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羚羊角散

JIA WEI LING YANG J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3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肝經 21%
脾經 18%
肺經 13%
膽經 5%
心包經 5%
腎經 5%
膀胱經 5%
胃經 5%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膽經
心包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羚羊角散中包含羚羊角的原因:

1. 清熱解毒: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功效。其能清解熱毒,尤其針對熱毒入血、神志不清、高熱煩躁等症狀,與其他藥材配合,更能發揮清熱解毒的功效。

2. 鎮驚止痙: 羚羊角具有鎮驚止痙的作用,對於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癲癇發作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其能平息亢奮的神經,緩解痙攣,與其他藥材協同,達到鎮驚止痙的效果。

因此,加味羚羊角散中加入羚羊角,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藥效,針對熱病、神昏、驚厥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功效。

加味羚羊角散方中加入獨活,主要是基於其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與方劑整體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功效相輔相成。

羚羊角散主治熱病神昏、驚厥,而獨活善於疏散風寒濕邪,止痛,能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在治療熱病過程中,風寒濕邪常與熱邪相搏,導致病情加重。加入獨活,可祛除風寒濕邪,減輕患者痛苦,有利於病情恢復

加味羚羊角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改善循環: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羚羊角散主治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等症,常伴隨氣血瘀滯。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輔助羚羊角清熱解毒,鎮驚止痙。
  2. 滋陰養血,改善體質: 當歸還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可改善因熱病耗傷氣血而導致的虛弱狀態,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患者恢復健康。這與羚羊角散的整體治療方向相一致。

加味羚羊角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羚羊角散主治風熱上擾、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川芎可助其清熱解表,解除頭部鬱熱,改善頭昏眼花等症狀。
  2.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亦具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若患者頭部疼痛伴有瘀血阻滯,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減輕疼痛。

總之,川芎的加入,不僅能增強加味羚羊角散的清熱解表功效,更能活血化瘀,提升其治療頭風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的效果。

加味羚羊角散中加入茯神,主要原因有二:

  1. 安神定志,寧心安神: 茯神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定志,寧心安神的功效。羚羊角散主治高熱神昏、驚厥抽搐,茯神可輔助羚羊角清熱解毒、鎮驚止痙,同時安撫心神,防止驚厥反覆。
  2. 益氣健脾,扶正固本: 茯神亦具益氣健脾之效,可增強患者體質,輔助清熱解毒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避免因病邪耗傷正氣而導致病情加重。

總而言之,茯神在加味羚羊角散中起到安神定志、益氣健脾的輔助作用,使藥效更全面,療效更佳。

加味羚羊角散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脾、肝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盜汗、緩肝寧心之功效。與羚羊角、珍珠母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藥材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平息肝火,安神定志,改善因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
  2. 滋養心脾: 酸棗仁亦有滋養心脾的作用,可改善因心脾不足導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更全面地調理臟腑功能,增強療效。

加味羚羊角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止痛止痙: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痛止痙的功效。羚羊角散主治小兒高熱驚厥,而風熱上擾、熱極生風是其主要病因。防風可與羚羊角等藥物協同作用,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止痛止痙,緩解小兒高熱驚厥症狀。
  2. 助藥力達表,引藥入經: 防風具有引藥入經的作用,能使藥力順利到達表層,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羚羊角散中的其他藥物主要作用於內,而防風則能引導藥力向外,使其更好地疏散風熱,緩解表症。

加味羚羊角散中包含鉤藤,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鎮痙止痛: 鉤藤具有平肝熄風、鎮痙止痛之效,能有效緩解因肝陽上亢、風熱內擾所致的頭昏、頭痛、眩暈等症狀。而羚羊角散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痛的功效,鉤藤的加入可以加強其鎮痙止痛的療效,適用於熱病高熱驚厥、神志昏迷等急症。

2. 疏肝解鬱: 鉤藤還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煩躁等症狀。加味羚羊角散中加入鉤藤,可以增強其疏肝解鬱的效果,從而更全面地治療因肝氣鬱結引起的疾病。

加味羚羊角散中加入桑寄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肝腎,強筋骨:桑寄生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羚羊角散主治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膝痠軟等症狀,桑寄生有助於補益肝腎,進一步強化方劑的治療效果。
  2. 息風止痙,安神定志:桑寄生還具有息風止痙、安神定志的作用。羚羊角散中含有羚羊角,具有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的功效,而桑寄生可協同羚羊角,加強其鎮靜安神的作用,使方劑更能有效緩解因肝腎不足、風火上擾引起的頭暈目眩、驚悸失眠等症狀。

加味羚羊角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增強療效:羚羊角散主治高熱神昏、痙攣抽搐等症,藥性偏寒涼,容易傷及正氣。人參性溫,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的作用,可緩解藥物寒涼之性,提升療效,避免損傷正氣。
  2. 平衡寒熱,協調藥性:羚羊角散中主要成分如羚羊角、牛黃等,都屬寒涼藥性。而人參性溫,可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平衡寒熱,協調藥性,使藥效更為平穩,避免過於寒涼而影響療效。

加味羚羊角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 羚羊角性寒,甘草性甘溫,兩者相配,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減輕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力更為平和。

二、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和藥性、增強免疫力的作用,與羚羊角共同作用,可增強清熱解毒、鎮驚止搐的功效,提高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加味羚羊角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加味羚羊角散主要用於治療妊娠期間的子癇。其症狀包括:

  • 口噤項強:口不能開,牙關緊閉,頸項僵硬。
  • 手足攣搐:四肢抽搐,肌肉痙攣。
  • 言語蹇澀:說話困難,吐字不清。
  • 痰涎壅盛:口中痰涎很多,甚至阻塞呼吸。
  •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知覺。
  • 角弓反張:古代功效主治有提到,身體向後反折,呈弓形。

此外,對於妊娠期間出現血燥類中風症狀,如無痰涎,言語如常,但見中風形狀(肢體麻木、活動不利等),亦可使用加味羚羊角散。

治療原理

加味羚羊角散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 平肝熄風:子癇的主要病機為肝風內動。方中羚羊角為君藥,具有良好的平肝熄風、解熱鎮驚之效,可有效控制抽搐、痙攣等症狀。鉤藤有清熱息風、鎮靜安神之效,協助羚羊角平息肝風。

  2. 祛風通絡:方中獨活防風能祛風溼、止痛,對於緩解肢體攣急、疼痛有幫助。

  3. 養血活血:妊娠期間,血液多用於養胎,母體易出現血虛。且肝風內動,易耗傷陰血,加重血虛。方中當歸補血調經,川芎行氣活血,二者合用,既能補充血虛,又能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因血虛、血瘀導致的症狀。桑寄生有養心血之效。

  4. 安神定志:子癇患者多伴有精神症狀,如昏迷、煩躁等。方中茯神安神定志、益心脾,酸棗仁養心補腎、寧心安神,有助於穩定神志,改善精神狀態。

  5. 益氣健脾:考慮到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脾虛的情況,方中加入人參大補元氣、健脾益肺,以增強機體抵抗力。五加皮(未在組成內容出現,依據《驗方新編》|鮑相璈古文加入)有強筋骨之效,米仁(未在組成內容出現,依據《驗方新編》|鮑相璈古文加入)有健脾之效。

  6. 化痰降逆:對於痰涎壅盛者,方中可能加入竹瀝、薑汁等化痰降逆之品(未在組成內容出現,依據《驗方新編》|鮑相璈古文加入)。

  7. 清熱 : 方中可能加入石膏、知母、黃柏等清熱之品(未在組成內容出現,依據《盤珠集胎產症治》|單南山古文加入)。

總結

加味羚羊角散以平肝熄風為主要治則,兼顧養血活血、安神定志、祛風通絡、益氣健脾,可有效緩解子癇及血燥類中風的症狀。其配伍精當,標本兼治,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羚羊角1錢,當歸1錢,防風1錢,獨活1錢,茯苓1錢,棗仁1錢,五加皮1錢,米仁5分,杏仁8分,甘草3分,木香3分,蔥白5寸,生薑5片。
虛,加人參;痰,加竹瀝、薑汁;脾虛,加炒白朮;風痰湧甚,加天竹黃1錢,川貝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貧血癲癇脖子頸項酸痛多痰牙齒緊閉口張不開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突然暈倒不省人事頸部連及背部筋脈肌肉強直子癇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羚羊角散, 出處:《顧氏醫徑》卷四。 組成:羚羊角、獨活、歸身、川芎、茯神、棗仁、米仁、防風、炙甘草、鉤藤、桑寄生、人參。 主治:妊娠血虛受風,痰涎上潮,致卒倒無知,目弔口噤,角弓反張,昏厥而爲子癇者。

加味羚羊角散, 出處:《胎産秘書》卷上。 組成:羚羊角1錢,當歸1錢,防風1錢,獨活1錢,茯苓1錢,棗仁1錢,五加皮1錢,米仁5分,杏仁8分,甘草3分,木香3分,蔥白5寸,生薑5片。 主治:妊娠子癇。口噤項強,手足攣搐、言語蹇澀,痰涎壅盛,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