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便覽》卷二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心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6%
膀胱經 8%
腎經 8%
心包經 4%
膽經 4%
胃經 4%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胃風湯

整體功效: 健脾益氣,和胃止瀉。

主治: 風入腸胃作痢,或赤或白,或如豆汁,或痢久人弱脈虛,色如陳腐將危者。

胃風湯是一張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瀉功效的中藥方劑,臨床上常用於治療風入腸胃作痢、或赤或白、或如豆汁、或痢久人弱脈虛、色如陳腐將危者。

中藥功效分類功效及解釋:

  • 健脾益氣:人參、白朮、茯苓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 和胃止瀉:川芎、白芍、當歸、羌活、防風具有和胃止瀉的功效。

文獻參考:

  • 《醫學衷中參西錄》
  • 《本草綱目》
  • 《中醫方劑學》

傳統服藥法

川芎1兩,白朮1兩,人參5錢,白茯苓5錢,五味子1兩,訶子3個(濕紙裹,煨),訶黎勒3個(濕紙裹,煨),檳榔2個,官桂5錢(去皮),川乾薑5錢(油塗炙),陳皮1兩(去白),薏苡仁1兩(微炒),神曲5錢,麥糵5錢,甘草5錢(炙),附子1個(去皮,炮製,去尖,切作片)。
上為細末。
每服2錢,以水1盞,加大棗1個,煎7分,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川芎、白芍、當歸、羌活、防風組成。人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川芎、白芍、當歸和胃止瀉;羌活、防風祛風止瀉。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和胃止瀉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
麻痺
腎絲球腎炎
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腹中有鳴叫聲

相同名稱方劑

胃風湯,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羌活、防風、黍米。 主治:風入腸胃作痢,或赤或白,或如豆汁,或痢久人弱脈虛,色如陳腐將危者。

胃風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莊氏家傳》。 組成:人參(去蘆)、官桂(去皮)、白朮、川芎、天麻(肥白者)、大附子(炮裂,去皮臍)各等分。 主治:小兒風冷入腸胃,腹痛泄瀉。

胃風湯,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蔓荊子1分,乾生薑2分,草豆蔻3分,黃柏3分,羌活3分,柴胡3分,藁本3分,麻黃5分(不去節),當歸身1錢,蒼朮1錢,葛根1錢,香白芷1錢2分,炙甘草1錢5分,升麻2錢,棗4枚。 主治:虛風證。能食麻木,牙關緊搐,目內蠕瞤,胃中有風,獨面腫。

胃風湯, 出處:《局方》卷六。 組成:白朮、川芎、人參(去蘆)、白芍藥、當歸(去苗)、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各等分。 主治:補血活血,益胃氣。主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疒丂)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小兒風水,小便澀,飲食不進。形腫如腹,四肢皆滿,狀若水晶。

胃風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三引《衛生家寶》。 組成:川芎1兩,白朮1兩,人參5錢,白茯苓5錢,五味子1兩,訶子3個(濕紙裹,煨),訶黎勒3個(濕紙裹,煨),槟榔2個,官桂5錢(去皮),川乾薑5錢(油塗炙),陳皮1兩(去白),薏苡仁1兩(微炒),神曲5錢,麥糵5錢,甘草5錢(炙),附子1個(去皮,炮制,去尖,切作片)。 主治:脾胃久冷,心脅脹滿,腹脹腸鳴,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遠志散

相似度 84%

大調中湯

相似度 80%

蘼蕪湯

相似度 80%

血風湯

相似度 77%

八珍湯

相似度 75%

八物湯

相似度 75%

十宣托裏散

相似度 75%

加減胃風湯

相似度 75%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