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肝防風散

BU GAN FANG F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三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心經 17%
肺經 17%
肝經 15%
腎經 7%
膀胱經 7%
膽經 7%
胃經 4%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大腸經 1%
脾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胃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補肝防風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癢: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補肝防風散常用於治療肝風內動,引起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皮膚瘙癢等症狀。防風能疏散風邪,止癢止痛,可有效改善上述症狀。
  2. 調和肝脾: 肝脾相剋,肝風內動常與脾虛有關。防風能健脾益氣,有助於調和肝脾,使肝風得以平息。同時,防風還能升散脾氣,幫助脾胃運化,進一步緩解肝風引起的症狀。

補肝防風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肝氣,解鬱止痛的功效。肝氣鬱滯是引起頭痛、眩暈、目眩等症的重要原因,而川芎可以疏通肝經,緩解肝氣鬱滯,從而改善頭痛、眩暈等症狀。
  2. 活血化瘀,止痛止癢: 川芎還有活血化瘀、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風寒溼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川芎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止痛止癢的作用,與防風、白芷等藥物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補肝防風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之效。補肝防風散旨在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肢麻、口眼歪斜等症狀。黃耆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使肝風內動得以控制,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2. 扶正祛邪: 肝風內動往往與氣虛血虧有關,黃耆能補氣生血,扶正祛邪,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祛風止痙、平肝熄風之功效,從根本上改善病症。

總而言之,黃耆在補肝防風散中起到補氣固表、扶正祛邪的關鍵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補肝防風散中加入五味子,是基於其斂肺止咳、益氣生津之效。

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可收斂肺氣,止咳平喘。方中防風疏散風寒,但易耗傷肺氣,五味子可起到保護肺氣的作用。此外,五味子還能滋養肝腎,補益氣血,有助於提升機體抗病能力,配合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改善肝風內動的症狀。

補肝防風散的組成中包含人參,其原因主要在於:

  1. 補氣益血: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可增強體質,提升肝臟機能。因肝臟主血,而風邪易耗血傷氣,人參可補益氣血,抵禦風邪侵襲。
  2. 扶正祛邪: 人參性溫,可溫陽散寒,而防風散中部分藥材性寒,人參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正,達到扶正祛邪之功效。

故補肝防風散中加入人參,可增強整體方劑的補益效果,並平衡藥性,使藥力更趨平和,達到治療肝風內動、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效果。

補肝防風散中加入茯神,主要有兩大原因:

  1. 寧心安神,健脾益氣:茯神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經,具備寧心安神、健脾益氣之功效。補肝防風散以疏風解表、補益肝腎為目的,而茯神可安定肝腎陰血,緩解因肝腎不足引發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亦可增強脾胃運化,使藥物更易吸收。
  2. 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茯神性平,與方中其他藥物搭配,能更好地協調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偏寒或偏熱,使藥效更加平和有效。

補肝防風散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通經絡: 獨活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補肝防風散主要用於治療肝血不足、風濕痺痛等症,而獨活可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疏通經絡,改善痺痛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補肝防風散中,防風、羌活等藥物也具有祛風濕的作用,與獨活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獨活的加入,可使藥效更加全面,更有效地治療肝血不足、風濕痺痛等病症。

補肝防風散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功效。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治療肝熱上炎所致的頭痛、目赤、口渴等症狀。

此外,羚羊角還有鎮驚止痙的作用,可有效控制肝風內動所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

因此,補肝防風散中加入羚羊角,可有效清熱解毒,平肝熄風,達到治療肝風內動、肝熱上炎等症狀的目的。

補肝防風散中加入前胡,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功效。

前胡性味辛溫,入肺、肝經,可疏散風寒,宣通肺氣,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症狀。

補肝防風散以補肝祛風為主要功效,而前胡的疏風散寒之效,可以輔助補肝藥物,提高藥效,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此外,前胡還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因風寒所致的頭身困重、肢體痠痛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補肝防風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之效。方中以防風祛風散寒,但其偏於表寒,而細辛則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助防風深入肌膚,驅散寒邪,達到止癢止痛的目的。
  2. 助防風散寒止痛: 細辛與防風相伍,一溫一涼,寒熱相濟,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散寒止痛的作用。細辛溫經散寒,有助於防風更有效地驅散寒邪,達到更好的止癢止痛效果。

總而言之,細辛的加入,不僅可以溫經散寒,止痛止癢,更能與防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散寒止痛的效果,使補肝防風散的療效更加顯著。

補肝防風散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安神定志: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汗之效。肝腎不足,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常伴隨盜汗等症狀。酸棗仁可緩解這些症狀,有助於平肝潛陽,安定神志,增強睡眠品質。
  2. 滋養肝血: 酸棗仁入肝經,能滋養肝血,緩解肝血不足所致的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指甲色淡等症狀。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更能有效補益肝血,增強肝臟功能。

補肝防風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方中諸藥性偏燥烈,如防風、柴胡等,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燥烈之性傷陰,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作用。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益氣和中、解毒生津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更有效地達到補肝祛風、止痛止癢的功效。同時,甘草還有調和脾胃、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能使藥效更穩定,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肝防風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防風、川芎、黃耆、五味子、人參、茯神、獨活、羚羊角、前胡、細辛、酸棗仁、甘草等。

防風性溫,微苦,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獨活是一種中藥,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茯神性甘、平,具有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等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前胡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等功效。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酸棗仁具有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清虛熱、固表止汗等功效。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補肝防風散」方劑中,各味中藥材配伍使用,具有補肝益腎、疏風散寒、活血化瘀、止痛定驚等功效,可治療肝臟虛寒、頭目昏疼、四肢不利、胸膈虛煩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肝益氣、疏風解表的功效,適合肝臟虛寒、頭目昏疼、四肢不利、胸膈虛煩等症狀。

但是,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氣鬱結。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腹瀉眼睛模糊心情煩燥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補肝防風散,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防風1兩(去蘆頭),川芎3分,黃耆3分(銼),五味子3分,人參3分(去蘆頭),茯神3分,獨活3分,羚羊角屑3分,前胡3分(去蘆頭),細辛半兩,酸棗仁半兩(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肝臟虛寒,頭目昏疼,四肢不利,胸膈虛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