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川芎湯

FU LING CHUAN XI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宣明論》卷二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心經 17%
肝經 17%
肺經 14%
膀胱經 10%
心包經 3%
腎經 3%
膽經 3%
胃經 3%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茯苓川芎湯

茯苓川芎湯是傳統中醫中常用的藥方,由赤茯苓、桑白皮、防風、肉桂、川芎、麻黃、白芍、當歸、甘草等味中藥組成。

麻黃性辛溫,味苦,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甘草性甘平,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養脾、益氣復脈、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緩急止痛、滋陰潤燥等功效。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養血柔肝、調經止痛、斂陰斂陽、固澀止汗、清熱涼血等功效。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通竅、補血養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化瘀、活血行氣、潤腸通便、通經活絡、益氣補血、生津潤燥等功效。

防風性溫,味辛,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肉桂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引火歸元等功效。

桑白皮性微寒,味苦,歸肺、膀胱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祛暑益氣等功效。

茯苓川芎湯具有得痺症。留著的病邪未消除,四肢發麻,肌肉拘攣腫脹的功效。茯苓川芎湯組成中,麻黃、防風、桑白皮、肉桂辛溫解表、散寒除痺、通絡止痛。甘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川芎、當歸活血化瘀、祛風除痺。白芍、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消腫。諸藥合用,共奏散寒除痺、活血止痛之功。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桑白皮、防風、官桂、川芎、麻黃、芍藥、當歸、甘草(炙)各等分。上為末。
每服2錢,水2盞,大棗3個,同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如欲出汗,以粥投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赤茯苓、桑白皮、防風、肉桂、川芎、麻黃、白芍、當歸、甘草組成。赤茯苓、桑白皮、防風、肉桂、川芎、麻黃,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白芍、當歸、甘草,具有養血和營、緩急止痛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全身性水腫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川芎湯, 出處:《宣明論》卷二。 組成:赤茯苓、桑白皮、防風、官桂、川芎、麻黃、芍藥、當歸、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著痹。留註不去,四肢麻,拘攣浮腫。

茯苓川芎湯, 出處:《準繩·類方》卷四。 組成:赤茯苓1錢半,桑白皮1錢,防風1錢,蒼朮(米泔浸1宿,炒)1錢,麻黃1錢,芍藥(煨)1錢,當歸(酒洗)1錢,官桂5分,川芎1錢2分,甘草4分。 主治: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