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風湯

Wei F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二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16%
肝經 16%
心經 16%
腎經 8%
膀胱經 8%
胃經 4%
膽經 4%
心包經 4%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胃風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胃風湯常用於治療胃虛寒所致的胃痛、腹脹、嘔吐等症,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補脾之功效,可溫補脾胃,增強胃部功能,緩解胃痛、腹脹等症狀。
  2. 扶正祛邪:胃風湯方中以溫陽散寒爲主,人參可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增強治療效果。

因此,胃風湯中加入人參,可起到溫補脾胃、扶正祛邪的作用,有效改善胃寒引起的病症。

胃風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固護胃陽: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生津等功效。胃風之病,多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外邪乘虛而入。白朮能補脾益氣,固護胃陽,提升脾胃運化能力,抵禦外邪入侵,從根本上治療胃風。

2. 燥濕止瀉,消食化積:白朮還具有燥濕止瀉、消食化積的功效。胃風常伴有胃脘脹滿、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白朮能燥濕止瀉,消食化積,緩解胃腸不適,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胃風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

  • 健脾利濕:胃風湯常用於治療胃脘脹痛、噯氣吞酸等胃部不適,而茯苓能健脾利濕,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消除胃部濕氣,緩解脹痛。
  • 寧心安神:胃風湯中常加入一些辛辣香燥之品,易傷脾胃,導致心神不寧,而茯苓能寧心安神,緩解胃部不適帶來的精神壓力,起到協調脾胃、安神定志的作用。

因此,茯苓的加入可以協調藥性,增強療效,使胃風湯更全面地治療胃部疾患。

胃風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胃風多因氣滯血瘀,導致胃脘疼痛,而川芎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胃痛。

2. 溫中散寒: 川芎還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導致胃脘冷痛、腹痛腹瀉等症狀,川芎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胃風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種作用:

  1. 緩解胃痛,止瀉止痛: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胃風湯所治的胃痛多因肝氣犯胃,脾胃虛寒引起,白芍能緩解肝氣上逆,同時又能收斂脾胃,止痛止瀉,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胃痛的效果。
  2. 和胃降逆: 白芍還具有和胃降逆的作用,能緩解胃氣上逆、嘔吐、泛酸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調理脾胃,使胃氣下降,達到治療胃風的目的。

胃風湯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養血活血,和胃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養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胃風痛常因氣血不足、血瘀凝滯所致,而當歸可以補血活血,改善氣血循環,緩解胃部疼痛。
  2. 補益脾胃,助消化:當歸亦可補益脾胃,促進消化吸收。胃風痛常伴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當歸能補益脾胃,增強其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緩解胃痛。

胃風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止痛: 胃風湯主治胃寒證,症見胃脘疼痛、得溫痛減、食慾不振等。羌活性溫,辛散,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胃部寒氣所致的疼痛。
  2. 疏肝理氣和胃: 胃風湯中常配伍其他理氣和胃的藥物,如陳皮、香附等。羌活亦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作用,促進胃氣流通,緩解胃痛。

總而言之,羌活在胃風湯中起到祛風散寒止痛、疏肝理氣和胃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胃寒證。

胃風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風散寒,止痛止嘔:胃風湯主治胃脘疼痛、嘔吐,多因風寒侵襲胃腑所致。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嘔之效,可驅散寒邪,緩解胃痛、嘔吐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胃風湯中其他藥物如厚朴、陳皮等,以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為主。防風與之配合,既能疏散風寒,又能促進其他藥物深入胃腑,達到更好地治療效果。

因此,胃風湯中加入防風,能有效地疏散風寒,止痛止嘔,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胃風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胃風湯是一首經典的中醫方劑,廣泛應用於治療腸胃疾病,其組成包含:人參、白朮、茯苓、川芎、白芍、當歸、羌活、防風。

綜合多部古醫籍文獻記載,胃風湯的主治功效可歸納如下:

  1. 泄瀉注下,水穀不化: 這是胃風湯最主要的功效。適用於因風寒之邪侵襲腸胃,或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導致的腹瀉、大便稀溏、甚至完穀不化等症狀。

    • 《衛生寶鑒》:「風冷虛氣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
    • 《聖濟總錄》:「小兒洞泄注下」。
    • 《世醫得效方》:「治腸胃不足,風冷乘之,水穀不化,泄瀉注下」。
    • 《奇效良方》:「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
  2. 腹痛虛滿,腸鳴疼痛: 胃風湯可緩解因腸胃功能紊亂引起的腹部脹滿、疼痛、腸鳴等症狀。

    • 《衛生寶鑒》:「腹痛虛滿,腸鳴疼痛」。
    • 《奇效良方》:「腹脅虛滿,腸鳴腹痛」。
  3. 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胃風湯可用於治療腸道濕熱或濕毒引起的痢疾,症見大便中夾有黏液、膿血,或如豆汁樣。

    • 《衛生寶鑒》:「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 《仁齋直指方論》:「胃風湯治風濕乘虛入於腸胃,或下淤血」;「胃風湯治濕傷氣分,白痢便膿」。
    • 《世醫得效方》:「大腸受濕,下如豆羹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
  4. 痢久人弱脈虛: 胃風湯也適用於痢疾日久,耗傷氣血,導致體質虛弱,脈象虛弱的患者。

    • 古文記載:「或痢久人弱脈虛,色如陳腐將危者。」
  5. 腸風下血,脫肛: 部分文獻也提到胃風湯可治療腸風下血,及脫肛的症狀。

    • 《類證治裁》:「腸風下血脫肛者,人參胃風湯。」
  6. 小兒胃風: 胃風湯亦用於小兒胃風,症見腹脹、泄痢、食寒則泄、形瘦而腹大。

    • 《聖濟總錄》:「胃風湯方,用治小兒胃風泄痢,腹脹腸鳴,及食寒則泄,形瘦而腹大者。」
  7. 虛風證: 部分文獻中,如《仁齋直指方論》所載胃風湯組成略有不同,主治包括虛風證、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瞤、胃風面腫等。這可能與方劑的配伍變化有關,需進一步考證。

治療原理分析:

胃風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扶正祛邪」原則。

  1. 健脾益氣,溫中散寒: 方中人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補益脾胃之虛;肉桂(或官桂)溫中散寒,驅除腸胃中的寒邪。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可以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從而止瀉。

  2. 活血行氣,調經止痛: 川芎、當歸、白芍活血行氣,調經止痛,有助於緩解腹痛、腸鳴等症狀。

  3. 祛風散寒,解表除濕: 羌活、防風(或白芷、葛根、柴胡、藁本、羌活、黃柏、草豆蔻、麻黃、蔓荊子)具有祛風散寒、解表除濕的作用,可以驅散侵襲腸胃的風寒濕邪。防風有止瀉作用。

  4. 加減變化: 古籍中也提到胃風湯的加減用法,如「純下清血者,為腸胃風襲,胃風湯加枳、荊、防」;「腹痛加木香」。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具體病情,靈活調整方劑組成,以達到最佳療效。

總結:

胃風湯是一首以健脾益氣、溫中散寒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風寒侵襲或濕熱蘊結於腸胃所致的泄瀉、痢疾、腹痛等症狀。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扶正祛邪,恢復脾胃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止瀉、止痛、調和腸胃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川芎1兩,白朮1兩,人參5錢,白茯苓5錢,五味子1兩,訶子3個(濕紙裹,煨),訶黎勒3個(濕紙裹,煨),檳榔2個,官桂5錢(去皮),川乾薑5錢(油塗炙),陳皮1兩(去白),薏苡仁1兩(微炒),神曲5錢,麥糵5錢,甘草5錢(炙),附子1個(去皮,炮製,去尖,切作片)。
上為細末。
每服2錢,以水1盞,加大棗1個,煎7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麻痺腎絲球腎炎肥胖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全身性水腫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腹中有鳴叫聲

相同名稱方劑


胃風湯,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羌活、防風、黍米。 主治:風入腸胃作痢,或赤或白,或如豆汁,或痢久人弱脈虛,色如陳腐將危者。

胃風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莊氏家傳》。 組成:人參(去蘆)、官桂(去皮)、白朮、川芎、天麻(肥白者)、大附子(炮裂,去皮臍)各等分。 主治:小兒風冷入腸胃,腹痛泄瀉。

胃風湯,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蔓荊子1分,乾生薑2分,草豆蔻3分,黃柏3分,羌活3分,柴胡3分,藁本3分,麻黃5分(不去節),當歸身1錢,蒼朮1錢,葛根1錢,香白芷1錢2分,炙甘草1錢5分,升麻2錢,棗4枚。 主治:虛風證。能食麻木,牙關緊搐,目內蠕瞤,胃中有風,獨面腫。

胃風湯, 出處:《局方》卷六。 組成:白朮、川芎、人參(去蘆)、白芍藥、當歸(去苗)、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各等分。 主治:補血活血,益胃氣。主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疒丂)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小兒風水,小便澀,飲食不進。形腫如腹,四肢皆滿,狀若水晶。

胃風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三引《衛生家寶》。 組成:川芎1兩,白朮1兩,人參5錢,白茯苓5錢,五味子1兩,訶子3個(濕紙裹,煨),訶黎勒3個(濕紙裹,煨),槟榔2個,官桂5錢(去皮),川乾薑5錢(油塗炙),陳皮1兩(去白),薏苡仁1兩(微炒),神曲5錢,麥糵5錢,甘草5錢(炙),附子1個(去皮,炮制,去尖,切作片)。 主治:脾胃久冷,心脅脹滿,腹脹腸鳴,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