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風引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散寒: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散寒的功效,可治療風寒襲表所致的感冒、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小風引湯旨在治療風寒感冒,而防風可有效驅散風寒,緩解表證。
- 通竅止痛: 防風亦能通鼻竅,止頭痛,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改善因風寒所致的鼻塞、頭痛等症狀,使患者更加舒適,有效緩解病痛。
小風引湯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濕: 獨活味辛性溫,善於祛風濕,對於風寒濕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小風引湯主治風寒濕痺,而獨活的祛風濕功效正好符合方劑的治療方向。
- 通經絡: 獨活性溫走竄,能通經活絡,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麻木。小風引湯除了祛風濕外,也兼具通經活絡的作用,獨活的通經絡功效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小風引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散寒通竅: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解表、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表、鼻塞流涕、頭痛發熱等症狀,細辛可以起到疏風散寒、通利鼻竅的作用,有助於緩解患者的不適。
- 引藥入經:細辛氣味芳香,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小風引湯中其他藥物如羌活、防風等,也具有疏風散寒的功效,細辛可以引導這些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鼻竅、頭部等部位,增強藥效。
小風引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小風引湯主治風寒濕邪阻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頭風、頭痛、肢體麻木等症,川芎可疏散風寒濕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引藥入經: 川芎性溫,氣味芳香,能引導藥物進入肝經,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小風引湯中其他藥物如羌活、防風等,亦具引經作用,川芎的加入可增強引經效果,使藥物更好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
小風引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斂肺固氣:五味子性酸收斂,能固護肺氣,防止風邪外襲。小風引湯主治風寒咳嗽,容易導致肺氣虛弱,五味子可以增強肺臟的抵抗力,防止咳嗽加重。
二、 益氣生津:五味子味甘酸,入肺腎經,有益氣生津之效。小風引湯中加入五味子,可以滋養肺陰,緩解風寒咳嗽引起的口乾咽燥等症狀,使治療效果更佳。
小風引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小風引湯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而風濕痺痛多因濕邪侵襲筋骨而起。茯苓能利水滲濕,祛除體內濕氣,有助於緩解風濕痺痛。
2. 健脾益氣:茯苓還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風濕痺痛常伴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茯苓可以補益脾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治療效果。
小風引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健脾益肺、生津止渴等功效。對於風邪侵襲導致的感冒、咳嗽等症狀,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加速恢復。
- 溫陽化氣,助藥力: 小風引湯的主要功效是散寒止痛、祛風通絡,但其藥性偏寒涼,對於一些體質虛弱、陽氣不足的人而言,可能會加重病情。加入人參能夠溫陽化氣,提高藥物的吸收和利用,避免寒涼藥性對身體造成傷害。
因此,小風引湯中加入人參,不僅能增強藥效,還能起到扶正固本、溫陽化氣、改善患者體質的作用。
小風引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舒筋活絡: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疼痛的功效。小風引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白芍的加入有助於緩解疼痛,並配合其他藥物舒筋活絡,改善痺痛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方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性偏溫燥,白芍性微寒,能起到調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進一步提升療效。
總而言之,白芍在小風引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緩解疼痛,又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顯著。
小風引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固表止汗: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的功效。小風引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風寒濕邪易傷脾陽,導致脾氣虛弱,衛外不固,故需用白朮健脾益氣,固表止汗,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風寒濕邪的侵襲。
- 助藥力,增效力: 白朮性溫,可助藥力,增效力。小風引湯中其他藥物如羌活、防風等偏寒涼,白朮的溫性可中和藥性,使其更易於吸收,並發揮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風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小風引湯中含有多種藥材,藥性偏寒或辛燥,甘草可中和其烈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對人體的刺激。
- 增強補氣作用:甘草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緩解疲勞的作用。小風引湯主要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甘草的補氣作用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病體恢復。
主治功效
小風引湯
中藥方劑組成: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獨活: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風:一種疾病,通常是由腦部缺血或出血引起的,症狀包括身體一側癱瘓、言語困難、視力問題和認知功能障礙。
左癱右瘓:身體左側癱瘓,右側瘓弱。
素有風濕:長期患有風濕病。風濕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會導致關節、肌肉和結締組織發炎和疼痛。
總結:
中藥方劑「小風引湯」,主要成分是:防風,獨活,細辛,川芎,五味子,茯苓,人參,白芍,白朮,甘草, 主治功效是:中風:一種疾病,通常是由腦部缺血或出血引起的,症狀包括身體一側癱瘓、言語困難、視力問題和認知功能障礙。
左癱右瘓:身體左側癱瘓,右側瘓弱。
素有風濕:長期患有風濕病。風濕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會導致關節、肌肉和結締組織發炎和疼痛。
傳統服藥法
獨活3兩,防風3兩,茯苓3兩,甘草3兩(炙),人參3兩,當歸2兩,乾薑2兩,附子1枚(炮),大豆2升(熬,去皮)。上切。
以水1鬥,酒3升,煮取2升,去滓,分為4服,日3夜1。
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酢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小風引湯宜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 小風引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脹、腹瀉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風引湯, 出處:《千金》卷七引《胡洽方》。 組成:獨活3兩,茯苓3兩,人參3兩,防風2兩,甘草2兩,乾薑2兩,附子1枚,大豆2升。 主治:中風腰腳疼痛弱者。
小風引湯,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獨活3兩,茯苓3兩,人參3兩,防風2兩,當歸2兩,甘草2兩,乾薑2兩,石斛2兩,附子1枚,大豆2升。 主治:中風,腰腳疼痛弱者。
小風引湯, 出處:《聖惠》卷四十五。 組成:獨活1兩,防風1兩(去蘆頭),當歸3分,赤茯苓1兩,大豆2合(熟炒),人參1兩(去蘆頭),乾薑3分(炮裂,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石斛1兩(去蘆頭)。 主治:腳氣痹攣,風毒攻註,腰腳疼痛。
小風引湯, 出處:《本事》卷一。 組成:防風(去叉股)、獨活(去蘆,洗,焙)、細辛(去葉)、川芎(洗,焙)、五味子(揀)、白茯苓(去皮)、人參(去蘆)、白芍藥、白朮、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調氣,進食,寬中。主治:中風。左癱右瘓,素有風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