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風散

SHU F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心經 18%
肝經 15%
脾經 15%
腎經 7%
膀胱經 7%
胃經 5%
膽經 2%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疏風散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解表,宣散風寒: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宣散風寒之功效。疏風散主治外感風寒證,表現為頭痛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痰白等,而防風可有效疏散風寒,解除表邪,改善上述症狀。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防風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例如,與荊芥、柴胡等藥物合用,可加強解表散寒之力;與白芷、蒼朮等藥物合用,可加強祛風止痛之效。因此,防風在疏風散方劑中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提高療效。

疏風散方劑中,使用犀角的傳統原因,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性。古人認為犀角能清熱解毒,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良好效果。同時,犀角也具有涼血止血功效,可以緩解熱毒入血所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

然而,由於犀角來源於瀕危物種,現今已禁用於藥品生產。替代方案包括水牛角、羚羊角等藥材,但藥效上存在差異,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情況調整藥方。

疏風散方劑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疏風散寒: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功效,可有效驅散外感風寒,解除表證。
  2. 宣肺通竅:麻黃能宣通肺氣,通利鼻竅,對於風寒犯肺、鼻塞不通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因此,麻黃作為疏風散的組成成分,能夠發揮疏風散寒、宣肺通竅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感冒等疾病。

疏風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用於治療外感風邪所致之症狀,如頭痛、鼻塞等。在其組成中加入人參,主要取其補氣固表之效。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經,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增智。對於體虛易感風寒之人,人參可增強其抵抗力,防止風邪入侵;對於已感風邪者,則有助於恢復正氣,促進康復。此外,人參還能夠調節免疫系統,減輕發炎反應,緩解因風邪引起的不適。因此,在疏風散中加入人參,不僅可以增強該方劑的治療效果,還能夠兼顧病人的體質調理,達到了治標又治本的目的。

疏風散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1. 疏風散寒,活血通絡: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在疏風散中,當歸可以幫助疏散風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風寒引起的疼痛和麻木。
  2. 補益氣血,調和營衛:當歸能補益氣血,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體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疏風散中加入當歸,有助於提升機體抵抗力,促進病後恢復。

因此,當歸在疏風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疏散風邪,又能補益氣血,有助於整體改善患者的體質,提高治療效果。

疏風散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在於川芎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疏散風寒,通經活絡: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能疏散風寒,通經活絡,對於風寒阻滯經絡,引起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活血化瘀,止痛止癢: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風寒引起的瘀血疼痛,以及風疹引起的皮膚瘙癢,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疏風散方劑中加入川芎,可發揮其疏風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風寒感冒、風濕痹痛等症狀的目的。

疏風散方劑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解表,祛風散寒: 羌活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柴胡、葛根等配合,共同發揮疏風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適用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
  2. 升散風寒,通竅止痛: 羌活具有升散之性,可將體內鬱積的風寒之邪向上疏散,並通達經絡,緩解鼻竅阻塞、頭部脹痛等症狀。

疏風散方劑中加入遠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開竅醒神: 遠志性味苦辛,入心、肺經,具有開竅醒神之功,可疏散風寒,用於治療風寒犯肺所致的鼻塞、頭痛、神志不清等症狀。疏風散方劑主治風寒襲表,兼有鼻塞、頭昏、神志不清等症,而遠志可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疏風解表、開竅醒神的功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疏風散方劑中,其他藥物如柴胡、葛根等,偏於解表散寒,而遠志則偏於開竅醒神,二者相合,相得益彰,共奏疏散風寒,開竅醒神的功效,使療效更為顯著。

疏風散方劑中,包含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寧心安神,緩解風邪入絡所致的不安症狀: 疏風散主治風邪入絡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而茯神具有寧心安神之效,能緩解風邪入絡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有助於整體療效。
  2. 健脾益氣,提高機體抵抗力: 茯神還具有健脾益氣之效,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外邪侵襲,避免風邪再次入絡,提高治療效果。

疏風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刺激: 疏風散方中多用辛溫發散之藥,容易燥烈傷陰。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胃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刺激、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負擔。
  2. 增強療效,提高藥效利用率: 甘草能提高藥物對人體的吸收利用率,並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同時,甘草還能解毒,緩解其他藥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提高療效,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疏風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綜合以上古文內容,疏風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風邪: 風為百病之長,疏風散可治因風邪引起的各種病症,如感冒、頭痛、身痛、拘急等。
  • 風毒祕結: 風邪與毒邪相搏,導致大便祕結。
  • 小兒驚風: 痰熱俱盛,或痰盛。
  • 三焦氣約,大小便不通: 風氣壅滯,腸胃乾澀。
  • 破血傷風: 因跌撲破損皮膚,風邪侵襲,傷處發腫,面目傷痕浮腫。
  • 酒皶鼻: 由飲酒不節,致風熱上攻,血熱不散。
  • 暴赤腫痛: 風火熾盛。

治療原理

疏風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疏風散邪: 方中多味藥材具有疏風解表的功效,如防風、麻黃、羌活、荊芥等,可將侵入人體的風邪疏散出去。
  2. 清熱解毒: 犀角、大黃等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清除體內的熱毒,緩解熱毒引起的症狀。
  3. 活血行氣: 當歸、川芎等藥材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4. 安神定志: 人參、遠志、茯神等藥材具有補氣養陰、安神定志的作用,可緩解因風邪引起的煩躁不安、驚悸等症狀。
  5. 調和諸藥: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使方中各藥相互協調,增強療效。

具體分析

  • 《類證治裁》: 提出疏風散可用於治療真中(風邪在表,身痛拘急)和酒皶鼻(風熱上攻,血熱不散)。
  • 《滇南本草》: 雖未直接提及疏風散,但記載了風藤草的功效,可疏風散熱,與疏風散的功效相似。
  • 《仁齋直指方論》: 提到疏風散可治風毒祕結。
  • 《嬰童百問》: 記載疏風散可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痰熱俱盛,並有處方參考(檳榔,陳皮,牽牛,大黃)。
  • 《聖濟總錄》: 記載疏風散可用於治療三焦氣約,大小便不通,並有處方參考(牽牛子,大黃,檳榔,陳橘皮)。
  • 《証治準繩‧幼科》: 提到疏風散可用於暴卒急驚風熱。
  • 《世醫得效方》: 提到疏風散可治風毒祕結。
  • 《本草綱目》: 記載了外用方劑,其中提及外服疏風散。
  • 《幼幼集成》: 提出疏風散可疏風散表。
  • 《活幼心書》: 記載疏風散可治療破血傷風,並有處方參考(荊芥穗,防風,甘草)。
  • 《幼科類萃》: 記載疏風散可治療破血傷風。
  • 《瘍醫大全》: 記載藁本疏風散可治療癢極難當外障,以及暴赤腫痛的治療宜疏風散火。

總結

疏風散是一個以疏風散邪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同時兼具清熱解毒、活血行氣、安神定志等作用。其應用範圍廣泛,可治療多種因風邪引起的病症,特別是風邪在表、風毒祕結、小兒驚風等症。不同醫家對疏風散的組成略有調整,但其核心功效和治療原理基本一致。

傳統服藥法


牽牛子(微炒)1兩,大黃(銼,炒)1兩,檳榔半兩(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食後良久生薑蜜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疏風散具有疏風解表、宣肺通竅、活血化瘀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顏面神經麻痺囟門凸起面部疼痛喉嚨發癢鼻塞幼兒腹瀉痄腮咽喉痛眼皮一直跳,難以控制聲音嘶啞睫毛倒生,流淚刺痛妊娠咳嗽皮膚風疹流鼻涕睡眠時磨牙牙齒痛頭痛妊娠瘖啞動脈粥樣硬化胰臟炎

相同名稱方劑


疏風散,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山梔子仁1兩半,大黃2兩,白滑石2兩,熟地黃2兩,懸豆(酥炙焦黃)2兩。 主治:大風。

疏風散, 出處:《麻疹備要方論》。 組成:羌活、當歸、白芍、連翹、升麻、蒼朮、乾葛、生地、柴胡、甘草。 主治:麻疹收沒後,生瘡,發熱不退者。

疏風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組成:牽牛子(微炒)1兩,大黃(銼,炒)1兩,檳榔半兩(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主治:三焦氣約,大小便不通。

疏風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荊芥穗1兩,防風(去蘆)2錢半,甘草(半生半炙)2錢。 主治:小兒薄劣,跌觸頭腦,或弄刀錐,因而破血感風,致面目傷痕浮腫。

疏風散,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六。 組成:連翹、防風、荊芥、當歸、元參、桔梗、葛根、杏仁、黃芩、薄荷、牛蒡、知母、甘草。 主治:小兒麻疹,發熱咳嗽,氣逆作嘔,腹痛者。

疏風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 組成:防風、犀角、麻黃(去節)、人參、當歸、川芎、羌活、遠志(去心)、茯神(去木)、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小兒五臟中風,身體不能自收,冒悶不知疼痛,口不能言,筋脈拘急,手足抽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