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胃風湯

加減胃風湯

JIA JIAN WEI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心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2%
肺經 12%
膽經 8%
心包經 4%
腎經 4%
大腸經 4%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心包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胃風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胃風湯主治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疼痛、腹脹等症。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功效,可溫補脾胃陽氣,改善胃腸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2. 扶正祛邪:胃風湯中加入人參,可增強人體正氣,提升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防止病情反覆。

因此,人參在加減胃風湯中起到補氣健脾、扶正祛邪的作用,能有效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疼痛等症狀。

「加減胃風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功效。胃風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胃脘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白朮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胃痛、腹瀉等症狀。
  2. 和中化濕,止痛止瀉:胃風湯常配伍辛溫解表藥物,如羌活、防風等,白朮能和中化濕,防止辛溫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傷及脾胃。同時,白朮還能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止痛止瀉的作用。

加減胃風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胃風湯主要治療胃脘脹痛、噯氣、納呆等症狀,而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脾主運化,濕困脾胃則會導致胃脘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茯苓健脾利濕,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緩解胃風引起的病症。

2. 化痰止咳:部分胃風患者會伴有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狀,茯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以幫助祛除痰濁,改善呼吸道症狀,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加減胃風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胃風多因氣血不足、寒邪入侵而致,而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胃風引起的疼痛、脹滿等症狀。
  2. 養血潤燥:當歸能滋養血液,潤燥生津,對於胃風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當歸在加減胃風湯中起到補血活血、養血潤燥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配合,可有效治療胃風引起的各種症狀。

「加減胃風湯」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嘔: 川芎味辛性溫,能疏散風寒,止痛止嘔,適用於胃脘疼痛、嘔吐、惡心等症狀,尤其在風寒襲胃的情況下更為有效。
  2. 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改善胃部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疼痛。

因此,川芎的加入有助於緩解胃風所致的各種不適,同時也提升了方劑的整體療效。

「加減胃風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胃痛,止痛止痙: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胃痛常伴有肝氣鬱結、胃氣上逆等症狀,白芍能平肝舒筋,緩解胃部痙攣疼痛。
  2. 和胃止瀉,調理脾胃:白芍能養血柔肝,又能健脾胃,對於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胃痛、腹瀉等症狀,能起到調理脾胃、和胃止瀉的作用。

「加減胃風湯」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解痙:升麻性微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升舉陽氣、止痛解痙的功效。胃風所致的脘腹冷痛、噯氣、嘔吐等症狀,升麻可有效疏散風寒,解除痙攣,緩解疼痛。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升麻與其他藥材如柴胡、白芍、蒼朮等配伍,可協同發揮疏風散寒、和胃止痛的功效,使方劑療效更佳。

「加減胃風湯」中加入「秦艽」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祛風止痛:秦艽性寒,善於祛除風寒濕邪,並能止痛,對於胃脘脹痛、疼痛拒按,伴有寒濕凝滯的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舒筋活絡:秦艽同時具備舒筋活絡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胃部氣血循環,對於胃脘疼痛伴有肢體麻木、痠痛的患者,可以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加減胃風湯」中加入「秦艽」,可以有效地緩解胃風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並促進胃部功能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胃風湯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所致之泄瀉、腸鳴腹痛,或濕毒下注如豆汁、瘀血等症。其病機涉及:

  1. 外邪入侵:風寒或濕冷之邪乘脾胃虛弱,客於腸胃,擾亂水穀運化,故見泄瀉、腸鳴。
  2. 氣血失和:邪滯腸絡,氣血不通則腹痛;若久病入血,可能兼見瘀血下痢。
  3. 脾胃虛弱:水穀不化、腹脅虛滿,反映脾失健運,升降失常。

傳統功效著重於「祛風除濕、調和氣血、健脾止瀉」,既能驅外邪,又顧護正氣,標本兼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結構: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加減

  • 人參、白朮、茯苓:源自四君子湯,補脾益氣,健運中焦以止瀉。
  • 當歸、川芎、白芍:源自四物湯,養血活血,緩急止痛,適合腹脅虛滿及瘀血下痢。

此組合體現「氣血雙調」思路,脾胃氣足則運化復,血和則腸絡通,疼痛自緩。

2. 風藥與祛濕藥的配伍

  • 升麻
    • 升舉清陽:與參、朮協同,改善脾虛下陷之泄瀉。
    • 解表透邪:輕清之性可散腸胃風邪,符合「風能勝濕」之理。
  • 秦艽
    • 祛風濕、清濕熱:針對「腸胃濕毒」,尤其下如豆汁或夾瘀血之症,其性偏涼可解濕鬱化熱。

3. 佐使之藥

  • 粟米:甘平入脾,煎服時加入可護胃氣,輔助止瀉,緩和藥性。

全方作用層次

  1. 治標:升麻、秦艽祛風濕,解腸道外邪;當歸、川芎行血化瘀。
  2. 治本:參、朮、苓健脾固本;白芍柔肝止腹痛。
  3. 協同效應:風藥(升麻、秦艽)與補益藥並用,符合「扶正祛邪」原則,既避免過散傷正,亦防止補益滯邪。

此方適用於虛實夾雜之泄瀉,尤其偏寒濕或兼輕微瘀血者。若熱象明顯(如腥臭赤痢),則需調整配伍。

傳統服藥法


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白芍各等分,升麻、秦艽。
上銼。
入粟米1撮,同煎,溫服。
方中升麻、秦艽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減胃風湯是一張中藥方劑,使用前應諮詢醫生,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腹中有鳴叫聲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胃風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六。 組成:黃連(炒)、當歸、川芎、白芍(炒)、蒼朮(炒)、薄荷、黃芩(炙)、防風、荊芥、連翹、地榆、烏梅、槐花、滑石。 主治:瘄後餘毒未盡。

加減胃風湯, 出處:《明醫指掌》卷四。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白芍各等分,升麻、秦艽。 主治:風冷乘虛客于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疼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