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散

JIE B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9%
心經 16%
膀胱經 12%
肝經 11%
大腸經 7%
胃經 6%
膽經 4%
心包經 4%
脾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解表散中包含麻黃,主要源於其發散風寒之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可宣肺解表,散寒止咳。對於風寒感冒初期,症狀為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痰白等,麻黃能疏風散寒,通鼻竅,宣肺止咳,故而成為解表散中不可或缺的藥物。麻黃配合桂枝、生薑等藥物,可增強解表散寒之效,並緩解患者的寒邪入侵所致的諸多不適。

解表散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之效。對於風寒外邪侵襲,肺氣不宣,咳嗽痰多者,杏仁能開宣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
  2. 潤燥止渴:杏仁亦有潤燥止渴之效,可緩解因風寒外邪侵襲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不利等症狀。此外,杏仁還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清除體內積聚的毒素,進一步促進解表散的藥效。

解表散方劑中包含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解表邪: 赤茯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將因外邪入侵而導致的濕邪排出體外,配合其他解表藥物,可更有效地驅散外邪。
  2. 清熱解毒,緩解表證: 赤茯苓兼具清熱解毒之功,可緩解外邪入侵所致的發熱、口渴等症狀,同時也可減輕解表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作用,使解表功效更加溫和。

因此,赤茯苓在解表散方劑中起到輔助解表、健脾利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提升了整體療效,使藥效更加協調。

解表散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心包經,具有疏散風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川芎可以有效緩解。
  2.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氣血循環,對於因氣血凝滯引起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解表散方劑中加入川芎,可以更有效地疏風解表,同時兼顧行氣止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解表散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解表散主治風寒感冒,伴有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而防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助麻黃宣肺解表: 解表散中含有麻黃,具有宣肺解表的功效,但麻黃性偏燥烈,容易傷陰耗津。防風性溫潤,可以緩解麻黃的燥烈之性,使藥力更柔和,減少對人體的副作用,提高藥效。

解表散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肝理氣,行氣消脹: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胃經。其具疏肝理氣之效,能解除肝氣鬱滯,使氣機通暢,有助於解表散中其他藥物發揮作用。
  2. 消食導滯,助消化:枳殼亦能消食導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使機體更容易吸收藥物的有效成分,提升解表散的療效。

因此,枳殼在解表散中,不僅能疏肝理氣,更能助消化,共同發揮解表散的治療功效。

解表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 解表散中多用辛溫藥物,容易燥烈傷津。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解藥物燥烈之性,味平能調和藥性,防止辛溫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確保藥物安全有效。
  2. 增強藥效,協同解表作用: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抵抗力,有利於解表藥物疏風解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甘草還具有抗炎作用,可以輔助解表藥物緩解發熱、頭痛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解表散」

「解表散」是中藥方劑之一,由麻黃、杏仁、赤茯苓、川芎、防風、枳殼、甘草等七味中藥組成。具有發汗解表、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理氣行氣、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功效。主治傷風感冷、咳嗽痰喘、嘔吐瀉痢、驚悸有熱、證在表裏者等病症。

組成藥方與功效

  •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其中,發汗解表是麻黃的主要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
  • 杏仁:性味甘平,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杏仁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B羣、蛋白質等,為呼吸系統保健之品,可治咳嗽痰多。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
  • 赤茯苓:性味甘淡,歸心、肺、脾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鎮靜安神等功效。赤茯苓可治療水腫、小便不利、脾虛泄瀉、心悸、失眠等症狀。

臨牀應用

「解表散」主治傷風感冷、咳嗽痰喘、嘔吐瀉痢、驚悸有熱、證在表裏者等病症。

  • 傷風感冷:因受風寒引起的感冒症狀,如鼻塞、流涕、咳嗽、頭痛等。
  • 咳嗽痰喘:咳嗽伴有痰液和喘息,多為肺部疾病的症狀。
  • 嘔吐瀉痢:嘔吐和腹瀉,多為胃腸道疾病的症狀。
  • 驚悸有熱:心悸、煩躁,伴有發熱的症狀。
  • 證在表裏者:症狀表現既在體表,又涉及內臟。

總結

中藥方劑「解表散」,組成藥方包括麻黃、杏仁、赤茯苓、川芎、防風、枳殼、甘草等七味中藥,具有發汗解表、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理氣行氣、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功效。主治傷風感冷、咳嗽痰喘、嘔吐瀉痢、驚悸有熱、證在表裏者等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解表散」應遵醫囑,不可自行濫用。中藥需根據個人體質,由專業中醫師診斷後,選擇合適的藥方。

傳統服藥法


麻黃(不去根節)、杏仁(湯泡,去皮尖)、赤茯苓(去皮)1兩,川芎2兩,防風(去蘆)2兩,枳殼(水浸潤,銼片,麥麩炒微黃)2兩,甘草(半生半炙)7錢半。
有熱,入薄荷同煎。
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2片,蔥1根,煎7分,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因此不宜在發熱、口渴、煩躁等內熱症狀時使用。
  • 本方中麻黃有較強的發汗作用,因此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中杏仁有較強的平喘作用,因此氣虛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發燒及發冷感冒慢性鼻炎咳血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妄想狀態嘔吐四肢抽搐咳嗽多痰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解表散, 出處:《聖惠》卷十三。 組成: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麻黃1兩(去根節),乾薑半兩(炮裂,銼),薄荷1分。 主治:兩感傷寒,毒氣傳受,陰陽交並。

解表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九引《石壁經》。 組成:荊芥半兩,杏仁(去皮尖,或炒黃色,别研)半兩,京芎2錢,麻黃(去節)半兩,防風半兩,甘草(炙)半兩,赤茯苓半兩或3錢半。 主治:小兒慢驚。

解表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麻黃(不去根節)1兩,杏仁(湯泡,去皮尖)1兩,赤茯苓(去皮)1兩,川芎2兩,防風(去蘆)2兩,枳殼(水浸潤,銼片,麥麸炒微黃)2兩,甘草(半生半炙)7錢半。 主治:傷風感冷,咳嗽痰喘,嘔吐瀉痢,驚悸有熱,證在表裏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