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川芎湯

FU LING CHUAN XI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宣明論》卷二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心經 17%
肝經 17%
肺經 14%
膀胱經 10%
心包經 3%
腎經 3%
膽經 3%
胃經 3%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川芎湯中使用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茯苓川芎湯多用於治療濕濁內蘊、氣血瘀滯所致的頭痛、眩暈、心悸、失眠等症。赤茯苓利水滲濕,有助於去除體內濕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頭痛眩暈等症狀。

2. 緩解心悸,安神定志: 赤茯苓還有安神定志之效,可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茯苓川芎湯中加入赤茯苓,可以協同川芎等藥物,改善氣血循環,消除心悸,改善睡眠質量。

茯苓川芎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氣血不調所致之頭痛、眩暈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一味藥材——桑白皮。桑白皮性寒涼,味甘淡,歸肺經,具有清熱利水、涼血止血及潤肺下氣的功效。在茯苓川芎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是考慮到它能與其他藥物相互協同,共同發揮調理作用。

首先,針對氣血不調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症狀,桑白皮能通過其清熱利水的作用,幫助改善因體內濕熱過盛所導致的不適。其次,由於本方劑旨在調和氣血,桑白皮的涼血止血功能也能輔助穩定體內氣血循環,減少因氣血瘀滯而產生的各種問題。此外,對於某些患者可能伴隨的咳嗽、喘息等肺部症狀,桑白皮還能夠起到一定的潤肺下氣效果,從而全面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總的來說,桑白皮在茯苓川芎湯中的應用,不僅有助於增強方劑的療效,還能兼顧多個方面的治療需求。

茯苓川芎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散風寒,止痛止癢: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與茯苓、川芎等藥物配伍,可加強疏散風寒,改善頭面部風寒所致的頭痛、頭暈、鼻塞、流涕等症狀。

二、調節氣血運行,改善循環:防風入肺經,可疏通肺氣,使氣血運行通暢。與茯苓、川芎等藥物共同作用,可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痛、頭昏、面部麻木等症狀。

茯苓川芎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助陽: 茯苓川芎湯以茯苓、川芎等藥材為主,性偏涼,用於治療頭暈頭痛、心悸失眠等症。肉桂性溫,味辛甘,能溫陽助陽,補益心腎,配合茯苓川芎湯,可溫和藥性,防止寒涼之氣損傷陽氣,提高藥效。
  2. 引藥入經: 肉桂辛溫,能走血行氣,可引導茯苓、川芎等藥材的藥效直達病竈,加速藥物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茯苓川芎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對於瘀血阻滯導致的頭痛、頭暈、面部麻木等症狀,川芎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解除瘀阻,達到止痛的效果。
  • 引經藥: 川芎能引導茯苓的利水滲濕之效,直達病竈,更好地發揮茯苓的藥效。同時,川芎還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利用,增強藥效。

因此,茯苓川芎湯中加入川芎,不僅可以活血化瘀,還能促進茯苓的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茯苓川芎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風濕阻滯所導致的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此方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其中包含麻黃這一味藥材。麻黃性溫味辛,歸肺與膀胱經,在中醫藥理中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及利水消腫的功效。在茯苓川芎湯中加入麻黃,主要是利用其強烈的發汗作用,幫助患者排出體內的風寒濕邪,從而緩解由風濕引起的各種不適症狀。

此外,麻黃還能促進氣血循環,增強其他藥材的作用效果。例如,與川芎相配伍時,兩者共同作用能有效改善頭部血液循環,達到活血止痛的目的。總體來說,麻黃在茯苓川芎湯中的應用,既符合中醫「祛風散寒」的治療原則,又能夠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風濕痹痛的綜合效應。

茯苓川芎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氣血瘀滯: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之效,可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頭痛、頭暈、心煩等症狀。與川芎配伍,可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腦部供血,協同緩解頭部不適。
  2. 滋陰養血: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滋養肝陰、養血柔肝,可緩解因肝陰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口乾舌燥等症狀。與茯苓配伍,可滋陰健脾,共同調理因氣血失調、陰虛陽亢導致的頭痛。

茯苓川芎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經期不調等症狀,與茯苓、川芎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疏通經絡、改善循環的作用。
  2. 促進藥效發揮:當歸能活血化瘀,有助於茯苓、川芎等藥材有效地進入經絡,發揮其祛濕利水、活血止痛的功效,提高整體療效。

茯苓川芎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川芎性溫,茯苓性平,甘草性甘,味平,能調和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或寒涼,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刺激。
  2.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可以增強茯苓健脾滲濕、川芎活血行氣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主治功效


茯苓川芎湯

茯苓川芎湯是傳統中醫中常用的藥方,由赤茯苓、桑白皮、防風、肉桂、川芎、麻黃、白芍、當歸、甘草等味中藥組成。

麻黃性辛溫,味苦,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甘草性甘平,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養脾、益氣復脈、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緩急止痛、滋陰潤燥等功效。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養血柔肝、調經止痛、斂陰斂陽、固澀止汗、清熱涼血等功效。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通竅、補血養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化瘀、活血行氣、潤腸通便、通經活絡、益氣補血、生津潤燥等功效。

防風性溫,味辛,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肉桂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引火歸元等功效。

桑白皮性微寒,味苦,歸肺、膀胱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祛暑益氣等功效。

茯苓川芎湯具有得痺症。留著的病邪未消除,四肢發麻,肌肉拘攣腫脹的功效。茯苓川芎湯組成中,麻黃、防風、桑白皮、肉桂辛溫解表、散寒除痺、通絡止痛。甘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川芎、當歸活血化瘀、祛風除痺。白芍、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消腫。諸藥合用,共奏散寒除痺、活血止痛之功。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桑白皮、防風、官桂、川芎、麻黃、芍藥、當歸、甘草(炙)各等分。上為末。
每服2錢,水2盞,大棗3個,同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如欲出汗,以粥投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全身性水腫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川芎湯, 出處:《宣明論》卷二。 組成:赤茯苓、桑白皮、防風、官桂、川芎、麻黃、芍藥、當歸、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著痹。留註不去,四肢麻,拘攣浮腫。

茯苓川芎湯, 出處:《準繩·類方》卷四。 組成:赤茯苓1錢半,桑白皮1錢,防風1錢,蒼朮(米泔浸1宿,炒)1錢,麻黃1錢,芍藥(煨)1錢,當歸(酒洗)1錢,官桂5分,川芎1錢2分,甘草4分。 主治: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