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五痹湯

加減五痹湯

JIA JIAN WU B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6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脾經 21%
肺經 17%
肝經 12%
腎經 11%
膽經 6%
胃經 5%
心包經 3%
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五痹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元氣,扶正祛邪:五痹病症多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經絡不通,氣血瘀滯。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之功效,可增強人體正氣,抵抗外邪侵襲,為祛除病邪提供根本保障。
  2. 溫陽化寒,通絡止痛:五痹症常伴隨肢體疼痛、麻木等寒性症狀。人參入藥可溫陽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改善麻木的功效。

加減五痹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針對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五痹之症,多因濕邪阻滯經絡而致,而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二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濕邪排出,解除痺痛。同時,茯苓亦能健脾,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水濕代謝,進一步緩解痺痛。此外,茯苓還具安神寧心之效,有助於緩解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麻木等不適,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促進病體恢復。

加減五痺湯中加入當歸,是基於其活血通絡、補血養血的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痺證引起的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狀。同時,當歸能補血養血,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痺證,如面色蒼白、肢體乏力等。

此外,當歸還能潤燥滑腸,緩解痺證引起的便祕等症狀。因此,加減五痺湯中加入當歸,可以起到多方面的治療作用,達到緩解痺證、改善患者症狀的效果。

加減五痹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止痛作用: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鎮痛、解痙的作用。五痹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而白芍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痺痛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止痛的效果。
  2. 養血柔肝,調和營衛: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並能調和營衛,改善氣血循環,促進疼痛部位的康復。因此,白芍的加入,能加強藥方的整體療效,使治療更為全面。

加減五痹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氣血瘀阻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對於五痺症中常見的痺痛、麻木等症狀,川芎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通絡止痺: 川芎具有通經活絡、疏通經脈的作用,可以改善肢體痺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有助於恢復肢體功能。

因此,川芎在加減五痹湯中起到活血止痛、通絡止痺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加減五痹湯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原因如下:

  1. 固腎止汗: 五味子味酸性收,能固腎氣,止汗液外泄。痹病常伴有肢體麻木、疼痛、汗出,五味子能固腎精,收斂汗液,緩解這些症狀。
  2. 益氣生津: 五味子有益氣生津之效,能改善痹病患者因氣血不足而引起的乏力、口渴、舌苔白等症狀,提升整體體質。

五味子在加減五痹湯中起到固腎止汗、益氣生津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痹病的相關症狀,改善患者體質,提高治療效果。

「加減五痺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祛風除濕: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痛之功效。五痺病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白朮可以健脾益氣,促進氣血運行,並助於祛除風寒濕邪,改善痺痛症狀。
  2. 補氣扶正,固本培元:五痺病久病傷正,患者體虛乏力,白朮能補氣扶正,固本培元,增強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改善病情,防止復發。

加減五痹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經散寒:細辛性溫,入肺經、腎經,能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五痹湯治療風寒濕痺,患者常伴有肢體麻木、疼痛、畏寒等症狀,細辛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緩解痺痛。
  2. 通竅開竅:細辛辛香走竄,能通鼻竅,開肺竅,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鼻塞、頭昏等症狀,細辛能有效疏通經絡,改善氣血流通,緩解症狀。

加減五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 加減五痹湯以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為主要功效,其中部分藥材性偏寒涼,而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寒,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加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二、緩解毒性: 方中部分藥材具有較強的藥性,如附子、烏頭等,甘草味甘性平,能解毒,緩解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確保用藥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加減五痹湯》主治「痹證」,即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氣血不暢,經絡閉阻,表現為肢體關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此方以五臟痹為辨證核心,針對心、肝、脾、肺、腎五臟氣血失調所致的痹證,依不同病位加減用藥,體現「五臟同治」與「辨證論治」的思維。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核心方藥配伍邏輯

    • 益氣養血為本: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子湯基礎)補脾益氣,助氣血生化;當歸、川芎、白芍(當歸飲子之意)養血活血,兼顧肝脾。氣血充盛,則經絡得以濡養,邪不可干。
    • 祛邪通絡為標:細辛辛溫散寒,通痹止痛;五味子斂肺益腎,防辛散耗氣。二者一散一收,調節氣機開合。
    • 五臟加減靶向:依痹證所涉臟器,加入相應引經藥與調臟之品。如肝痹加柴胡疏肝、棗仁安神;腎痹加杜仲、牛膝強筋骨,體現「臟腑經絡同治」。
  2. 治療原理推導

    • 調氣血以和臟腑:痹證日久多兼虛象,方中補益藥與祛邪藥並用,符合「扶正祛邪」原則,尤其適於氣血兩虛兼風寒濕邪者。
    • 分經論治:五臟痹加減法反映「經絡所屬,用藥所主」思想。如肺痹加麻黃宣肺、半夏化痰,直指肺氣壅滯之病機;脾痹加厚朴、砂仁醒脾化濕,契合「脾主肌肉」之論。
    • 標本兼顧:原方基礎上,細辛配生薑增強溫散之力,白芍配甘草緩急止痛,顯示對「痛症」的針對性調理。

三、潛在功效延伸
此方結構提示其可能適用於:

  • 慢性痹證伴虛弱體質: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屬氣血不足者。
  • 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的肢體症狀:如心痹胸悶、肝痹脅痛等,通過調臟緩解外症。
  • 氣血不暢的複雜病機:方中補瀉兼施,對氣滯、血瘀、濕阻交雜者具調節潛力。

總結:《加減五痹湯》以臟腑辨證統領痹證治療,通過氣血雙補、五臟靶向用藥,體現中醫「內外相應」的整體觀,其組方邏輯嚴謹,活用加減可適應多變病機。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茯苓1錢,當歸1錢,白芍1錢,川芎1錢(心、肝、腎三症加倍),五味15粒,白朮1錢(脾症倍之),細辛7分,甘草5分。
肝痹,加棗仁、柴胡;心痹,加遠志、茯神、麥冬、犀角;脾痹,加厚朴、枳實、砂仁、神曲;肺痹,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黃;腎痹,加獨活、官桂、杜仲、牛膝、黃耆、萆薢。
加生薑3片,水煎,食遠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減五痹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瀉、便溏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劑前,應先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五痹湯,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一。 組成:人參1錢,茯苓1錢,當歸1錢,白芍1錢,川芎1錢(心、肝、腎三症加倍),五味15粒,白朮1錢(脾症倍之),細辛7分,甘草5分。 主治:痹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