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五痹湯

JIA WEI WU B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6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脾經 21%
肺經 17%
肝經 12%
腎經 11%
膽經 6%
胃經 5%
心包經 3%
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五痹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氣血: 五痹湯主治風寒濕痹,患者往往伴有氣血不足、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之功效,可補益氣血,改善痺症的症狀。
  2. 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可以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增強抵抗風寒溼邪的能力。在五痹湯中加入人參,可以加強其祛風散寒、化濕止痛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加味五痹湯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五痹湯主治痺證,其病機多與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有關。茯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過多的濕氣排出,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痺證。

此外,茯苓亦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氣血生化,進一步促進痺證的恢復。同時,茯苓可寧心安神,緩解痺證患者可能伴隨的焦慮、失眠等症狀,提升療效。

加味五痹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五痹湯主治風寒濕痺,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緩解痺痛。
  2. 補血益氣,改善體質:當歸有補血益氣、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改善患者因風寒濕痺導致的氣血虧虛、體質虛弱等症狀,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總之,當歸在加味五痹湯中,發揮著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以及補血益氣、改善體質的作用,進一步提升了方劑的療效。

加味五痹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舒筋活絡: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可緩解痺證所致的疼痛,尤其是寒濕痺痛。同時,白芍還能舒筋活絡,改善肢體麻木、僵硬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2. 滋陰補血,調和藥性: 加味五痹湯中其他藥材大多偏於溫燥,白芍的滋陰作用,可以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更適合患者體質,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加味五痹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通絡: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五痹湯主治痺證,多因寒邪阻絡、氣血瘀滯所致,川芎加入可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減輕痺痛。
  2. 升陽舉陷: 川芎能升發陽氣,對於氣虛血虛、陽氣不足導致的痺證,川芎能補益陽氣,扶正祛邪,提高機體抵抗力,改善痺症。

總而言之,川芎在加味五痹湯中扮演著活血通絡、升陽舉陷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痺證的病理變化,提高療效。

加味五痹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針對其收斂固澀益氣生津的功效。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歸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止咳平喘的作用。痹症多由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氣血阻滯所致,而五味子可收斂固澀防止邪氣外泄;同時,痹症常伴有氣虛、津液虧損等症狀,五味子益氣生津改善患者體質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療痺症的目的。

加味五痹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燥濕:五痹湯證多因脾虛濕盛,白朮味甘性溫,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減少水濕停滯,改善痺痛症狀。
  2. 扶正祛邪:白朮具有補氣固表之效,能提升人體正氣,抵抗外邪侵襲,進一步鞏固治療效果,促進痺痛的緩解。

白朮的加入,在加味五痹湯中起著健脾燥濕、扶正祛邪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更有效地治療痺痛病症。

加味五痹湯中加入細辛,是為了發揮其 溫經散寒,通痺止痛 的功效。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腎經,可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五痹湯主要用於治療寒痺證,而細辛的溫經散寒功效,可以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溫經散寒、通痺止痛的效果,使療效更佳。

加味五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五痹湯本身藥性偏寒涼,而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避免過寒傷陽,使藥力更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2. 緩解副作用: 藥物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可能產生副作用。甘草具有解毒、緩解毒性作用,可以減輕五痹湯中其他藥材可能造成的副作用,保障用藥安全。

主治功效


加味五痹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多部醫書記載,加味五痹湯主要用於治療「五臟痹證」。具體症狀包括:

  • 風寒濕氣客留肌體:四肢麻木、無力,甚至疼痛。
  • 手足緩弱,麻痹:肢體活動不靈活,感覺遲鈍。
  • 根據不同臟腑的痹證,還會出現相應的兼症
    • 肝痹: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筋脈攣急。
    • 心痹: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
    • 脾痹:四肢懈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 肺痹:胸痛,上氣。
    • 腎痹: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治療原理

加味五痹湯的組成為:人參、茯苓、當歸、白芍、川芎、五味子、白朮、細辛、甘草。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補益氣血:方中人參、當歸、白芍、白朮均有補益氣血之效。中醫認為「氣血行則百病除」,氣血充盈,運行通暢,則能抵禦外邪,濡養四肢百骸,改善麻痹、疼痛等症狀。
  2. 祛風散寒除濕:細辛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能夠祛除侵襲肌表的風寒濕邪。川芎活血行氣,也能協助祛風。
  3. 調和營衛:當歸、白芍能夠調和營衛,使營衛之氣運行和諧,有助於抵禦外邪,恢復肢體功能。
  4. 兼顧五臟:方中五味子能夠收斂肺氣,兼顧五臟。根據不同臟腑的痹證,還可以加入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如肝痹加酸棗仁、柴胡,心痹加遠志、茯神、麥冬、犀角等。
  5. 健脾化濕:茯苓、白朮健脾化濕,脾胃功能強健,運化水濕,則可消除體內濕邪,改善肢體困重、麻木等症狀。
  6. 和中緩急:甘草調和諸藥,並具有和中緩急、潤肺止咳的作用。

總結

加味五痹湯通過補益氣血、祛風散寒除濕、調和營衛、健脾化濕等作用,達到治療五臟痹證的目的。其配伍精妙,標本兼顧,既能祛除外邪,又能扶助正氣,是治療風寒濕痹的有效方劑。針對不同臟腑的痹證,還能靈活加減,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 茯苓1錢, 當歸(酒洗)1錢, 白芍藥(煨)1錢, 川芎1錢(肝、心、腎痹倍之), 五味子15粒, 白朮1錢(脾痹倍之), 細辛7分, 甘草5分。
肝痹,加酸棗仁、柴胡;心痹,加遠志、茯神、麥門冬、犀角;脾痹,加厚朴、枳實、砂仁、神曲;肺痹,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黃;腎痹,加獨活、官桂、杜仲、牛膝、黃耆、萆薢。
水2鐘加生薑1片,煎8分,食遠服。
五痹湯(《醫宗必讀》卷十)、五痹散(《雜病源流犀燭》卷五)。《雜病源流犀燭》:壯實人而患鼓症,不妨攻之,宜先服五痹散二劑,再按法服石乾散。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五痹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二。 組成:人參1錢,茯苓1錢,當歸(酒洗)1錢,白芍藥(煨)1錢,川芎1錢(肝、心、腎痹倍之),五味子15粒,白朮1錢(脾痹倍之),細辛7分,甘草5分。 主治:五臟痹證,風寒濕氣,客留肌體,手足緩弱,麻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