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膽防風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補膽防風湯主要用於治療膽囊炎、膽石症等疾病,而這些疾病往往伴隨有寒邪入侵,導致疼痛、發熱、瘙癢等症狀。防風可以驅散寒邪,減輕疼痛和瘙癢,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補膽防風湯中其他藥物如柴胡、黃芩等,性寒涼,而防風性溫,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的作用,同時也能增強藥物的療效。
補膽防風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脾,固本培元: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固本培元的功效。膽氣虛弱,常伴隨脾胃氣虛,人參可以補益脾氣,提升脾胃運化功能,進而促進膽氣生髮,有助於改善膽氣虛弱所致的諸多症狀。
- 扶正祛邪,增強抵抗力:人參具有扶正祛邪之效,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膽氣虛弱,容易受到外邪侵襲,人參能增強體質,抵抗外邪入侵,預防疾病發生,更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補膽防風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侵襲而引起的膽囊炎、膽石症等疾病,細辛可有效驅散寒邪,減輕疼痛。
- 疏通經絡:細辛辛溫走竄,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膽囊經絡與肝經密切相關,細辛可幫助疏通肝膽經絡,改善膽囊功能,減輕炎症反應。
因此,補膽防風湯中加入細辛,能發揮散寒止痛、疏通經絡的功效,對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膽囊疾病有較好療效。
補膽防風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補膽防風湯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膽汁鬱積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脹滿等症狀,川芎有助於疏通肝氣,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川芎亦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因氣血瘀滯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補膽防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可以緩解其他藥材的寒熱偏性,使其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在補膽防風湯中,防風、川芎等藥材性偏溫,甘草可以中和其溫性,使藥性更趨溫和,更適合患者服用。
-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的功效,可以輔助其他藥材發揮其療效,使補膽防風湯的整體功效更加明顯。甘草的補脾益氣作用,可以增強患者的體質,提高藥效的吸收利用率,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補膽防風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定志,寧心益智:茯神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定志、寧心益智的功效。補膽防風湯多用於治療肝膽氣逆、心神不寧等症,茯神可以起到安撫心神、消除緊張焦慮的作用,使患者心情舒暢,有助於肝膽氣機的疏泄。
- 健脾益氣,助藥力達脾:茯神亦能健脾益氣,有助於脾胃的運化功能。補膽防風湯中其他藥物如防風、柴胡等,多偏於疏散風寒、解表利氣,茯神可以起到輔助的作用,使藥力更易於到達脾胃,增強藥效。
補膽防風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祛風濕止痛: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祛風濕止痛之功效。補膽防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獨活可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症狀。
- 配合防風,增強祛風之力:防風與獨活同為祛風要藥,兩者相配,可以增強祛風之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補膽防風湯中,防風偏於解表散風,而獨活則偏於祛風濕止痛,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止痛的作用。
補膽防風湯中加入前胡,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疏散風寒,宣通鼻竅:前胡味辛性微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通鼻竅之效。補膽防風湯用於治療風寒襲肺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而前胡能有效解除鼻竅阻塞,使患者呼吸通暢。
- 和解表裏,止咳化痰:前胡兼具降氣化痰之效,能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和解表裏,止咳化痰。對於風寒咳嗽、痰多粘稠等症,前胡能有效緩解咳嗽症狀,使痰液易於排出。
主治功效
補膽防風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多部醫書記載,補膽防風湯主要針對膽虛所致的病症。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 膽虛症狀:
- 精神方面: 患者常有恐懼、易驚、心神不寧,甚至出現夢見被人爭訟、恐懼面色變青等情況。《普濟本事方》、《醫學綱目》、《奉時旨要》等均指出此方可治療膽虛所致的恐懼、驚悸等症狀。《醫碥》則將驚恐二者聯繫起來,認為恐則驚,驚則恐,指出此方可治膽虛。
- 視覺方面: 《普濟本事方》、《醫學綱目》、《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等提到本方可治膽虛引起的目暗、眼目眩冒、五色所障等症狀,說明膽虛可能影響視覺功能。
- 其他: 喉痛、數唾等症狀也常與膽虛相關,《普濟本事方》、《醫學綱目》等記載了本方對此類症狀的療效。
2. 病機分析:
- 膽虛與驚恐: 膽主決斷,膽氣虛則決斷力不足,容易產生恐懼、驚悸。《醫碥》中提到:「驚恐常相因,恐則驚矣,驚則恐矣。驚則安其神,恐則定其志。」說明驚恐與膽虛之間的關係,補膽防風湯正是針對膽虛這一病機進行治療。
- 膽虛與肝木: 《醫學綱目》引經文「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紀,其病淫動注恐是也」,提示膽虛與肝木虛弱有關,此方可能兼顧了肝的調養。
- 膽虛與氣血: 《張氏醫通》提到:「驚則氣亂,鬱而生火生涎」,說明膽虛可能導致氣機紊亂,繼而產生火熱痰涎等症狀,此方或能調暢氣機。
- 膽虛與神志: 《奉時旨要》中指出:「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提示膽虛與心神不足相關,補膽防風湯在補膽的同時,或亦有寧神之功。
3. 方藥分析:
- 補益氣血: 人參能益氣健脾,為君藥,補益正氣,充養膽氣。
- 疏散風邪: 防風能散風解表,且能祛除外邪,獨活亦可引經。
- 調暢氣機: 川芎能行血調經,活血開鬱,細辛亦可散寒通竅,幫助氣機暢通。
- 健脾寧神: 茯苓能利水消腫,健脾胃,且可寧心安神。
- 降逆止咳: 前胡能降逆止咳,配合其他藥物,或能改善膽虛引起的相關症狀。
- 調和諸藥: 甘草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
4. 總結:
補膽防風湯針對膽虛所致的驚恐、不眠、目暗、眩冒等症狀,以人參補益正氣、防風祛風散邪為基礎,配以川芎、細辛行氣活血,茯苓健脾寧神,前胡降逆止咳,共同達到補膽定驚、調和氣血之功效。
5. 針對不同證候的加減:
- 《張氏醫通》中提到,若患者臥多驚魘遺溲,可加羌活、桂枝以溫經散寒。
- 若患者膽寒,可去川芎、前胡,加熟棗仁、遠志、肉桂、白朮以溫陽補氣。
- 若患者有痰,可加半夏、白朮、天麻以化痰。
這些加減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針對不同情況進行調整,以期達到最佳療效。
綜上所述,補膽防風湯以其獨特的組方和針對膽虛的治療思路,在古代被廣泛應用於治療膽虛所致的諸多病症,且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
傳統服藥法
防風10分(去釵股),人參6分(去蘆),細辛5分(去葉),芎窮8分,甘草(炙)8分,茯神(去木)8分,獨活(黃色如鬼眼者。去蘆,洗,焙,稱)8分,前胡(去苗,淨洗)8分。
上為粗末。
每服4大錢,水1盞半,加大棗2個,煎至8分,去滓,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益肝膽、寧心安神的功效,適合用於治療膽虛風襲、驚悸不眠。但本方有溫燥的性質,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膽防風湯, 出處:《本事》卷一。 組成:防風10分(去钗股),人參6分(去蘆),細辛5分(去葉),川芎8分,甘草(炙)8分,茯神(去木)8分,獨活(黃色如鬼眼者。去蘆,洗,焙,稱)8分,前胡(去苗,淨洗)8分。 主治:膽虛風襲,驚悸不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