝經 16%
脾經 15%
膀胱經 15%
心經 13%
胃經 7%
腎經 5%
大腸經 2%
膽經 2%
心包經 2%
肺經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芎歸芍藥湯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行氣,止痛: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對於經絡不通,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配合芍藥,緩解疼痛:芍藥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疼痛的功效。川芎與芍藥搭配,一溫一寒,相輔相成,既能活血行氣,又能養血柔肝,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芎歸芍藥湯中加入當歸,乃因其具有多重功效,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首先,當歸為血府藥,能補血活血,改善氣血循環,使藥力更好地運行至病竈部位。其次,當歸能養血安神,有助於緩解疼痛,改善失眠等症狀,配合芍藥的養血柔肝之效,使藥效更加和緩。此外,當歸亦能潤腸通便,緩解便祕,配合川芎、白芍的活血化瘀功效,更能有效改善血瘀所致的疼痛。因此,當歸的加入,可使芎歸芍藥湯的療效更全面、更有效。

芎歸芍藥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調和營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能緩解疼痛,並調節氣血運行,與川芎、當歸相輔相成,協同止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疼痛症狀。
  2. 滋陰養血,抑制過度興奮: 白芍性微寒,能滋陰養血,抑制肝陽過亢,與川芎、當歸等藥物相配合,共同調節氣血,緩解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面紅耳赤等症狀。

芎歸芍藥湯為一經典方劑,用於調理婦科疾病,如痛經、月經過少等症狀。此方由川芎、當歸、白芍及桂枝等多種中藥組成。其中,加入桂枝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桂枝性溫味辛,能促進血液循環,對因寒邪所致的腹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桂枝還能夠與方中的其他草藥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例如,與川芎、當歸相配,可以更好地調節月經週期,改善血瘀引起的各種症狀;與白芍合用則能增強滋陰養血、柔肝止痛的效果。總體而言,桂枝在此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夠提升整個方劑的溫通效果,還能幫助調節女性生理機能,達到治療目的。

芎歸芍藥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止痛: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方中以芍藥為主,疏肝解鬱,但可能導致氣血瘀滯,疼痛加劇。加入防風,可疏通經絡,祛除風寒,協同芍藥止痛,改善疼痛症狀。
  2. 調和藥性:芎歸芍藥湯以川芎、當歸、白芍為主,藥性偏於滋潤,容易導致寒濕凝滯。加入防風,辛溫之性,可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滋膩,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芎歸芍藥湯為一經典的中醫方劑,主要用於調理婦女因血虛或血瘀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月經不調、腹痛等。其組成包括川芎、當歸、白芍等,而加入了枳實這一味藥材,則是為了增強整個方劑的行氣活血效果。根據中醫理論,氣血之間關係密切,血行需依賴氣的推動,因此在補血同時加入行氣藥物,可以更好地促進血液循環,使補血藥材的功效得以充分發揮。枳實性味苦、辛,歸脾、胃經,能行氣消滯、化痰散結,對於改善由於氣滯所導致的血瘀狀態特別有效。此外,枳實還有助於調節腸胃功能,對於伴有消化不良的患者來說,亦可減輕相關症狀,從而全面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

芎歸芍藥湯為一經典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婦女血虛而兼有風寒濕邪所致的各種病證。其組成包括川芎、當歸、白芍等多種草藥,其中加入了羌活這一成分。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腎經,具有散風寒、袪濕止痛的功效。在芎歸芍藥湯中加入羌活,主要是因為它可以驅除體內的風寒濕邪,特別是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導致的腰膝酸痛、肢體痠楚有良好的療效。此外,羌活還能協同方中其他草藥,共同達到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作用。通過這種組合,不僅能改善婦科疾患,還能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等症狀,使得該方劑在臨床上應用廣泛,深得醫患青睞。

芎歸芍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芎歸芍藥湯以川芎、當歸、白芍藥為主藥,偏於活血化瘀、養血調經,但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溫,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並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的功效,可增強其他藥物的效力,使藥效更顯著。例如,甘草可增強白芍藥的養血柔肝作用,使活血化瘀效果更佳。

芎歸芍藥湯為一經典方劑,主要用於調理婦科疾病,如經痛、月經過少等。其基本組成為川芎、當歸、白芍,這些藥材皆具有活血調經之效。在某些變型或加減方中會加入葛根,主要是因為葛根具有解肌發汗、升陽止瀉的功效,並能舒緩肌肉緊張與疼痛。從中醫理論來看,葛根性味甘辛涼,能入脾胃經,對於因氣滯或寒凝導致的經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此外,葛根還能夠調節體內陰陽平衡,增強身體對其他草藥成分的吸收利用。因此,在處理特定症狀時,加入葛根可以提升整個方劑的療效,使治療更加全面而有效。

「芎歸芍藥湯」並非包含「麻黃」的方劑。麻黃為發汗解表藥,主要用於風寒感冒、鼻塞、頭痛等症狀,而「芎歸芍藥湯」則屬於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方劑,兩者藥性、主治均不相同。

「芎歸芍藥湯」的組成一般為:川芎、當歸、白芍藥、生地黃、赤芍藥、桃仁、紅花等,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經行腹痛、血塊、閉經等症狀。

因此,將麻黃納入「芎歸芍藥湯」中,不僅無助於治療,反而可能因藥性相剋而影響療效。

主治功效


芎歸芍藥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董宿《奇效良方》、周之千《周慎齋遺書》、周文採《醫方選要》及王肯堂《証治準繩‧類方》等多部醫籍記載,芎歸芍藥湯主要治療肝積氣滯,導致左脅下疼痛,並伴隨發作性手足頭面昏痛的病症。 其方劑組成及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方劑組成與藥物功效:

不同醫籍對芎歸芍藥湯的組成略有差異,但核心藥物始終圍繞著川芎、當歸、白芍。

  • 川芎: 活血行氣,散寒止痛,為君藥。其辛溫之性,能疏通肝經氣血,解除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

  • 當歸: 補血調經,活血潤燥,為臣藥。與川芎配合,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補益肝血,從根本上改善肝血不足導致的氣滯。

  • 白芍: 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為佐藥。白芍能平抑肝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並協同當歸養血,防止活血過度傷陰。

除了以上核心藥物外,不同版本中加入其他藥物以調整方劑的功效,例如:

  • 董氏版本: 加入桂枝、防風、枳實、羌活、甘草、葛根、麻黃、側子等藥物。其中,桂枝溫通經脈,防風祛風散寒,共同協同川芎、當歸活血行氣;枳實、羌活則可針對氣滯較甚者,幫助消積導滯,散寒除溼;甘草調和諸藥;葛根昇陽解肌,麻黃發汗解表,則可能用於兼夾外感風寒者。側子(指細辛)增強散寒止痛作用。此版本藥物較為複雜,針對症狀較為繁雜的患者。

  • 周氏版本: 《周慎齋遺書》中提及的芎歸芍藥湯,則多以六味地黃丸的藥物為主,或加入其他藥物以治療不同部位的氣滯,例如在胃口加山梔仁、沉香;在胸中加紫蘇;在中焦則以白朮為主等等,這顯示周氏對芎歸芍藥湯的運用更為靈活,並根據臟腑辨證施治。

治療原理:

芎歸芍藥湯治療肝積氣滯的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疏肝理氣: 川芎、當歸、白芍等藥物均具備疏肝理氣的功效,能疏通肝經氣血運行,消除肝氣鬱結,從而緩解左脅下疼痛。

  2. 活血化瘀: 川芎、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瘀血阻滯,進一步減輕疼痛。

  3. 養血柔肝: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能滋養肝血,防止活血過度傷陰,使治療更為平和。

  4. 針對兼夾證: 其他佐藥的加入,則針對不同的兼夾證,如風寒、氣滯、食積等,使治療更加全面。

總而言之,芎歸芍藥湯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養血柔肝等多重作用機制,從根本上解決肝積氣滯所致的左脅下疼痛及相關症狀。 不同醫家的配伍差異,展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個性化治療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川芎1錢6分,當歸1錢6分,芍藥1錢6分,桂枝1錢6分,防風1錢6分,枳實1錢6分,羌活1錢6分,甘草1錢6分,乾葛4分麻黃,側子2分。
分作2帖。每帖用水2鐘,加生薑5片,煎至7分,去滓,不拘時候服。有汗避風。
方中麻黃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芎歸芍藥湯, 出處:《奇效良方》卷二十八。 組成:川芎1錢6分,當歸1錢6分,芍藥1錢6分,桂枝1錢6分,防風1錢6分,枳實1錢6分,羌活1錢6分,甘草1錢6分,乾葛4分,麻黃、側子2分。 主治:肝積氣滯左脅下,遇發作手足頭面昏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