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加味羚羊角散

JIA WEI LING YANG JIAO SAN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心經 22%
肝經 22%
脾經 17%
肺經 11%
膀胱經 5%
心包經 5%
腎經 5%
膽經 5%
胃經 2%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妊娠血虛受風,痰涎上潮,致卒倒無知,目弔口噤,角弓反張,昏厥而爲子癇者。

傳統服藥法

羚羊角1錢,當歸1錢,防風1錢,獨活1錢,茯苓1錢,棗仁1錢,五加皮1錢,米仁5分,杏仁8分,甘草3分,木香3分,蔥白5寸,生薑5片。
虛,加人參;痰,加竹瀝、薑汁;脾虛,加炒白朮;風痰湧甚,加天竹黃1錢,川貝1錢。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羚羊角性味鹹,寒。主治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用於高熱驚癇,神昏痙厥,子癇抽搐,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溫毒發斑,癰腫瘡毒。

獨活性味苦、辛、性微濕。主治祛風濕、止痹痛、解表。用於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散寒、手腳攣痛、慢性氣管炎、頭痛、齒痛等症。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茯神性甘淡、平。主治寧心、安神、利水。用於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驚癇、小便不利等症。

酸棗仁性甘、平。主治補肝、寧心、斂汗、生津。用於虛煩不眠、驚悸多夢、體虛多汗、津傷口渴。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鈎藤性甘苦、微寒。主治清熱平肝、息風定驚。 用於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驚癇抽搐、妊娠子癇、高血壓。

桑寄生性苦、甘、平。主治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安胎元。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崩漏經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貧血癲癇脖子(頸項)酸痛多痰牙齒緊閉口張不開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突然暈倒不省人事頸部連及背部筋脈肌肉強直子癇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羚羊角散, 出處:《顧氏醫徑》卷四。 組成:羚羊角、獨活、歸身、川芎、茯神、棗仁、米仁、防風、炙甘草、鉤藤、桑寄生、人參。 主治:妊娠血虛受風,痰涎上潮,致卒倒無知,目弔口噤,角弓反張,昏厥而爲子癇者。

加味羚羊角散, 出處:《胎産秘書》卷上。 組成:羚羊角1錢,當歸1錢,防風1錢,獨活1錢,茯苓1錢,棗仁1錢,五加皮1錢,米仁5分,杏仁8分,甘草3分,木香3分,蔥白5寸,生薑5片。 主治:妊娠子癇。口噤項強,手足攣搐、言語蹇澀,痰涎壅盛,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補肝防風散

相似度 69%

補膽防風湯

相似度 63%

祛風定志湯

相似度 60%

清心養血湯

相似度 60%

活膿散

相似度 58%

良宵飲

相似度 57%

靈宵飲

相似度 57%

疏風散

相似度 57%

清涼飲子

相似度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